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江南”一词涵义的历史演变
最后,我们来看看“江南”这个地理名词涵义的历史演变。这个演变也是造成对“江南地区”范围的理解不统一的原因之一。
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江南”一词,如同“中原”、“西域”、“塞北”、“岭南”等地理名词一样,只是用来表现特定的方位,并不指有明确界线的地域。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江南”,包括了长江(主要是中下游江段)以南、五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唐代十道的划分与命名,也颇受上述传统观念的影响,因而江南道包括了今日浙、赣、湘、闽四省及苏、皖二省南部。我们所说的江南地区,唐代以前叫吴或三吴,唐代叫浙西,已见上述。因此早期的“江南”与我们所研究的江南,可以说是两回事。
由于江南道太大,内中各地的差异甚巨,因此盛唐时便把它一分为二。今日的浙、闽二省及苏、皖南部被划为“江南东道”,余为“江南西道”。但这样划分还是太粗,中唐时,结合各地半割据状态,又把江南东道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观察使辖地。应当说,这个划分相当准确地反映了各地区的自然差异,是很有意义的。这样,我们所说的江南就变成了“浙西”。到了宋代,为了征取财赋的方便,设置了许多“路”。盛唐的“江南东道”,被分成两浙、福建和江南东三路。这时的“江南东路”,实即中晚唐的宣歙观察使辖区及“江南西道”的部分地区。由于这一地区没有大城市,故把升州(江宁府)从浙西划过来作首府。因此到了此时,我们所说的江南竟与“江南”二字完全无关了。
从元代起,“江南”不再被用作行政区名称,尽管在清代的官方文献中,江苏省有时也称为“江南省”注72。但令人费解的是,自此以后,“江南”一词却越来越广泛地被用来指原来被称为吴、三吴或浙西的那个地区,而吴、三吴、浙西这些原有的称呼,反而少用了。人们在谈论江南赋税、江南水利、江南民风等问题时,通常就指苏南浙北的八府一州。明后期有人建议把苏南浙北诸府划为一个行政区,设督抚治之,也把这个区域称为“江南腹心”注73。而东鲁古狂生的小说,也明确地说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就是“江南”注74。不过,由于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所以江南一词的使用也比较随便,有时仅被用来指苏南,有时又扩大到苏南浙北八府一州以外(特别是包括甬、绍等府)。即使在苏南浙北八府一州以内,也常常只用来指其中的几个州府。由此造成的混乱,大概就是今日“江南”一词没有统一地域界线的根源。
经过以上辨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史研究中的明清江南,应指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及太仓州所构成的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