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琉球之助 对马夜战
朱由检的这次商议不是要开始做这件事了,在前两个月了就已经暗中进行,山东调动兵马三万,随时准备登船出发。
其他人都以为调兵是为了镇压因为清查官仓,自己查抄士绅引起的动乱,但这些人真的需要数万人马调动吗?
朱由检不怕内部动乱,陕西有孙传庭镇守,造反的人抢了士绅和官仓吃的也够,山西有三人坐镇,最是稳定不过,河南杨昌嗣也是有才能的,袁可立入了河南抓了一大半人,竟然没有异动,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流民,仓库里的粮食全部用来赈灾。
陈经纶的农业部这时候也开始动作起来,从江南运过来的甘薯在北方诸省开始种植。
因为种薯的幼苗不够,所以每个省只在府城周边种植,京师的皇庄也全部种植。
“王大伴,袁可立送来山东查抄的财物有多少?”
这话让王承恩不敢言语,但还是悄声说了出来,“陛下曾言,三成用于地方建设。两成用于此次战事,送到京师的一成入内库,四成入国库,共计一千四百三十五万零七十五两。”
朱由检听了也是倒吸一口凉气,整个明朝的岁入才多少,这还是一个省的贪官,河南才是赋税重地,江南贸易发达,要是如此,那就是海量的银子。
“你将其中四十万两银子拿出来,让李邦华在京营中挑选善于水性的好手,人数要在三万左右的样子。”
“是,陛下。”
朱由检这么做的原因就是他想重新组建一支海师队伍,目前大明有郑芝龙,许显纯,还有毛文龙,这对镇守近海是够了,但再远的距离就远远不够。
不过这一切都需要银子,就看这次的战事顺不顺利了,一切顺利的话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银子用了。
他提笔写下了左渡岛和石见银,菱刈金矿,十六十七世纪,倭人产银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这个消息放出去没有哪个国家能忍的住,特别是那些以劫掠为生的欧洲强盗。
石见银位置在本岛的西南,因为在陆地上,对方很容易派出源源不断的士兵抢夺,菱刈金矿位于九州岛的南部,倭人男儿出九州,他们骁勇善战,一开始对上并不利于总体局势,但左渡岛就不一样了,他是一座海岛,距离本岛有些距离,完全可以成为大明在北海的根基。
“毛文龙啊!毛文龙希望你能看懂朕信里的意思。”
毛文龙已经准备好了船只,也亲自去了朝鲜国都与其国王接触了,对方虽然觉得打不过倭寇,只想享受太平,但毛文龙提起金国,他们能进攻朝鲜一次,就能进攻两次,若不另寻一地做后路,到了最后只能引颈待戮。
他说的都是朱由检信里写的,想要朝鲜这个国家听话,就得胡萝卜加大棒,他们很爱面子,也就是死鸭子嘴硬。
“再说国王您爱民如子,英明神武又怎么不会为倭人入侵一事报仇呢?”
这话就是即将,将军。
对方无奈只能答应下来,但也表示朝鲜只能出兵三万,粮草也不够,但鱼干可以供应明军。
毛文龙原本的期望就是能够出兵,有粮草已经是出乎意料了,鱼干也不嫌弃。
出战的第一步就是夺取对马岛,根据消息对马是倭人宗氏一族的领地,夺取对马便能源源不断的将兵士和粮草运往前线,所以要快,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之前就夺取对马。
为了稳妥,毛文龙抽调了皮岛的三千人,这样一来大明在皮岛附近就没多少人了。
“不过陛下书信,皇太极那老儿正在西征蒙古,还顾不得这边,这也是他敢调兵的原因。”
为了不引起对岸的注意,他悄悄寻了好些这里的渔民,了解到有一条水路很安全,不会有触礁的风险,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刀剑之下只有听话,他有了四个向导。
“孔有德,传令下去,所有船只不许点灯,摸黑航行,所有船只呈一字跟紧前船不得有误。”
“是,大帅。”
眺望着海那边的对马,他握紧了拳头。
今夜没有月黑,也没有风高,只有大小船只一百多艘离开了海岸。
宗氏在对马岛的统治有很多年了,从镰仓幕府时代就没有变过,所以他们如今军事孱弱,生活太平,只有在丰臣秀吉时出海战斗过。
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对马之战还没打响,郑芝龙令三万山东兵马登上四国了,这个消息不仅让倭人大惊,毛文龙疑惑,就连京师的朱由检也是好奇,他是怎么办到的。
这个疑问一直到一封书信的送达才揭开真相。
琉球国从丰臣秀吉时就苦倭久矣,琉球国王觉得自己是大明的藩属国而不是倭人的,丰臣秀吉的这种行为让他感觉自己被羞辱,奈何实力不允许,只能隐忍,当得知大明准备出征倭岛,立刻让人联系郑芝龙,愿意让明军在琉球作为中转。
这个消息郑芝龙由山东送出,却因为之前的事情路被流民断了,一直到今日才送到。
朱由检也不由感叹,天佑大明,若从山东直接运送路途遥远,很容易出现意外,之前所计划的是必须快速夺取四国,那样的话会死很多人,如今就可以慢慢弄谋划了。
不知道毛文龙那边如何了。
毛文龙此时还不清楚这边的事情,他眼睛紧紧盯着前方,船只也在快速的划动着。
大船不能停靠,他们坐的都是小船,一艘上面能坐七八个人,这意味着他们不能携带重武器,只有刀剑弓弩。
岸边还是有巡逻的人,不过只有六个,此时他们在围着篝火跳舞。
当毛文龙大半兵马登上岛时竟然没有人发现。
所以登岸很是顺利,这六个人瞬间就被解决了。
然后直接冲向宗氏驻地,对马岛此时人口数不到两千,他们若是还在船上恐怕无力做什么,但登上岸就可以尽情发挥了,三千明军对线两千倭人,这些明军此前经常在捡东西游击,奔如电,疾如风,寻找灵活,对方很快就撑不住了,开始溃散。
明军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出击。”
最后结束只有宗氏家族直系数人带了一百多倭人撑着小船离开,其他人全部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