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
公元前400年左右,一大群“野蛮人”闯入了意大利北部。他们身材高大,声音洪亮,人人都顶着一头金发或者红发,且十分好战。当地的伊特鲁里亚人(Etruscans)在其逼迫下不得不离开故土。于是,这群新来的人引起了罗马的注意。也正是从那时起,罗马开始崛起,并走向强大。
罗马编年史学家在这些新面孔身上找到了许多值得记载下来的东西。据其描述,这群凯尔特人常常身穿衬衫和长裤,肩上披着带帽子的斗篷。所有的衣物都拥有精细的做工与鲜艳的颜色。此外,他们还用石灰和水的混合物洗头,使头发变得坚硬而锐利。这样的造型以及那引人注目的小胡子都使这群“野蛮人”看起来异常凶猛。
他们还有着健硕的体格。在战斗中,有些人戴头盔和穿铠甲,有些人则选择赤身裸体上阵。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是非常强大的战士,很快就将伊特鲁里亚人赶出了波河谷地(Po Valley)。而伊特鲁里亚人只好向他们的罗马邻居寻求帮助。于是,罗马派出使者与凯尔特人交涉。
罗马使者和凯尔特“蛮族”之间的谈判最初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凯尔特人明白,如果伊特鲁里亚人向罗马寻求军事援助,他们是无法与之匹敌的,而签订协议显然比进行战斗更加有利。因此,凯尔特人提出了一个以土地换和平的交易。罗马特使对此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凯尔特人的要求相当于军事勒索。但凯尔特人的立场很明确——他们有能力占领这片土地,便有资格提出这样的要求。
最终,罗马决定对他们的邻居伊特鲁里亚人伸出援手,而这引来了凯尔特人的敌意,他们要为被杀的战士讨回公道。但特使在罗马政治中具有极大的权力,直接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尽管罗马对外宣称保持中立,但实际上选择站在伊特鲁里亚人一边。回国后,特使非但没有因违反“万国法”(Law of Nations)而受到惩罚,反而被提拔为罗马的高级官员。
公元前400年左右,一支由罗马民兵组成的部队在阿里亚河(River Allia)被凯尔特人的塞农(Senone)部落彻底击败。自此,凯尔特人与新兴罗马势力之间的战争正式开始。
随后,凯尔特人出兵罗马,而罗马则部署了六个军团与之对抗。那时的罗马军团仿照了希腊人排兵布阵的方式,在战阵的中央布置了装备精良的重装步兵,轻装部队在侧翼。战斗发生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390年至公元前387年。时间虽然是模糊的,结果却是肯定的。
两军在阿里亚河相遇。凯尔特领袖布伦努斯(Brennus)很快就看出了罗马人的弱点。当时的罗马军队是以公民为基础的,士兵必须自带装备入伍。手持长矛和盾牌,全副盔甲的重装部队构成了罗马坚固的中心防线。因此,攻击侧翼装备简陋的部队便是更明智的选择。
凯尔特人仅通过一次冲锋便击溃了敌人的侧翼部队。一些落败的罗马士兵逃往维伊(Veii),而另一些人则回到了罗马。随后,罗马的中央部队也被包围,受凯尔特人压制。这群装备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罗马战士挫败。更不幸的是,他们几乎来自罗马最有权力、最富裕的公民阶层。也就是说,罗马的许多决策者和领导人在阿里亚战争这场灾难中丧生,为凯尔特人进击罗马城创造了条件。
尽管一些罗马部队仍坚守在卡比托利欧山(Capitoline Hill)上,但凯尔特人仍然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攻克这座防御薄弱的城市。由于对这一阵地的进攻受挫,凯尔特人同意在收取巨额赔款后撤退。自然,关于赔款的谈判以失败告终。此时,第二支罗马军队抵达该城。在没有结果的城市巷战之后,一场野战打响。这一次,凯尔特人败在了罗马军队手中。
塞农人将罗马人逼得差一点就要缴纳大量的贡品来求和。但马库斯·弗里乌斯·卡米卢斯(Marcus Furius Camillus)率领部队在罗马城内激战了两天,最终击败了塞农人,将他们赶出了罗马城。
传说塞农人夜袭罗马城时,罗马的警卫犬没有发出警报,是鹅的鸣叫声提醒了守军。此后,狗在每年的祭祀活动中都会受到惩罚,而鹅则被授予荣誉。
虽然凯尔特人被赶出了罗马城,但他们在历史上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此次战役后,罗马军队做出了大幅度的调整,从希腊式战斗模式转向更灵活的方式,并且巩固了城防。直到几个世纪后,这座城市才再次被入侵。
这次对罗马的进攻只是塞农人这一个凯尔特部落分支的行动。他们与罗马断断续续打了一个世纪,最后仍然不敌。罗马人将塞农人和他们的凯尔特同伴称为“加利”(Galli)或“高卢人”。这两个称呼大同小异,都是“野蛮人”的意思,我们现在却普遍以此来称呼欧洲的凯尔特人。而罗马试图向北进行领土扩张时发现,这些高卢人有许多不同的分支。在之前的几个世纪里,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整个北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