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父子论兵
连日来,在渭北大营练兵的秦王李世民,不停地给李渊上表,请求领兵东征。而这些日子以来,李渊也常常忘记了时间,忘我地工作着,思绪片刻不离东征洛阳的计划。
皇城里,武德殿的石阶之下,微风吹拂着李渊的袖袍。他甚至也不去打猎了,这是他放松神经的一种方式——在石阶下散步。
黄昏时分,巍峨的宫阙在缓缓西斜的夕阳下铺开了长长的魅影。李渊望着斜下的夕阳,想到自己如今两鬓斑白,不由得莫名地感伤!
人生岂不是犹如这日光一般?少年时,骣骑蕃马射黄羊;到老来,耳鸣背弯两鬓霜。时光如朝露,倏忽一瞬间;少壮不再来,岁月空蹉跎。
李渊早就过了知命之年,他虽身体康健,但精力是大不如前了。记得年轻的时候,他可拉百钧之弓,而如今就连围猎都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好在,李渊后继有人,太子勇谋兼备可代他处理国政,而秦王如今已然成长为大唐赫赫有名的战将。
想到秦王,李渊立即命人前往秦王府宣他进宫见驾。
李世民此时正在府中与幕僚们商议事情,见到宫中来人,他心中顿时明白了八九分。于是跨上了从西市新近购买的一批波斯骏马,此马周身雄健、毛色纯亮、脚下轻盈如飞,奔跑起来宛如一团红色的火焰。
只消片刻,李世民就沿着熟悉的路线来到了武德殿外。
李渊对自己的这位二皇子极为倚重,因为他每每亲冒烟尘、冲锋陷阵,挽狂澜于既倒,为大唐帝国的初创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战功。李渊叫他前来,正是要当面问他东征洛阳的基本方略。
见到二郎到来,李渊即将他引入内殿,二人盘膝坐于卧榻之上,倍感亲切。
李渊开口问道:“二郎啊!如果我们此时发兵洛阳,你有把握取胜么?”
李世民欣喜地答道:“父皇,儿臣的奏疏想必您已经看过了。若无必胜的把握,儿臣断不会上此奏疏。”
李渊点了点头,说道:“嗯。那此行准备调用多少兵马?”
李世民胸有成竹地说道:“儿臣只需要五万精兵,可保在年内拿下洛阳城。”
还没等李世民说完,李渊就哈哈大笑起来:“二郎啊!怎地如此轻敌,王世充可是个用兵高手。再者,往远里说,李密的百万雄兵和杨玄感二十万精兵,不都没有攻下洛阳城么?这可是前车之鉴啊!”
李世民急切地回答道:“父皇莫笑,此一时,彼一时而。如今我大唐仁德布于海内,甲兵横扫千里,天下万民争相归附。而王世充施政苛暴,尽失民心。况且,中原之地经过数年战乱,经济凋敝,人力物力极为匮乏。待我大军一到,定会有许多州县望风而降。洛阳城纵使固若金汤,我若断了他们的粮道,看他能固守几时?”
李渊遂敛住了笑容,答道:“二郎能有这番见识,为父深感欣慰,只是此战关系重大,各路诸侯必定不会袖手旁观。若是萧铣和窦建德趁虚而入,你将如何解脱困局?”
李世民答道:“萧铣虽然兵多将广,但他是文弱书生一个,不足为虑。而窦建德处,儿臣给他准备了四道屏障:一为幽州罗艺,令其牵制窦建德的后方;二为程名振,令其出太行,向东侵扰窦建德,分散窦建德的兵力;三为黄河渡口,儿臣在开战前会派遣一支奇兵,截断渡口,断绝他的粮道;四为武牢关,此为天下险关,儿臣会严守此关,将窦建德的兵马困在关外。”
李渊缓缓地说道:“罗艺这个人朕了解,他是不可能下死力帮助咱们的,你要有心理准备。”
李世民顿了一下,答道:“罗艺手下两员大将薛万彻、薛万均兄弟二人乃是大隋名将薛世雄之子,他们兄弟二人与窦建德乃是世仇,我们可将这两兄弟拉拢过来。有这两兄弟的死力,何必在意罗艺的态度呢?”
李渊斟酌了一会儿,又问道:“那,洛阳你准备怎么个打法?”
李世民听着,忙从怀中取出了一张绸布,他将布匹展开,只见上面详细地勾画着郑王朝辖地的城池、关隘、高山、大河以及各州刺史的兵力部署情况。他拿给李渊说道:“父皇您看,这是郑国的山河形势图,是根据最新的情报绘制的。”
李渊不由得喜上眉梢:“哈,二郎,原来你是早就准备好了啊!”
李世民不慌不忙,讲起了详细的作战部署:“此战之要有三,一为取民心,父皇可诏命抚慰使前往郑国各州县宣扬我大唐之仁德,待我大军一到,说服他们归降;二为劫粮,大军务必占据洛阳外围的洛口、回洛仓城,另派重兵截断前往洛阳的孟津、白马、宜阳等粮道;三为诱敌出战,待各州归降、粮道尽绝之时,彼定会寻机决战,我却示之以弱,诱其出城,力求一战歼灭其主力。”
李渊看在眼里,喜上心头,他不由地夸赞道:“我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样吧,父皇先给你八万兵勇,今后若要增兵,再向父皇来要就是了。”
李世民爽朗地答道:“有了父皇的鼎力支持,儿臣还担心什么呢?儿臣一定将王世充绳捆索绑生擒回来献给父皇。”
李渊哈哈大笑起来,他顺手解下了腰间的佩剑,双手拖起来递给了李世民,庄重地说道:“儿啊,父皇已经年迈,不能随你征战沙场,就让这把宝剑陪着你吧。此剑名为龙泉剑,是春秋时期的铸剑大师欧冶子在武夷山上锻造十年而成。三十年前,父皇初任皇宫侍卫的时候,当时的文皇帝把它赐给了我。今天,父皇把他赐给你,望你能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李世民顿时感到一股热流在胸膛中涌动,他双手接过宝剑,用眼神示意李渊是否可以拔开宝剑,李渊微微地点了点头。
“嗖……”出鞘的宝剑发出瓮瓮的声响,剑身映射出幽幽的寒光。
李世民平生最爱骏马和宝剑,他手握剑柄,仔细地端详起来,眼神之中自然地流露出了欣喜之情。
李渊挥挥手说道:“收起来吧,回去了再看。二郎,父皇有言在先,今后作战切不可逞匹夫之勇。冲锋陷阵的事情交给先锋大将,你在帐中坐镇指挥就可以了。”
李世民的眼神还盯在剑身上,遂敷衍道:“父皇您放心吧,儿臣没事的。”
李渊见李世民满不在乎的表情,愠怒道:“二郎,你可知道你祖父为何弃武从文的么?”
李世民见李渊发怒了,这才将宝剑入鞘,答道:“不知道。”
“当年你曾祖追随魏文帝宇文泰征战四方,九死一生,膝下两子未及加冠全部战死。魏文帝体恤我李家满门忠烈,这才让你曾祖的第三子,也就是你祖父,弃武从文,以继承你曾祖的爵位,延续李家血脉。父皇并不是要阻你灭敌之心,你如今已是有子嗣之人,要多为后人着想,明白了吗?”李渊循循善诱地说道。
李世民忙应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即使此战不利,父皇也要你平安归来。将在谋,而不在勇,切记!”
李渊的语气非常凝重,让李世民感到阵阵压抑,他是第一次听父亲提及家族的往事,心中泛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悲凉。
李渊接着说:“你是内明之人,如今又有妻儿,凡事切不可只图眼前痛快,还是要为后人做长久打算啊!”
“嗯,儿臣明白,如今我大唐名将辈出,人才济济,儿臣当放手让他们去建功立业!”
“好!明白就好!早些回去吧!”
……
李世民飞马回府,秦王妃长孙氏早已备好了酒菜,领着长子也是李世民目前唯一的孩子李承乾,安静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秦王妃长孙氏与李世民情投意合,是一位温柔贤淑、深明大义的妻子,也是李世民的贤内助。他们的长子,此时刚刚两岁,长得虎头虎脑,左右梳起两根‘总角’,甚是可爱。
李世民刚刚回到家中,孩子就扑入怀中,他高兴地把孩子抱在怀中直晃悠。长孙氏在他们身后咯咯直笑,李世民顺眼望去,妻子的腹部微微隆起。
李世民高兴地不得了,他问道:“可请太医前来诊脉?何时临盆?”
“大概还有两三月的时间……”
“这么说,是去年我出征河东之前怀上的?”
“正是!”
李世民左手抱着孩子,右手一把将妻子揽入怀中,不断地用脸颊摩挲着妻子的头发,一家人沉浸在这短暂的幸福时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