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跟孩子说话:陪孩子度过叛逆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家庭是孩子滋生叛逆心的温床

每个人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无论是学习、生活、工作,抑或是为人处世,都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既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又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育;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又要关注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既要教孩子学知识,又要教孩子学做人。

孩子的叛逆往往是原生家庭的衍生品,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婚姻家庭、心理素质等因素造成的后果。

女儿晓苗已经上初三了,做作业非常拖拉,每天写不完,总是拖到第二天早上在车里写,分秒必争。

老师经常找晓苗妈投诉,弄得她焦头烂额。

妈妈也与晓苗进行了沟通,可是怎么说都不管用,打也打了,骂也骂了,道理讲了几箩筐,晓苗还是老样子,最近甚至还说不想去上学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度过很多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需要家长开动脑筋想办法,尤其是到了叛逆期,父母更会觉得困难多多。每个孩子处在叛逆期的具体表现都不同,如果孩子的叛逆表现得过于强烈,父母就要做出正确引导。

每个人都是家庭系统中的重要成员,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首先暴露出来的就是跟孩子相关的问题。但是,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问题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在解决孩子的问题时,要全方位地思考,先对家庭系统进行认真分析,再找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基本环境,父母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也会具备不同的心理品质与个性。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比如,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命令式的说教、专制式的压制、无休止的唠叨,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要求过严等,都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时间长了,孩子就会产生极大的抵触情绪,进而产生叛逆心理。

孩子处于叛逆期时,父母要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转变家教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理,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努力和孩子建立平等尊重、悦纳、信赖的亲情关系;要转变孩子的成才观,引导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营造温馨的家庭学习氛围,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和喜悦;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品质,比如抗挫折能力,能够战胜自我、懂得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等。

一、父母的习惯性指责

孩子处于叛逆期时,对父母的依赖性会很强,父母都抱有一定的专制思想,对孩子的教育缺乏民主态度,认为孩子还不够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否则就是“忤逆”或“对着干”,因此,孩子自然就不会将父母当成倾诉对象,更不会主动跟父母吐露心声。

数据显示,很多叛逆期的孩子做错事后,特别反感父母的指责,更抵触父母的盛气凌人和生硬态度。其实,父母都知道不能总是唠叨孩子,如果不是拿孩子没办法,谁想像唐僧一样整天在孩子耳边“念经”?跟孩子讲道理,他不想听,因此,为了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只能每天重复同样的话。

马女士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工作后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所以对儿子东东的成绩特别在意。东东也争气,成绩稳定保持在年级前三名。谁知,小学六年级后,东东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偷偷去网吧,成绩下跌了十多名。

拿着成绩单,马女士边哭边骂,足足持续了1个小时。东东也觉得很内疚,并保证以后绝对不玩游戏了。

又过了几天,马女士看到东东没写完作业就看电视,立刻火冒三丈,开始了轰炸式的说教,从上次考试失败的原因,说到今天让人失望的表现,又预测下次考试失败的场景。东东听完后,默默回自己房间写作业了。

后来一次家庭聚会,不知道谁问了一句什么,马女士又把东东上次没考好的事拿出来说,并让弟弟妹妹千万别学他。东东放下筷子就冲着她嚷道:“妈,你有完没完,能不提这事了吗?唐僧都没你唠叨。”

从这个例子中,大家能得到什么体会?显然,这种教育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

父母只顾表达不满,或评价对错,根本就没时间去思考该如何从根本上帮孩子纠正错误,最终只能以父母更生气、孩子更委屈告终。孩子之所以感到委屈,是因为父母唠叨的背后隐藏的是指责、批评、抱怨和否定。不要说叛逆期的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不喜欢和一个总是否定自己的人沟通。

二、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有些父母缺少科学的心理学常识,在孩子教育上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忽视了孩子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孩子遇到问题或犯了错误,不会跟孩子一起分析,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孩子感到不被尊重,自然就会产生叛逆心理。

网络上,曾出现过“17岁男孩跳桥身亡”的事件,事件经过如下:

男孩在学校和同学发生冲突,被老师通知叫家长。妈妈接到老师的电话后,立刻开车到学校。

回家的路上,妈妈一边开车一边批评男孩,最后两人居然吵起来。可能是为了不影响开车,或者是为了平复心情,妈妈直接打开双闪,将车停在了高架桥上,然后下车,对坐在车里的男孩大声训斥。

当妈妈再次回到车上后,男孩居然打开车门,冲到桥边,纵身一跳。妈妈发现了男孩的异样,立刻跑出去,想要制止,但没能抓住儿子的一片衣角。

妈妈后悔不迭,跪在地上,痛不欲生。等120赶来的时候,男孩已经失去生命体征。这一幕看哭了很多人。

从打开车门,到跳桥,整个过程最多5秒,如此决绝,毫不犹豫……悲剧就这样发生了,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该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时时刻刻击打着我的心灵。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心理学上有句话:“能够征服世界的人,都能管控自己。”指责、羞辱、咄咄逼人、恶语相向,都是扣动情绪的扳机,把子弹射向自己最爱的人。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是为人父母的重要一课。叛逆期的孩子都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父母的肯定和理解,用语言来刺激孩子,他们内心的叛逆就会被瞬间点燃,做出一些极端行为。

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孩子十岁前,父母对孩子越简单粗暴;十四岁之后,孩子就会越叛逆。”原因何在?因为在十岁之前,孩子们都非常依赖父母,只要父母爱他们,他们就会感到满满的安全感,而父母直接告诉孩子“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因为害怕,自然就会乖巧地听父母的话。

但是,这时候孩子的乖巧听话,甚至腻歪地叫你“爸爸”或“妈妈”,并不是为了表达对你的爱,而是在“讨好”你。现实中,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更会如此。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父母才能接受自己。等到孩子十四岁以后,过去那些能够被父母随便唬住的孩子就会逐渐开始叛逆,而且父母之前的教育方式越粗暴,孩子就会越叛逆,安全感自然也就被吓没了。

三、亲子之间缺乏交流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叛逆期,孩子的独立意识日益增强,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来为人处世,不想受到太多的管束。而有些父母出于对孩子的保护,喜欢大包大揽。这样,孩子的渴望独立与父母不恰当的关心就会产生冲突或矛盾。

此外,有些父母平时工作太忙,几乎不会抽时间跟孩子谈心,更不会跟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为了约束孩子的行为,只会给孩子定一些规则或规定,孩子被动接受,无法营造出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不善表达,羞于说爱,孩子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下面是这些家庭中最常见的对话:

片段1

孩子:“爸,我考了98分。”

爸爸:“别骄傲自满了,半罐水响叮当。”

片段2

孩子:“妈,我画的这幅画好看吗?”

妈妈:“彩笔哪来的?你钱多没地方花,是不是?”

片段3

孩子:“妈……”

妈妈:“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心思想这些。好好学习才是正事。”

孩子信任父母,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但每次只要一开口,得到的都是父母的评价、指责或被贴标签。父母似乎不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不理解孩子,甚至还会威胁、批评、嘲讽、否定、拒绝、比较……孩子被这些负面元素包围,时间长了,这些元素都会逐渐变成孩子心里的刺。

孩子不再对父母的安慰和帮助抱有希望,不再觉得父母是关注和尊重自己的,将来即使遇到相同的问题,也不会主动跟父母倾诉;失望多了,自然也就懒得张嘴了。

最易引发孩子叛逆的亲子沟通方式主要有:

1.父母情绪激动甚至失控,急着与孩子沟通。

2.父母经常将工作或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3.父母急着解决问题,让问题变得更严重,亲子关系紧张对立。

4.父母只知道判断是非对错,或与孩子互相怪罪,不想办法解决问题。

5.父母批评指责孩子,言语粗暴,甚至体罚,孩子毫无招架之力。

6.父母总对孩子说“你真笨”“你不好”“你很傻”“你真没用”等否定性话语。

我要对你说

身处恶劣的原生家庭,父母总是争吵和打闹,都会让孩子的安全感缺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变得自卑,缺乏自信心,怯懦怕事,不敢争取;长大后,还可能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抑郁,悲观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