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生命:写给年轻人的生命教育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二
“好好生活”也是一门大学专业课程

教育的本质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学习如何面对生命的各种不确定性、应对丧失和期待落空、提升心理韧性和生命质量。简言之,当前的大学生更需要学习好好生活。

我在同济大学已经工作了35年,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有幸见证了大学生们的诸多成长变化,同时也看到了一些年轻人身处大学却无法投入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他们面临的挑战不仅包括日益复杂的竞争压力,还有虚无主义、功利主义等引发的生命困顿,甚至危机,而近三年的新冠疫情也让学生遭遇了更多关乎生命意义、生死问题、生命责任的困惑,这些在某种程度上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求学生涯和生活质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并开展有效的纠偏、补足工作。

为此,2020年开始,同济大学系统地总结了过往生命教育的零散讲座内容和活动成果,快速整合为线上系列视频课程,并面向学生在线上全面推出。线下教学恢复后,同济大学又第一时间将其拓展为线下课程。目前,生命教育课程已在同济大学的多个校区开设了11个平行班,成为学生们口中“希望一直开下去”的特色课程。这门课程曾获得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新华社、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多次专题报道,并得到上海市教委的指导和专项支持。本书就是该课程的教研成果之一。

感谢学校学研工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各位教师,他们主动承担生命教育课程的研发及首批教学工作,并带动全校三十余名辅导员老师加入课程后备师资队伍。教师们本着“于细微处见知著”的精神钻研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需求,对问题背后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凝练科学的生命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及效果评价,不断丰富并拓展优质的生命教育资源,以期更好地回应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人生课题。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大量掌握信息并不必然带来行为的改变。撰写这篇序言时恰逢ChatGPT火遍全球,网上到处可见人们的反思和展望:如此高水平的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会不会给未来的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我认为,真正的教育关注的并不是绝对正确的答案,人的精神成长无法被简化为或等同于知识的积累和输出,且独立思考和生命关怀同样必不可少,唯有如此,新的探索和生命空间才能得以打开。教育应该具有促成进一步行动的性质,正如同济大学始终坚持“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诸如“十分钟帮你通晓××”“半小时让你精通××”这些捷径式或秘籍式的表达所具有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成功之路再精彩,也无法替代自己的成长历程,而这个历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沉浸其中,身体力行,反复体会。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协同联动,共同促进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对生命的体悟。愿本书能传递研发生命教育课程的初心,陪伴青年们慢慢体悟,达到“知道”之后的“做到”,修好“好好生活”这门大学里的隐形专业课程。

彭震伟教授
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