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版序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资源效率配置的经济学命题,更是一个伦理认知的哲学命题。公平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道义解读,也可以从经济学理论上开展社会福利优化分析。也正是因为这样,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基本要义,不仅涵盖可持续力的伦理和经济学宗旨,也包括发展的效率和道义原理。1992年完成的博士论文“经济效率与环境可持续力”中所梳理的学术源流,在古典经济学中已有清晰脉络,而诸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大师,原本也是哲学巨匠。自然保护的哲学思辨,源远流长。“市场万能”论者忽略了市场的逐利性与自然的原本性。而原本的自然,可以得益于市场而勃发,也可以受制于市场而毁灭。有技术助推市场勃发,也有技术加速市场毁灭。也正是因为这样,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超越了纯然的经济学范畴。
1992 年完成博士学业后,以博士论文研究为基础或素材,在剑桥一年博士后研究,发表五篇英文学术论文;1993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博士后制度启动后,我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受益于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宽松的学术氛围,感知到国内学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相对薄弱,在博士后流动站期间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我完成了本书的撰写。承蒙设站单位当时之青年才俊后任所长张宇燕的推介,本书纳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经济学文库出版。同时,本书获评“中国社科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专著)”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作为庆祝社科院建院30周年的优秀成果再版。商务印书馆选取本书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成长学者的代表作品再版,我再次通读和审视全书,其学术内涵于价值,在现今全球可持续发展大势之下,中国生态文明转型发展进程之中,依然是丰富而可取的。
作为我学术生涯的重要作品,本书系统梳理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思想源流,全面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内涵。经济学源于哲学,而土地伦理、生物中心伦理和正义论等学说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早期的伦理认知基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学科,它囊括了外部成本内部化等环境经济学理论、最优资源存量与可持续利用等自然资源经济学理论、工业生态学等生态经济学理论及代内公平、代际公正等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者要系统把握各学理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寻求以可持续发展与合理分配保障为前提的经济体最优产出水平。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核心是考察经济增长的潜在可持续力。自然资产转换、人均物质消费增加、固定资产存量提升及技术效率优化都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因子,但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实践证明,工业文明难以突破自然资产刚性约束、人均消费饱和、固定资产存量饱和的三重“天花板效应”,技术效率的不断优化才是环境中性条件下的增长源泉。本书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也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深化,涉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要素评价与核算方法、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系统分析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综合分析方法。
纵观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学科进展、学术创新和话语演化,本书在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领域研究中所展现的基础性、学理性和系统性,应该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理论与方法仍然具有科研、教学和决策实践的参考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在过去几十年里没有进展。相反,许多基础性更变型的变化,推进和引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实践。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及全球治理进程看,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进入21世纪,则演化为发达经济体、新兴经济体、欠发达经济体三大板块。进一步考察,明确辨析出技术扩张型、超饱和型、品质提升型、投资扩张型、人口扩张型五类经济体。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进程,也从单一维度发展到“五位一体”,围绕着“5P理念”(people,planet,prosperity,peace,partnership),2015年联合国通过了包括消除贫困、消除饥饿等在内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开展和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范式转型思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转型理论十分必要,这就要求在价值理论、生产力理论、福祉理论、和谐共生的系统理论上,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常规的、传统的以功利主义为伦理基础的经济学理论进行生态学革命。这也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新的突破。从古典经济学系统综合悲观、乐观与恒常观的方法到目前处于探索阶段的关联分析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复合系统的评价方法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发展到“5P”协同,进而上升到生态化的指标测评,从可持续力、风险化解能力以及和谐共生水平三个方面准确测评生态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社会演进。
原则上讲,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是对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学药方,但工业文明发展范式具有内在的不可持续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都表明国际社会已经启动发展范式的转型进程。如何转?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在理论和方法上,代表着转型的方向所在。在学理上,我们需要做的,则是要系统探索并逐步构建生态文明发展范式新经济学,不是简单的传承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体系,而是需要革命性的创新与发展,使得生态文明发展范式下的新经济学不仅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而应具有世界普遍适用性、为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所认可、接受并应用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潘家华
2021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