第65章 偃武修文
经过两个多月的救治、移民和重建,洛阳城渐渐复苏。士农工商各就其位,百姓们重操旧业,街市上的商铺悉数开张,粮价也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
因为战争被毁弃的民房和建筑,全都被修葺一新。从全国各地迁居而来的十万户居民,已经安居在洛阳城和周边的城池,这些新居民原本只是些落寞的贫贱户籍,此时迁居洛阳周边顿感日子就像是被灌了蜜一样的甜,他们无一不对今后的好日子充满了期待。
这一日,秦王带领众僚属微服前来视察洛阳城最大的集市——丰都市。这里的商铺已经全部开张,从长安西市搬迁而来的商户已经将商铺和库房占满,李世民视察之后极为满意。这说明,人们对于大唐开创的太平天下已经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见此情景,房玄龄建议,大军出征已达一年之久,是该班师回长安了。李世民心下也不再有什么洛阳的事宜可以惦念,于是他写了一份奏报给父皇李渊,写明大军不日就要班师回归长安。
大军回归之日,李渊命令全体文武大臣在长安城东边的春明门外,列队等候秦王的胜利之师凯旋归来。
李世民身披黄金甲,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身后,齐王李元吉、亲随长孙无忌、大将秦叔宝、尉迟敬德、李世绩、程知节、侯君集等二十余人也全副铠甲紧随其后。
再往后,是万人的骑兵队伍依次排开,之后步兵持戈佩刀迈着昂扬的步伐,士气高亢。甲胄锃亮、旌旗招展,将士们威武雄壮,迈着整齐的步伐排开了十余里长的队伍。
长安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争相走上街头,都想一睹秦王的风采。从春明门,到朱雀门,沿路万人空巷,他们欢呼雀跃,热烈的喝彩比锣鼓喧天还要热闹。
李世民进入城中,先是押着王世充和窦建德等人,前往太庙,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
之后,李渊于承天门外的朱雀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露天宴会,犒赏有功的将士,封赐官爵和土地财宝。府库中的酒坛全部搬了出来,竟不够大军一醉;吃罢后大街上遗落的牛羊碎骨,竟然拉了足足十几马车……
此次洛阳武牢大战,用时一年之久,投入的兵力、钱粮难以计数,面对的王世充和窦建德也都是一代枭雄。此战战果之大,为大唐立国以来所有战争之最!
大宴结束之后,百姓们又在家中自发地组织小宴。三天三夜,长安城各坊之内通宵达旦地宴饮,人们将家中存酒喝完还不过瘾,酒肆中的存酒也被抢购一空……
为了表彰秦王此次立下的不世之功,李渊特意下诏——加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三公之上;天策府可以独立开府,设置官署,具体属官名额由吏部会同户部详加参酌;天策府还拥有铸钱炉,可以铸钱满足自身用度开销,不用交税;天策府还有采邑封户两万户,户民直接交纳租庸调至天策府,不用经过户部的手续……
除此之外,追随秦王的将士和僚属,根据所立功勋,各有封赏。
李渊特许李世民配甲持剑上殿,英豪之气逼人。李渊即行摆下庆功宴,论功行赏,他认为自古以来的旧官号都不足以彰显秦王如此殊功,应另加封号以表其勋德,于是亲自给李世民加号天策上将府,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
其实,此时的李世民已经身兼数职,正式官衔为“天策上将·司徒·尚书令·陕东道大行台(管山东地区,大本营在洛阳)尚书令·西南行台(管四川,大本营在成都)尚书令·凉州总管(即凉州军区司令,大本营在甘肃武威)左武侯大将军(相当于宪兵部队总司令)上柱国·秦王。”
并且,天策上将府有开府的权力,可置属官总计三十四名(以此可成朝中之朝),还可以置炉铸钱币(以此可以经世济民),诸路行台又有治权(以此可以治民理天下)。
李世民以一介藩王位居天策上将,权力之大亘古未有。这也难怪,以他的功劳,就是把他太子之位给他,怕也不足为过。
天下既定,偃武修文必是首当其冲,李世民戎马生涯近十载,与大哥建成相比,毕竟治国方面还很少涉足。
为了补足自身的欠缺,他准备在自己的王府边成立文学馆,让那些熟悉国家典籍的儒生们为他补习功课。
这件事主要交由房玄龄与长孙无忌经办,房玄龄于是将平日中为秦王搜罗的人才聚集起来,斟酌厘定,不但文字功夫要强,而且政治才干要足。
最终,选出了才识器具都比较优秀的十八人做为文学馆学士——即著名的“文学馆十八学士”。
这十八个人分别是:“大行台司勋郎中杜如晦,记室考功郎中房玄龄、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天策府记室薛收,文学褚亮及姚思廉,大学博士陆德明、孔颖达,主簿李玄道,天策仓曹李守素,记室参军虞世南,参军事蔡允恭、颜相时,著作郎摄记室许敬宗、薛元敬,太学助教盖文达,军咨典签苏勖。”
这些人大多来自世家大族,自幼接收良好教育。年长以后,又因为具有出身门阀的优势得到出仕的机会,因而谙于政事。但他们远非隋朝宫廷中的一等贵族,因此幸运地避开了内战的灾难。
李世民转战四方的时候,他们相继投入李世民麾下,为其贡献自己的才智。部分人在此前甚至有更为曲折的经历,但是最后也在李世民麾下找到了用武之地。因此,文学馆学士大多成为李世民的私党。
据史书上记载:“秦王府给各位学士供应饭食,让他们分为三班,轮流在秦王府值守。每当他们一有空闲,就前去拜访秦王;秦王一有时间也会引见他们,并与他们讨论文章典籍,一起商谈施政得失。”
文学馆事实上成为了李世民政治上的顾问决策机构。李世民又身兼大唐尚书令之职,军国大事许多都出自其手。日久天长,一心辅佐大唐社稷的青年李世民的理政才干也日渐凸显。
李世民此时权势熏天,足可握有半个天下,李渊也开始将许多国家大事交给他来处理。不曾想,李渊此举却开始引起人们的非议,朝中似有两个太子之嫌。
热闹过后,李世民平静下来。他知道江南的用兵,父皇已经交给了赵郡王和李靖,自己今后不会再有大仗可打。于是在天策府的西边开辟出数间馆舍,作为文学馆的馆舍,他在这里读书习字,开始偃武修文。
李世民常常在文学馆与十八学士一起讨论政事、典籍,常常是通宵达旦,累了就和衣而眠。李世民本就聪慧,经过众多学士的教习和点拨,他的学问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偃武修文是最高规格的政治经营,好在李世民的家学渊源比较深,加上他本人聪慧博识而且精力旺盛,因此他很快就掌握了文学馆的师傅们教给他的许多治国本领。
李渊见到李世民的才干日渐增长,心中非常欢喜。因此,每当议政的时候,他都将李世民带在身边。渐渐地,李世民决断国事,一点儿都不比大哥建成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