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诸病源候论》
简介:
《诸病源候论》(图3—4)又称《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共50卷,由隋代巢元方等撰于隋大业六年(610)。该书总结了隋以前的医学成就,对临床各科病证进行了搜求、征集、编纂,并予系统地分类。全书分67门,载列证候论1739条。《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口齿、骨伤等多科病证,对传染病、寄生虫病、外科手术等方面也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此书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全书基本不涉及方药,只在每论末尾写上“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一笔带过,却载有“养生方”或“导引法”289条、213种具体方法。《诸病源候论》的问世,标志着导引在医学上的应用已进入成熟的阶段。“辨证施术”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全书所介绍的213法绝大多数是根据不同证候选用,五脏六腑诸病候均有不同的方法。
原文[24]:
1.风偏枯候养生方导引法原文
养生方导引法云:正倚壁,不息[25]行气[26],从头至足止[27],愈疽、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图3-4 《诸病源候论》
又云:仰两足趾,五息止,引腰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28],无有罣碍[29]。
又云:以背正倚,展两足及趾,瞑心[30],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31],下达涌泉[32]是也。
又云:正住[33]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34]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又云:一足踏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35],转身欹[36]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互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2.风身体手足不随候养生方导引法原文
养生方导引法云:极力左右振两臀,不息九通[37]。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振两臀者,更互踶[38],犹言蹶[39]。九通中间,偃伏[40]皆为之,名虾蟆[41]行气。久行不已,愈臀痛劳倦,风气不随,不觉痛痒,作种种形状。
又云:偃卧,合两膝,布两足[42],伸腰,口约气,振腹自极七息。除壮热疼痛,两胫不随。
又云:治四肢疼闷[43]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三寸,握固[44]。握固者,以两手各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趾,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泉。漱醴泉者,以舌舐略[45]唇口牙齿,然后咽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吐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46],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鱼、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悉不得辄行气。惟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1]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2]熨引:王冰注:“熨,谓药熨。引,谓导引。”
[3]息积:王冰注:“腹中无形,胁下逆满,频岁不愈,息且形之,气逆息难,故名息积也。”
[4]饵:本指吃,此为饮下。
[5]行气:郭沫若注释:“石刻文中有《行气玉佩铭》,是在一个十二面体的小玉柱上刻有‘行气’铭文,文凡四十五字。每面刻三个字,有九字重文,篆书。文字极为规整,与洛阳金村出土的韩国的《芌钟》铭文字体极相类似。钟作于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是战国初年的东西。《玉佩铭》应该和钟同时,说不定也可能是金村韩墓所出土之物。”
[6]几:郭沫若注释“铭中两个‘几’字,可读为其,也可读为机,应以读机为较适。”
[7]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8]引书:书题。引,《素问·血气形志》注:“引谓导引。”
[9]产:与“生”同义,秦汉简帛常见。
[10]弃水:指排尿。
[11]澡:《仓颉篇》:“盥也。”
[12]洒:《说文解字》:“涤也。”
[13]呴:亦作“欨”。《汉书·王褒传》注:“呴、嘘皆开口出气也。”
[14]雠:“寿”义。
[15]入宫:当指房事。
[16]沐:《说文解字》:“濯发也”。希,少。暮,《吕氏春秋·谨听》注:“晚。”据文意“莫”下脱“起”字。
[17]疏:《说文解字》:“通也。”
[18]胻:《说文解字》:“胫端也。”段玉裁注:“端犹头也。胫近膝者曰胻。”股,《说文解字》:“髀也。”
[19]污:读作“蠖”。尺蠖,虫名。此谓屈伸如尺蠖行走状。第八至第二十八简,简文分两段书写,释文于两段之间空两字表示。
[20]傅:拍击。
[21]翕:《尔雅·释诂》:“合也。”
[22]:《说文解字》:“跳也。”
[23]阴阳:指胻的前、后面。
[24]丁光迪.诸病源候论养生方导引法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5]不息:指闭气不呼吸。
[26]行气:在此指以自己的意念引导气的运行。
[27]止:《太清导引养生经·宁先生导引法》作“心”义长。
[28]根:佛学术语。能生之义,增上之义。
[29]罣(guà)碍:佛学术语。谓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罣,四面之障碍。
[30]瞑心:收心使之安静。
[31]泥丸:道家语,指头脑或头顶部位。
[32]涌泉:经穴名。在足心陷中,属足少阴肾经。
[33]正住:正立。住,与“柱”通。
[34]趣(cù):义同“促”。
[35]相:本书卷二风冷候养生方导引法作“如丁字样”,义更明晰。
[36]欹(qī):通“敧”。倾斜。
[37]九通:九遍。
[38]踶(dì cù):踢、踏之义。“踶”同“蹄”,踢腿。“”通“蹙”“蹴”。
[39]蹶(jué):在此指向后踢腿。
[40]偃伏:仰卧和俯伏。
[41]虾蟆:即“蛤蟆”。
[42]合两膝,布两足:本卷风痹候养生方导引法第二条作“合两膝头,翻两足”。《太清导引养生经·王子乔八神导引法》作“屈膝,令两膝头内向相对,手翻两足”,义更具体。
[43]闷:在此指肌肤不舒适感。
[44]握固:除本条文中解释其姿势外,本书卷二十七白发候养生导引法云:“握固两手,如婴儿握,不令气出。”
[45]以舌舐(shì)略:用舌舔取。
[46]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即将气五六次吸入,一次呼出为一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