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心源:中医养生饮食总整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古代中医饮食本草发微

目前存世久远、系统记载中医饮食知识最为知名的著作之一就是《黄帝内经》。这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虽然不是关于饮食的专著,但已经对中医饮食有了很多着墨。相传,本书是黄帝与岐伯、雷公等大臣讨论医学的记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集中国古代医药知识之大成,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首。书中最早揭露了各种饮食在生理病理学上的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出了五味“酸、苦、甘、辛、咸”对应着五行“木、火、土、金、水”,进而能影响五脏“肝、心、脾、肺、肾”。所以,善用五味而调整体质,是中医天人合一的饮食观。《素问·生气通天论》最后总结道:“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我们将《黄帝内经》中关于五行及其衍化内容的部分整理如下。除了食物性味上的五味之外,还可以看到五谷、五菜、五果、五畜和五行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古人在《黄帝内经》的时代,就已经有了食物和生理病理之间关系的清楚论述。

《黄帝内经》五行衍化总表

在食物的均衡运用方面,《黄帝内经》中也有不少相关的篇章,其论述十分清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更把饮食和时节做了配合:“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明了不同食物之间的协调作用,其中提到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黄帝内经》对食物性味最早的分析和归纳,对于后世中医饮食观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提到中医饮食,不能不再一次提到商朝的重要名臣、政治家、被称作“中华厨祖”的伊尹。伊尹之所以被称作“中华厨祖”,是因为他最早把各种药物用水煎煮而形成汤剂,并留下了一本巨著《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经》《汤液经》等),但这本书在宋朝以后就佚失了。好在《脉经》《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和《千金翼方》这几本书引用了《汤液经法》的内容,给历史留下了一点痕迹。学者也推断,张仲景先师的《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部分方剂,也来自《汤液经法》。伟大的厨师同时又是养生饮食高手,这种现象在后世的中华文化中一再出现。伊尹先生是有历史记载的对饮食和汤药有所研究的古代贤者,所以后世制作调养身心的饮食的厨师和治病救人的医师均尊他为启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