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导言二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人们通常采用归纳法来观察和找寻答案。毕竟经济学要解决的是现实世界如何运行的问题,只有充分贴近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况,得出来的结论才有意义。所谓归纳法,是一种基础的思维方式,将真实世界中观测到的现象进行收集、分析并总结出规律,并把这些规律用语言进行抽象描述,便形成了知识。
然而,归纳法是从具体事例中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总结出的规律并不一定适用于未来的所有情况,其结论的普遍性会存在一定限制,即“归纳法谬误”。在物质世界中,我们可将反复观察到的现象推广到一定范围内,比如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熟透的苹果会从树枝落到地上等。但归纳法永远无法解决样本有限的问题,即在收集到所有可能结果前,我们并不能确信归纳法的结论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究其根本,基于有限样本的归纳,本质上得到的是相关性,而无法反映事物本身内在的因果性。认为太阳会从东方升起的人仅仅是因为每一天的观测都是这一结果,并不是基于对地球的自转和观测角度的分析。归纳法在因果性方面的弱势容易使人们把相关性错误地当作因果,在研究事件成因和演变趋势时出现偏差。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其理论和结论的普遍性将受到信息不对称性、人类行为随机性等不确定性因素的限制。另外,还有两个原因可能导致归纳的经济规律失效。第一个原因是,对于同样的事件,因其所处的时空背景不同,会有不同的影响和解读,这一点很好理解。第二个原因是,人类具有修正能力,可一定程度上改变事件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因果链条。比如,历史上一些国家在经济危机爆发后,通过出台强力的救市政策,用人为的方式将本应该下跌的市场强行拉了回来,过去的经验作废,新的经验由此产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察觉到,归纳法可能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使人们的思维陷入路径依赖与定式。简单来说,如果利用归纳法将过去的某个现象总结为规律后,当观测到不符合这一规律的现象时,我们会优先试图给旧规律“打补丁”来适配这个特例,而不是重新思考规律本身的正确性。
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人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的升降规律,信奉认为天体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地心说。但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众多行星的运行轨迹并不满足这一理论,便又在此基础上修改地心说,提出了球壳模型、本轮和均轮等理论来解释观测到的“异常”。随着异常的增加,球壳模型已经复杂到需要用34个转动球层外加22个不转动球层才能勉强解释天体运动,即便如此,大多数人依旧支持地心说,而不去考虑地心说可能存在的错误。
基于地心说的行星运动轨迹图
再举一个例子,经济学中经典的供求理论阐述了商品价格和供需的关系,即价格与需求正相关,与供给量负相关。不过,随后人们发现,奢侈品价格并不符合经典供求理论,只能对该理论进行修正;后又发现投机性商品也不符合供求理论,只能再次修正才能解释其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归纳法在众多领域中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可能带来的思维定式所产生的负面作用,在用它解释社会经济领域的问题时更是如此。
另一种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演绎法,而演绎法通常并不能在经济学研究中发挥特别的用武之地。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刚才提到的,既然我们无法用归纳法确定一个经济学现象的根源,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很难说某个或某些前提条件成立时它一定会如何,这使得演绎法也很难被完整地用来解释一些经济学原理或者现象。但一些特殊的,例如蒙代尔不可能三角[1]这样的问题,本质上是依赖于经济学变量之间恒定的关系推导出来的,构成了相对坚实的推导基础,使得我们可以去分析涉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些领域,演绎法尚有可为。
幸运的是,我们接下来要研究的问题,恰好是演绎法适用的领域。我们将从一个恒等式入手,分析其中各部分可能存在的一些经济学规律,进而找出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还需要研究,如果某几个看起来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是刚性的、必然成立的,将会推导出什么样的结果。而如果想要避免这个结果,则需要使那些看起来很显然的、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以某种方式不成立,该方式很可能就是我们最终破解世界性需求不足的关键点。
所以为了避免经济学同行批评我们使用不完全归纳法,本部分内容的展开将通过“用可能存在的相关性推导因果性”的方法构建我们的体系。我们将采取先演绎后实证的方式,先进行逻辑层面的推导,得出如果我们假设的某几个条件成立,必然会导致世界如何演化;之后再和现实世界做对比,看看其中的相似性;最后分析如何切断我们前面的逻辑链条,有哪几个缺口可以发挥作用,并在这些缺口上寻找破局之路。
本部分中,由于我们希望讨论的是在一个典型的政府不过多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市场中的演化规律,所以我们在本部分的理论部分所展示的数据,主要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数据为主。我们会在第二章介绍我们理论的核心体系——资本收益不可能三角定律以及企业总体利润源泉定律。其中资本收益不可能三角将说明在一个中长期,社会所能吸纳的投资量是存在上限的。调节利率、设置各种有利于投资的政策,甚至政府亲自主导投资,也只能使得整个时期的投资总量向靠前的年份移动。大量的投资将会导致资本回报率快速下降。当资本回报率足够低以后,自发的投资将会消失,进而带来投资的断崖式下跌。企业总体利润源泉定律则说明,企业只要在几个很显然的条件下运行,就必然会拥有较高的资本回报率,而企业获得的资金收益,是要高于上述资本收益不可能三角所限定的投资额度的。于是企业获取的利润对社会整体而言在中长期必然存在无法实现完全投资的现象。无法投资的企业利润部分,如果是分配给更多的人群,那么每个资本收益者边际消费倾向都较高,社会可能会处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供给不足状态;而如果分配得较为集中,则资本收益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社会可能会处于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需求不足状态。
第三章我们将介绍在上述提到的资本收益被分配给少量人群的情况下,社会将经历持续的超额投资使得资本回报率下降。当资本回报率下降到几乎无法覆盖风险时,社会将进入一种持续的我们称之为静态陷阱的经济停滞中,静态陷阱可以在人均GDP很低的国家发生,中等收入陷阱只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第四章我们介绍了历史上的供给型经济危机的几个例子,以及如何用我们的理论去解读供给型经济危机。对供给型经济危机的理解,将更进一步使我们明白导致需求型经济危机的这些因素如果走向反面又会带来何种危害。
第五章根据第二章、第三章介绍的理论,对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需求型经济危机进行分析和解读,并和目前其他的一些理论派系做了对比,以使得读者更加清楚我们的研究体系中,经济困境的破解之道。
[1] 即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实现资本流动自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只能实现其中两项,而不能同时保持三项。如果一个国家想允许资本流动,又要求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难以保持汇率稳定。如果要实现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就必须放弃独立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