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业发展报告:区域产业协同发展(202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基础篇

第一章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概述

一、产业协同发展的内涵

产业协同发展是指上下游产业链之间有机联系、横向产业链之间相互协作、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相互支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技术创新能力和动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和状态。产业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和纽带,推动江苏省各区域协同发展对实现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江苏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的重要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篇章的关键阶段,江苏省将抢抓国家重大战略叠加机遇,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总体格局,深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率先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协同推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共建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开展民营经济跨区域发展政策协同试点。深刻认识产业协同发展内涵、探索产业协同发展最优路径、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是江苏协同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紧紧围绕“要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结合自身实际统筹推进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坚持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分类指导,积极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着力解决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江苏省内各地各扬所长,“1+3”重点功能区建设迈出新步伐。以跨江融合为重点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加快全面转型升级,以港产融合为重点推动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以提升城市能级为重点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重点建设江淮生态经济区。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更高水平推进‘1+3’重点功能区建设,更大力度推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助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立足新时代背景,聚焦“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总目标,以深化实化“1+3”重点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引领江苏新一轮区域联动发展、特色发展和均衡发展,是顺应全球区域竞争合作趋势变化,全面增强经济创新活力、空间治理效力、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手段,对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更好保障重大区域战略实施,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

二、产业协同发展的特征

(一)全局联动性

产业协同发展,其内涵不是生产要素之间的单向联系,而是生产链条上每一生产要素的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仅需要关注到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人力资本等要素之间的关系,更需要关注产业发展全局,保障产业体系运行效率的最大化。一方面,产业内部分要素之间的局部协同相对而言较为简单,其并不能代表产业体系的整体协同,而且仅注重个别产业间协同发展容易忽视整体产业发展状况,甚至会给整体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产业内个别因素变动可能会对整体的协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产业发展中不仅要注重顶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创新,深化上下游产业链条互动,不断提高产业链间链接能力,充分把握影响产业协同发展的各种因素,提升产业链韧性。

(二)形态多元性

产业协同发展存在多种模式,其因产业发展阶段、创新能力等因素影响各有差异。对比来看,就发展阶段而言,在以制造业为基础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阶段,协调发展的重点体现为产业内协调和产业间协调的区别。制造业发展更加强调产业内部链条衔接,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则更加注重产业间关联和效率,典型的例子为德国、日本与美国、英国的对比。此外,产业协同发展因创新能力差异导致协同形态的多样性,德国和日本更加注重应用型产业创新,美国和英国创新能力更多体现在产业发展前端和末端,如设计和金融服务创新,这种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差异、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影响,也主要体现为产业前端和末端的衔接与应用端衔接的差异。

(三)阶段变化性

产业协同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调整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当一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不断提升,其产业协同关系也由注重数量逐步转变为注重效率,这一点在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策略调整、产业发展战略调整上均有所体现。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中低端行业向高端行业攀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不存在终止线,因此生产制造、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在不断调整,产业发展也在不协调—协调—不协调之间不断变化,这同当时的产业发展环境、现状与政策息息相关。不断成熟和高端化的发展意味着对于更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人力资本、金融市场发展有所要求,这些相应要素的配置是产业高度协同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基础。协同发展的现实例子就包含了现如今的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等,而协调发展之后进而又不协调的国家,即是通过一段时间发展但很快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国家,如巴西、墨西哥等。

(四)互动开放性

产业协同发展,需要不断开放的土壤。虽然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要素流动、产品互通、市场共享仍为全球各国人民带来了切实利益。开放环境下的要素流动、产品互通、市场共享对一国(地区)内部的资源配置和科技创新产生显著影响,这一影响不受外部因素左右。而开放的环境,也为更大范围的协同发展奠定基础,推进了各国(地区)间更大范围的产业协同,促进要素、产品、市场的共同发展。具体体现为国际技术贸易和知识产权交易不断增长、现代金融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人力资源跨国流动日趋频繁、企业跨国投资不断增加、国际技术扩散效应不断增强。国际要素流动大幅提升了各国专业化分工水平和要素配置效率,同时也不断改变各国产业竞争态势,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就是佐证。

(五)灵活高效性

产业协同发展根植于高效的协同机制,以应对不同的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要素配置,保障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协同发展的根本在于处于不同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时,能够自如应对和处理各种问题。发达国家的产业协同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协同发展在这一点上存在显著区别,更加成熟的市场、自由的要素流动、健全的创新发展机制等为发达国家产业协同创新提供了坚实保障,促进产业灵活高效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市场、要素流动以及创新机制上的一些问题,导致产业协同发展中缺乏灵活高效性,也就限制了产业协同发展能力,效率相对低下。总体而言,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需要立足现实与未来,以经济发展绩效和水平为航标,构筑有利于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高效协同机制。

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意义

(一)发挥规模经济效应

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生产分工专业化,提升生产效率,集聚经济发展要素资源,提升经济增长韧性,扩大规模经济。一方面,产业协同发展为企业市场规模扩大提供前提,不断深化产业合作,有利于区域间、产业间合作交流,以产业链为纽带,连接区域之间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扩大产业发展的市场规模和空间,发挥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生、发展和集聚。另一方面,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充分释放生产潜力,提升规模经济水平,不断优化生产链条,实现规模效应外溢,持续深化产业链合作协同能力,进而提升规模经济能级。

(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即通过不断疏通区域间、产业间、产业内要素自由流动渠道,实现要素最优配置,最终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间健全协调机制、要素配置机制与一体化发展机制,打通区域间要素流动渠道,破除要素自由流动制度阻碍,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环境,不断深化区域间、产业间、产业内资源配置合作,进而优化要素配置效率,实现区域间、产业间、产业内要素最优配置。

(三)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

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为整体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产业协同发展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不断优化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增加值获取能力和水平,助力价值链高端攀升。另一方面,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优化不同区域间、产业间以及产业内要素配置效率,达到“1+1>2”的资源配置效果。此外,区域协同发展有利于集聚更多的优秀企业和高端要素资源,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让区域内处于同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有更多的市场空间和发展空间,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促进整个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