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医学——中医学,对中国人的健康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以整体观为主,强调“阴阳平衡”“形神合一”“辨证论治”的主导思维,符合现代所提倡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从19世纪末开始,西医作为一门现代科学传入我国,并逐渐成为主流。自此,生物医学模式在我国医学界占据主导地位,且延续至今。20世纪前半期,我国排在疾病谱前位的基本上是传染病、营养不良、寄生虫病等疾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脏病、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上升为疾病谱的前列,成为当代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而传染病退居疾病谱的第四位,结核、麻疹、瘟疫等已得到有效控制,不再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因素。同时,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导致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压力明显增大,使得机体频繁而持久地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为适应疾病谱变化的需要,我国的医学模式也有必要转移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上来。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于促进我国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国内医学院校陆续将医学心理学课程纳入医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医学生和医学工作者通过系统地学习医学心理学知识,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不仅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于2013年5月1日起颁布实施,其中第六十五条规定:“综合性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开设精神科门诊或者心理治疗门诊,提高精神障碍预防、诊断、治疗能力”,第六十六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医务人员学习精神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综合性医院开设“精神科”“心理卫生科”或者“心身医学科”,都已成为“三级甲等”医院评审的必备条件。由此,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中会考虑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提高了许多疾病的治疗康复效果。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促使更多的临床医生寻求精神医学联合会诊,同时也推动临床医学管理模式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