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成本付出
价值如此重要,但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价值都会得到满足。想要获取价值,还需要考虑成本。例如,手机之所以分为低端/中端/高端,是因为受成本的限制。如果不考虑成本,厂商完全可以打造出功能更强大的手机。然而,这样的手机价格是“天价”,对于消费者而言,性能完全超出了日常使用的范围,带来的价值却没有很大的改变。因此,这样的手机只能作为概念机,存在于实验室,而不会大规模生产。
当前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设备的发展情况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管是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还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甚至是XR,都需要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为现实用户带来价值,即成为价值生产力工具,且具备高频、全天候、长时可用的特征。此时XR设备才具备跨越式发展的基础。
例如,对于VR来说,过去的发展目标集中在设备的使用体验上,例如满足超高清、低时延、生理舒适、生态完善等需要,关注便携、续航、直接交互等方向,希望以娱乐作为突破口。然而,VR的发展并不顺利。除了尚不具备3个特征外,VR设备的价值生产能力并未超出手机或个人计算机,而其使用成本却不低,这成为阻碍VR发展的原因之一。
再来看AR,结合了现实世界,视界更广,承载的信息量更大,且信息流将真正地与环境、事件、物等生成即时的紧耦合,不再割裂。
从这个角度上看,与当前的计算中心(手机或个人计算机)相比,AR将带来巨大的价值增长空间。即使AR设备使用成本略高于手机的使用成本,其工具属性的价值也将推动它成为下一个重要的信息处理终端。
但是,如果AR的使用价值不能完全挖掘,且用户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总成本高于使用手机的成本,导致最终的价值成果相近,那AR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手机的地位。
例如,生产成本导致AR设备售价远高于手机,又或者AR设备的交互与使用过于复杂,则其使用成本会阻碍更多人使用。
因此,仅仅从价值角度判断XR的发展,带给我们对未来的信心,未来貌似可以唾手可得。当加入成本因素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那个未来离我们还很远,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万物都是守恒的,在“价值—成本”上也同样如此。价值可以交换,在交换过程中,付出的就是成本。
在财务眼中,成本是可以计算的,由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损耗、损失性支出、分配支出等构成。在经济学中,成本的定义比会计学中成本的定义更广一些,成本被分成不变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等。它不仅包括购买燃料、给员工的薪酬,也包括较为隐蔽的内在或机会成本。
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人,都在追求低成本和高价值。那中间的差距是什么?价值和成本之间如何守恒呢?
一是除了经济学中的内容,成本还包括人、组织或社会的精神和心理上的代价。
例如,某个产品为了短时间赢利,急迫地打折促销,将会引发用户对该品牌的信任危机。虽然用户用更低的价钱购买了产品,但提升了对产品的心理成本——对未来产品定价的不信任,进而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这点在手机、汽车、房地产上均有体现。
例如,一款新手机上市,面向高端人群。几个月后,销量不好,渠道开始降价清库存。这时,不管是否购买了该产品,消费群体就会对该品牌产生怀疑。已买手机的人群认为买亏了,未买手机的人群会庆幸没买。如果该品牌继续走高端化路线,那么将面临极高的用户心理成本,则需要提供更大的价值来消除心理成本。更何况,很多企业认为的高端化就是把产品卖给高端人群,是否能够提供相匹配的价值,并不在考虑因素之内。在用户使用产品时,依旧享受原有服务,这也同样会提升用户的心理成本。
二是成本在生产和交换中产生,因此需要从“人-产品和服务-组织或企业”整个体系来看,最终的价值消费方会承担价值流转到各个环节中的成本,且因体系内产生的各种价值的不同而导致成本不同,这样我们就产生了用最小成本换取最大价值的想法。
例如,人既是价值生产者,又是价值消费者。通过价值生产,获取收益,再从收益中支出部分作为成本去换取其他价值。当生产的价值高于消费的价值,那么收益会大于成本,将产生盈余,反之则变为超前消费。
基于此,企业面临成本问题产生出两条应对路径。
路径一: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尽量降低边际成本。互联网行业运用该路径已炉火纯青,即生产同质的价值,服务于更多的用户,摊薄价值创造的成本。而更多的用户相连,会产生更多的衍生价值。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企业承担的成本极低,网络建设与连接成本几乎转移到网络运营商那里。规模扩大必然会形成激烈的竞争,最终形成垄断。
路径二:转移成本——形成领先优势,造成稀缺性,从而提升价值消费端的成本。在这方面,科技企业最有发言权,其生产的产品除了确实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稀缺性也是这些企业具有的优势产生的重要价值。
因此,用户不仅在为生产力提升买单,也在承担产品的稀缺成本。例如,曾经的加价购车、学区房等,均是因为稀缺性而带来的成本提升。
三是有些成本需要拉长时间,放到一个周期中去看。例如,企业中的资本性支出(Capital Expenditure,CAPEX)(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例如专利)、递延资产等)多为一次性预付,在使用过程中会持续多个计费周期,并分期将成本转化为收费费用。
即便如此,有些成本很难如此定量计算,但这些成本决定了个人/企业的发展潜力。例如,人生中很长的一段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完全是成本投入,学业有成后才会不断地创造价值。
再如,由于企业的未来不确定性非常大,当对未来的判断不清晰,或方向不明确时,决策大概率会出现摇摆,或者不再做决策,此时组织的资源储备和人员架构建设就很难推进,那么组织未来将面临极大的发展风险。
另外,忽视未来决策的重要性,只做表面工作,而不做论证,不明确发展路径,也会造成成本高企。
举个例子,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竞争压力,有些手机厂商开始自己制造终端芯片,其目的是打造产品的差异化,实现产品的高端突破。
在必须做芯片的这个决策上,前提条件是认为未来高端市场规模必然扩大,目标是企业必须在高端市场中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份额。然而,芯片不仅分类繁杂,而且从设计到流片的时间极长、资本投入极大。只有规模上量,才能摊薄已投入的成本,降低试错成本和迭代成本。仅服务于一家企业的产品,规模是有限的,这样的芯片制造很难有所突破。
制造芯片如果要形成正向循环和迭代,只有两条路径:一是自身产品规模足够大,做到行业领先;二是作为平台,服务于更多的企业,但这可能又会影响自身产品的差异化。这还是以未来市场发展情况向好为前提。如果未来市场遇到天花板,那么前提条件发生了变化,决策成本会变得更大。
因此,不管对于个人、组织或企业,还是社会,各自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均有成本因素作为制约,成本跟随价值流转而产生,同时也存在成本转移的情况。
个人的成本,不仅包括获取价值需要交换的成本,也包括在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付出。例如,设计师购买计算机进行艺术创作。购买工具是成本,自己花费时间、构思创意也同样是成本。
组织或企业的成本,除了短期付出的运营成本(Operating Expense,OPEX)和长期支出的CAPEX,还有决定自身发展的隐性成本,例如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和决策成本等。
对于社会来说,成本是建立规范化,推动交换发生则需要付出代价,即只要存在影响规范化交换的情况,就需要投入成本进行改变。例如,深山里的山货运不出来,那就要架桥修路,打通交通线。
只有能有效控制成本的投入,才能找到产生价值和收益的边界。超出这个边界的价值和收益,将会用不可控的成本来覆盖,而一旦不可控,会带来风险的急剧上升。这一点,对个人、组织或企业乃至经济社会都适用。
Tips:
·成本存在于整个经济社会体系中,围绕价值产生,体系中的总成本与总价值守恒。
·成本由可量化部分和当前尚未量化部分组成。尚未量化的成本关系到认知、创造、创意、时间、机会、风险、决策等,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尚未量化的成本更重要。
·对于经济社会中的某个成员而言,如果不考虑尚未量化的成本,那么,则是在追逐低成本实现高价值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