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学研究十讲(任应秋医学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讲 脉搏生理

有的中医为什么唯独着重切脉呢?大多由于养成了“取巧”的作风,中医学的“脉”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不包括血循环的含义),随便捉捉手,便可以任意地谈出一番道理来,在糊弄病人的同时又炫耀了自己的“工夫”,反正是没有根据的。这里有三种人:一是“下焉”者,一无所知;二是用切脉来装点门面,“一切病情先生已从脉上看出来了”;三是按照“脉诀”对号入座,这是稍好一点的。

《脉赋》中云:“寸脉急而头痛,弦为心上之咎;紧是肚痛之征,缓即皮顽之候;微微冷入胸中,数数热居胃口;滑主壅多,涩而气少;胸连胁满只为洪而莫非,img引背疼缘是沉而不谬。”于是这读过几首脉诀的,切着“急脉”便说病人头痛,切着“弦脉”便说病人心下有痰饮,切着脉“缓”便说皮肤不仁,切着脉“微”便说胸中有冷气似的,好像准此“无往而不利”,便凭着切脉来炫耀本领。“上焉”者,如太仓公之流,穿凿附会,头头是道。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齐王太后病,召臣意入诊脉,曰:风瘅客脬,难于大小便,溺赤,臣意饮以火齐汤,一饮即前后溲,再饮病已,溺如故,病得之流汗出滫,滫者,去衣而汗晞也。所以知齐王太后病者,臣意诊其脉,切其太阴之口湿然,风气也。脉法曰:沉之而大坚,浮之而大紧者,病主在肾,肾切之而相反也,脉大而躁,大者膀胱气也,躁者,中有热而溺赤。”齐王太后由于出汗感冒,出现便秘、尿赤,其实多喝点开水便可以解决问题,医者偏走了“太阴湿”“膀胱气”“主在肾”“大坚”“大躁”这一弯路,仍然说得不明不白,这些都是由于不明脉搏生理作用的缘故。

要懂得脉搏的生理,就先要懂得心脏的“唧筒”作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是以知其病之在脉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色为赤。”《素问·经脉别论》中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心”是一个“唧筒”,它维持着血液的循环不息,以供给体内所有器官的需要,右心室唧血进肺循环(小循环),左心室唧血进体循环(大循环)。当左心室开始收缩的时期,这时候左心房里充满了血液,房室瓣是紧闭着的;这时肺静脉不断地把新鲜的血液注入左心房而增加了左心房里血压,这种压力终于冲开了二尖瓣,于是血液注入了左心室;左心室开始收缩所产生的压力,终于冲开了动脉瓣而把血液唧进主动脉;然后,左心室开始舒张了,压力消失了,但因为主动脉壁的弹性和血液的关系而将半月瓣压闭,血液向动脉的远端流去;当左心室把血液逼到主动脉的时候,就产生了一次脉搏,这个脉搏的波,比较血流的速率快得多,每秒钟可以推进九公尺;这种波愈离心愈弱,到了微血管就消失了。

如上所述,脉搏向外展开好像波浪一般,所以又叫作“脉搏波”。在动脉管系统的任何部位,管壁扩张很快地达到极点,惟在往后的回位则较缓。在毛细管中,因流床骤然变广,脉搏波便消失了,但如果小动脉扩大,有时脉搏也很可能传至毛细管的,脉书上所载的浮、沉、迟、数各种现象,都从这种脉搏波一一反应出来。

循环所需的时间相当的短,一滴血的微粒从某一处开始运行,经过肺循环与体循环仍回到原处,仅需23秒钟;一般的心跳27次,血液即可循环一周。影响心动速率的因素很多。一般大象每分钟心动20次,兔子是120次,老鼠是700次,总之,身体愈大,心动速率便愈低。胎儿平均每分钟心跳140次,婴儿每分钟110次到130次,儿童是72次到92次,成人更慢,女性平均每分钟心跳动70次到80次,男性每分钟是65次到72次。人在饭后心动速率要增高,运动时比安静时心动速率也增高,情绪受到刺激的时候心动速率也会有一个暂时的增高。归纳影响心动速率的因素有三:化学的、温度的、神经的。于此我们便知道心动的速率,便是脉搏波动的速率,影响心动速率的原因,也就是影响脉搏波动的原因。

上述脉搏的生理过程,古人的认识不是很具体和确切的。例如《灵枢·脉度》中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以意测之,“内溉脏腑”是指肺循环,“外濡腠理”是指体循环,这样的“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理论是比较正确的。如《灵枢·五十营》中说:“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水下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水下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水下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左乳下”正是心尖的部位,“其动应衣”正是心脏唧血的跳动,为脉搏动的原动力而称为“脉宗气”,这也是对的。但牵涉到“胃大络”,那又不对了。“宗气”亦只可以当原动力讲,是说得过去的;如果以为“人气行一周”那样说法,就不对了。因为心脏的唧血搏动作用,主要是由于心肌的特性,并不是另外有什么“气”在推动。有人说:中医学的“气”,许多地方都代表了“神经”的作用,但用在这里仍然说不通,因为心肌的有节律的收缩功能是先天的,和“神经”的关系不太大,事实上在胚胎时期,神经尚未形成之前,心脏已经能收缩了。至“几寸”“几丈”云云,不但不正确,现在已根本用不着了,切脉时只须用附有秒针的时表,计其二十秒的至数而三倍之,或三十秒之至数而二倍之,充其量,计足一分钟,便得之矣。

脉的搏动率即是心脏缩张的搏动率,也就是说,脉至数就是心脏缩张的至数,于是便知道脉搏搏动的变化,首先是代表心脏疾病的变化,或是全身疾病的变化,切脉就是考察心脏与全身病变方法的一种,无所秘密、无所神气。不过要注意的一点,动脉管本身有了病变,也是常常影响脉搏的,不容漠视。有的中医过于偏信脉法,不惜穿凿附会,也就是没有彻底了解脉的生理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