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青龙汤
1.外感发热医案
宋某,男,54岁。
初诊:2018年9月13日。发热两天,体温38.4℃,全身肌肉酸痛,恶寒,无汗,咽痛,舌红苔少,脉紧。
予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2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连翘15克 板蓝根30克 炙甘草6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一剂。
反馈:当晚服一次,汗出热退,止后服,愈!
讨论:发热,全身肌肉酸痛,恶寒,无汗,脉紧,为寒邪束表。咽痛,舌红为郁热在里。治宜散寒解表,兼清郁热。故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加连翘、板蓝根是为了增强利咽止痛的力量。
2.外感发热医案
宋某,男,4岁。
初诊:2021年5月22日。发热一天,体温38.6℃,恶寒,咽痛,舌红,苔白厚腻,脉浮紧。
予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10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石膏12克
甘草3克 炒莱菔子5克 生姜2克 大枣2枚
二剂。
反馈:上药服一剂,汗出,体温降到37℃,止后服。
二诊:2021年5月24日。从昨晚开始,又发热,今晨体温38.6℃,伴咳嗽,咽痛,痰不易咳出,舌红苔黄腻,脉数。
予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克 杏仁6克 石膏15克 桑白皮6克
黄芩6克 浙贝母6克 瓜蒌9克 鱼腥草15克
炒莱菔子6克 甘草5克
三剂。
一剂后热退,三剂服完,诸症悉愈。
讨论:一诊恶寒,发热,身疼,咽痛,为表寒里热,苔厚腻为夹食积,故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加莱菔子消食化积。服后汗出热减,则表寒去。二诊虽发热,已不恶寒,但咳嗽,舌红苔腻,脉数,为痰热壅肺,用麻杏石甘汤清热宣肺,加桑白皮、黄芩、鱼腥草清肺热,贝母、瓜蒌化痰止咳。热去痰清,热退咳止。本病例呈典型的由大青龙汤证向麻杏石甘汤证的转化过程,有借鉴意义。
3.过敏性鼻炎医案
张某,男,44岁。
初诊:2016年7月10日。半月前在冷库(零下10℃左右,虽夏日需穿大衣)工作数天后,出现鼻塞,流清涕,喷嚏不止,昼夜不停,不能安卧。舌红,苔黄厚腻,口气臭秽,脉滑而数。
用药:
辛夷10克 苍耳子10克 白芷10克 薄荷10克
桑白皮10克 黄芩10克 石膏30克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蝉蜕10克 乌梅10克
五剂。
二诊:7月16日,服药后症状无减轻,连日不能睡觉,面容憔悴,舌脉同前。
予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20克 桂枝15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60克
炙甘草10克 辛夷10克 苍耳子10克 白芷10克
薄荷10克 生姜15克 大枣6枚
五剂。
三诊:7月26日,云服上药诸症悉愈。停药观察,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讨论:患者平时身体盛壮,素有蕴热。冷库连续工作,感受外寒,成外寒内热之证。一诊仅以祛风散寒通窍之法,病重药轻,故不效。二诊以大青龙汤峻剂,重用石膏,外散风寒,内清郁热,表里同治,而得速愈。
本例过敏性鼻炎,为少见类型。内外俱实,表寒里热,为实证。故能速愈。绝大多数过敏性鼻炎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治疗周期长,见效慢,疗程往往在一个月以上。治好后容易复发,需较长时间的巩固治疗。
4.流感高热伴咽痛医案
田某,男,13岁,体重55千克。
初诊:2019年11月28日。患者在市属某中学上学。近一周来,学校暴发流感,所在班级有三分之一同学因发热休课。发热三天,最高体温41℃,自服解热镇痛药,有汗出但热不退。就诊时见:发热,体温40℃,寒战,无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咽痛,舌淡苔白,脉浮紧。查:扁桃体不大,微红。
予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2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炙甘草6克 连翘15克 板蓝根2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两剂。
每剂煎一次,顿服。
反馈:中午12时服一剂,汗出,热稍减,体温38℃。停药观察。晚18时,仍发热,体温38.5℃,嘱服第二剂,服后汗出热退。
二诊:2019年11月29日,热退,仍有咽痛,咳嗽,吐黄痰,舌红,苔白腻,脉略数。
予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10克 杏仁10克 石膏50克 浙贝母10克
瓜蒌15克 桑白皮10克 黄芩10克 桔梗10克
甘草10克 板蓝根30克 马勃10克 射干15克
三剂。
12月1日反馈,已愈,恢复上学。
讨论:一诊外寒内热,用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加连翘、板蓝根解毒利咽。二诊表寒去而里热尽显,用麻杏石甘汤加桑白皮、黄芩、浙贝母、瓜蒌清肺化痰,加桔梗、板蓝根、马勃、射干解毒利咽。大青龙汤证常能一汗而解,不必尽剂。本例汗后热不退,可能与发汗不彻有关,无坏证表现,再汗而热退。
5.外感发热伴烦躁医案
刘某,男,25岁。
初诊:2019年12月25日。发热一天,体温39.4℃,伴恶寒,无汗,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咽部不适,烦躁不宁,舌淡苔白,脉浮紧。
予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2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生石膏30克
炙甘草6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桔梗10克
二剂。
水煎顿服。
二诊:2019年12月26日,服上药两剂,头及背微汗出,热不退,体温39℃,恶寒,身痛,咽痛较前更重,舌淡尖红苔白,脉浮紧。查:扁桃体不大,略红。
予大青龙汤再汗:
麻黄30克 桂枝15克 杏仁10克 炙甘草6克
生石膏60克 连翘15克 板蓝根3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二剂。
上药服一剂,大汗出,诸症悉解,止后服。
讨论:一诊大青龙证无疑,但服之小汗出而热不退,为病重药轻,不能畅汗。二诊表邪未去,里热渐起,故加重原方剂量,仍用重剂大青龙发表清里,加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而得畅汗,表里俱解。
6.外感发热不退医案
刘某,男,67岁。网诊患者。
初诊:2021年5月16日。发热三天,前医用麻黄汤,汗不出而热不退。网诊时见:发热,体温40℃,时有寒战,周身疼痛,无汗,舌红苔净。
予大青龙汤:
麻黄18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石膏15克
甘草6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一剂热退。
讨论:本病初起,呈典型的麻黄汤证。前医用麻黄汤不效,根本原因在于麻黄用量不足(麻黄9克)。网诊时已迁延三日,舌转红,为表邪不解,里有郁热。我建议用大青龙汤,麻黄用到20克以上。但前医畏麻黄峻猛,用了18克,幸得一汗而解。这提示我们治疗外感病,在认证准确的前提下,要做好药量的把控。否则病重药轻,不能发汗,会导致治疗失败。
7.外感发热误用大青龙汤医案
刘某,女,53岁。
初诊时间:2018年4月5日。发热1天,体温38.7℃,恶寒,无汗,全身疼痛,咽干,舌淡苔白,脉浮而弱。
予大青龙汤:
麻黄2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
石膏3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1剂。
二诊:2018年4月6日。
服上药热退,全身仍有轻微疼痛,精神差。
予人参败毒散:
人参10克 云苓10克 川芎10克 羌活6克
独活6克 枳壳10克 桔梗10克 炙甘草10克
柴胡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二剂。
三诊:2018年5月10日。
诉上次感冒后,一直出汗不止,全身怕冷,舌淡苔白,脉沉弱。
予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炙甘草6克 制附子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黄芪30克
5剂。
反馈:服上药后,出汗渐止,怕冷也减,渐愈。
讨论:本例为一中年女性患者,体质稍弱,虽有恶寒、发热、无汗、全身疼痛,似麻黄汤证,但脉浮而弱,应该使用桂枝汤。但当时有个错误的想法,认为桂枝汤发汗力弱,可能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犹豫再三,选了大青龙汤,认为该方倍用麻黄,发汗力强;有石膏,可监制麻桂之辛燥;生姜、大枣尚能扶正。服后虽汗出热退,但精神较差,全身肌肉疼痛不减,认为是表邪未尽,正气已虚,用人参败毒散扶正解表。用后肌肉疼痛虽解而汗出不止,再加畏寒,迁延一月。表阳虚而营卫不和,用桂枝加附子汤调和营卫,温阳固表,渐次调理,得以渐愈。张仲景在《伤寒论》第38条谆谆告诫: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诚非虚言,应当牢记。
8.外感发热伴咽痛医案
郝某,男,13岁。
初诊:2018年1月23日。22日晚开始发热。就诊时见:发热,体温38.9℃。恶寒,无汗,咽痛,吞咽时加重,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查:咽部充血,扁桃体不大。
太阳伤寒,里有郁热,予辛温解表,兼清里热。
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20克 桂枝10克 杏仁10克 甘草6克
生石膏60克 桔梗10克 板蓝根30克 黄芩10克
生姜15克 大枣4枚
2剂。
反馈:24日晨,家属打电话,服半剂热即退,服完一剂,咽痛亦止。已上学,止后服。
讨论:恶寒,发热,无汗,是太阳伤寒,寒邪束表。咽痛,舌红为内热之象。重用石膏,再加桔梗、板蓝根、黄芩,清热利咽解毒。《伤寒论》原方用石膏如鸡子大,麻黄用六两,是表寒重于里热。本例表里俱重,故略做调整,解表与清里并行。
9.小儿外感发热医案
李某,男,3岁。
初诊:2017年10月30日。发热1天,体温39℃,恶寒,无汗,咳嗽,无痰,食欲不振,二便正常,舌红苔少,脉浮而数。
风寒束表,兼有郁热。
予大青龙汤加味:
麻黄10克 桂枝5克 杏仁5克 石膏15克
炙甘草3克 炒莱菔子5克 生姜10克 大枣3枚
2剂。
二诊:2017年11月3日。
服上药热退,仍有微咳,痰不多,鼻塞,清浊涕,舌红苔少,二陈汤加杏仁、桔梗、前胡、黄芩。三剂愈。
讨论:本例为一儿童患者,高热、恶寒、无汗为寒邪束表,舌红为里热之象,表寒重而里热轻,用大青龙汤原方,辛温解表,兼清郁热,略加消导。热退后咳嗽不愈,用二陈汤加味,清热化痰宣肺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