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价值与成本相互影响,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价值与成本相辅相成,交织在一起。经济社会中的各成员从自身出发,对价值和成本的选择,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价值与成本两者最终达到守恒状态。而一旦进入守恒状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就丧失了。那么经济社会是如何发展的呢?
由于守恒具备长期性特征,在实现守恒的过程中,经济社会才会有发展。如果达到守恒状态,则会出现发展停滞。
这点不仅适用于经济社会本身的发展,也适用于经济社会中的各个成员。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只有不断投入成本(例如,时间成本和学习成本)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获得更多收益,去换取更好的价值消费。
从组织或企业的角度来看,产品和服务不再升级,发展就会陷入停滞。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当发展趋于稳定,利润率必然极低,且不具备反弹的可能性。例如,对于基础设施行业而言,成本越透明,则利润率越低,其发展越缓慢。
从整个经济社会看,发展趋于稳定时,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可以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不同组合,具有最大限量。例如,一个海岛上的居民,只有两种经济活动:摘椰子和抓鱼。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他们在摘椰子和抓鱼之间的时间分配决定了生产组合——椰子的数量和鱼的数量的不同组合。当发展稳定,在有限的时间内,不管如何组合,椰子和鱼的获取数量都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为了延缓守恒状态的到来,有以下两条路径。
路径一: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转化率,使技术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基础科学近几十年来已不再有突破了,当前大部分的创新依旧在“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老本。随着老本被越吃越薄,守恒状态会很快到来。
路径二:不断突破行业间的障碍,以领先的思维为牵引,应用跨行业技术来突破当前遇到的困境,即通过跨界实现发展。
数字要素的提出,元宇宙在文旅上的应用,人工智能的泛化应用,均是在用数字技术来赋能各行业以提升价值。
因此,价值与成本之比决定了发展的状态。可以简化看作一个公式,具体如下。
D=V/C
其中,D=development,V=value,C=cost。
即当V/C>1时,不管是社会还是组织,甚至是个人,都会选择比值大的发展路径,此时发展开始提速。个人在更换产品、服务和应用的过程中,会选择“更傻瓜”的操作方式(低成本操作),从而获取更多的价值。当然,企业也在加大用户的转移成本以降低用户的流失率,例如保存个人数据资产,即当用户转换至新平台时,如果新平台提供的价值增幅不大,那么用户在切换成本上会有大幅增加,从而使用户在新平台上的V/C低于原有平台,从而使用户打消切换平台的想法。
举个例子,一款新的互联网应用,如果想颠覆原有的市场格局,要么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例如缩短用户使用路径节点,让用户更快获取价值;要么向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
对于前者而言,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而形成的应用的发展,已经很好地做出了证明。用户通过对话交互就可以获取想要的信息,这样的搜索路径变得极短,降低了操作成本。因此,ChatGPT成为史上增速最快的消费级应用。
对于后者而言,综合视频平台无一不在持续获取优质内容,其目的是不断为用户提供更大的价值,以提升用户V/C的比值。如果有独家差异化的内容,那就说明向用户提供的价值不可复制,这时提升用户的获取成本——会员收费或插入更多广告——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V/C=1时,进入守恒状态,发展停滞。一般来说,当技术没有突破性创新(没有新价值生成)时,企业的利润就会越变越薄,直到投入与产出相当。在这个阶段,行业或社会已经进入低发展或者不发展的时期。从账面上来看,企业利润低且透明,如果加上隐性成本,基本没有利润。
此时,只有通过创新——不管是降低成本的创新,还是提升价值的创新——才能够再次打破平衡,推动发展。
例如,在汽车市场,通过创新而发展出来的新能源汽车,为原有市场带来新的价值,不仅打破原有燃油车的市场格局,也推动汽车市场不断发展。
而当V/C<1时,则面临收缩或发展崩塌。
综上所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始终处于V/C>1的状态。
这个阶段会根据价值是否显性化,分为储备期和发展期。
在储备期,价值并未显性化,可能是隐形的,也可能是未来价值。在这个时期,个人、组织或企业乃至社会,会投入很高的成本,却没有立即产生价值。此时看似V/C<1,但价值生成于未来,拉长周期去看,极有可能会实现V/C>1。虽然只要有投入,就会带来价值,但价值大小并不容易确定。
储备期的成本多是因为需要在学习和科技方面有所突破,属于确定方向的投入。此时价值尚未显性化,更多是对未来价值的畅想,非常难以商业化,也难以见到收益。
这个阶段极其重要,需要的是时间和试错。实际上,大部分科技发展都需要从上到下多层次全方位的研发投入,商业化研发与前瞻性研究需要并行才能最终开花结果。
价值一旦显性化,则会在市场上迅速产生差异化优势,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企业。因此,储备价值的竞争是隐性的,需要有各种各样的评估手段来预测价值显性化的时间点。
若能够及早使价值显性化,则会在商业化方面生成先发优势。所谓的“一鸣惊人”,就是需要在这个阶段蛰伏,打牢基础,期待价值爆发。
很多人或企业看到他人,总有“别人行,我也行”的错觉,殊不知,他人在前期的储备有多深厚。深厚的储备、时间的积累已经修筑了高不可攀的城墙。就像卫星通信已成功应用在苹果和华为的产品上,而其他厂商再去评估该技术是否可行,就已经落后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风险极高无比。方向一旦出现偏差,所有投入均不会得到预期回报。不少企业在这个阶段的决策出发点不是商业发展、产品和服务的延伸等,而是所谓的“机会点”。智能热就做智能,数字人热就做数字人,内容领域发展迅速就去做内容……前期不做深入的自身评估,规划发展路径,就盲目跨界和投入,后期看到风向不对,又紧急收缩。在一张一弛的过程中,风险随之而来。
在发展期,有以下4种情况会推动快速发展。这4种情况分别是:一是价值不变,成本降低;二是成本不变,价值提升;三是价值提升幅度远超成本提升幅度;四是价值提升而成本下降。
当V/C的比值逐渐降低时,发展速度也会慢下来。
由于这个阶段价值显性化,形成价值流动,在市场中围绕人形成激烈的竞争。于是,在成本的约束下,创造价值更高效的生产是发展提速的本质。因此,需要把发展分开,从人、产品和服务、组织或企业等不同角度展开。
对于个人来说,成本是获取价值的投入。
获取价值既需要满足个人内在价值的实现,也要满足其高效实现外在价值的需求。
因此,个人会选择V/C值最大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付出的成本有所增长,那么,必然要求获取的价值更大。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互联网公司大多数工具型产品免费的原因。一旦收费,用户使用成本提升,而提供给用户的价值并没有差异化或显著性增长,那么用户必然会选择获取价值相近,但成本较低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收费产品极大可能会被竞品击败。
另外,用户转换互联网平台,也是因为新平台在V/C的结果上大于原有平台。换一个角度来看,增强用户黏性的目的是提升用户的转换成本,如果用户使用其他产品和服务,那么必然要求对方提供更大的价值。
所以,培养用户的行为习惯、打造社交链、提供金融/类金融服务等方式才能真正增强用户黏性。只有这样,才能大幅增加用户使用新平台时的成本。
以内容应用为例来看,长/短视频应用、优质内容当然重要,但还需要更多的方式增强用户黏性,一旦没有优质内容,用户就会很快流失。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Multiplayer Online Battle Arena Games,MOBA)类游戏之所以具有长生命周期,就是因为玩法养成了用户习惯,团队作战又建立起了社交链,装备不仅包括金融属性,同时还是用户的数字资产,这使得用户转换平台的成本极高。
对于产品和服务来说,它的成本是形成外部价值的投入与向内部价值转移的损耗。
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主要是能够给他人带来的价值和收益,即他人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之和,其中收益是消费端在使用其外部价值时需要承担的成本。因此,需要确保自身的V/C高于竞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胜。
市场环境好时,V/C高的产品扩张速度更快;市场环境不好时,V/C高的产品会剥夺其他产品的市场份额。
确保高于竞品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扩大成本的同时大幅提升价值;二是在提供价值相同的情况下降低成本。
采取第一种方法,必然是在储备期有所积累,厚积薄发。如果积累不够,那就会出现当前不少厂商“内卷”的情况,期望通过“内卷”实现价值的突破。当发现“内卷”效果不佳的时候,就会选择第二种方法。而第二种方法最直接的就是“裁人”。
产品和服务是组织或企业的具象体现,因此它们的成本与价值受控于组织或企业。
对于组织或企业而言,最重要的目的是确保组织或企业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分配,满足相关利益方的需求。因此,组织或企业的价值与成本围绕该目的而生成。
在组织或企业的成本上,不仅包括生产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成本,还包括组织内的决策成本、时间成本、分配成本、组织运营成本等。在价值上,首先要确保组织或企业发展,进而要带给相关利益方价值。因此,V/C更高的组织或企业,发展更健康,市场竞争力也更强。
在这个过程中,决策是至关重要的。从大处来说,决策不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决定着行业走向;从小处来讲,决策影响组织架构,关系到组织中的每一个人。
在产品和服务的发展方面,组织或企业经常会通过决策不选取上文所述的两种方法(或扩大成本的同时提升价值;或保持价值不变降低成本),而选择另外一种方法:保持产品所提供的价值一致,甚至稍微低一些,并通过提高成本(例如提升营销成本等)来获取更大的市场。其目的在于尽快获取市场话语权,进而提升用户的价值获取成本,从而实现成本转移。
但是,这种方法是“七伤拳”,伤人伤己,不仅不能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好的结果,而且这个过程会引起恶性竞争。成功了,会形成垄断,并开始从社会上大幅抽取“营养”,以弥补投入的成本;反之则面临淘汰结局。曾经发生的某软件盗版泛滥、百“团”大战等莫不如是。因“路径依赖”,将本应投入储备期的成本投入这个阶段,资源错配,突出战术上的勤奋,一旦有能够提供更大价值的组织或企业出现,使用这种方法的组织或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美国《财富》杂志报道,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年,平均寿命只有3.9年。反观国外,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2年,大企业平均寿命可长达40年。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大企业的平均寿命可长达58年。通过提升“成本”而获取未来的市场话语权,却未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也许是国内企业寿命偏低的原因之一。
总之,不管对于个人还是组织或企业,乃至经济社会,想要发展,必然要使V/C>1,而V/C>1则需要规划好储备期和发展期,尽量压缩储备期的时间成本,并与发展期实现循环(用发展期的价值支撑储备期的成本,实现储备期的价值向发展期的价值的转换),延长到达守恒状态的时间。
Tips:
·D=V/C,是一个发展的根本规律。不过有的时候,即使知道环境因素不会那么理想,只有控制我们自己能控制的因素,尽量向这个方向努力。
·D=V/C,需要有地方承载,经过连接,使价值流动起来,成本能够转移,这样才能推动真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