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
阐释天道,是人类至高无上的行为规范。
乾上 伟大的天
乾下 为君的道
【卦辞】乾:元亨,利贞。
【译文】筮得乾卦,大吉通顺,占问有利。
乾之天象图
上下卦都是乾,象征天阳。明日高悬,天气晴朗,这就是乾卦的卦象。天,从无极演化而来,故为“元始”;天,生生不息,运动变化,所以“亨通”;天,滋生万物,所以“美利”天下;天,千变万化,永固“贞正”。所以卦辞说:“乾,元、亨、利、贞。”
【解说】全经第一卦是乾卦,第二卦是坤卦。“乾”是天,“坤”是地。《序卦传》载:“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天地是创造万物的根本,所以排在全经六十四卦之首。
“乾”,表示日出时光气舒展的形态。在构成宇宙阴阳二元中,阳具备创造活力的“健”的本质,所以,用阳的符号“”重叠成“”,命名为“乾”,“乾”的意思就是指“天”,然后再用一个“”上下重叠,以象征无尽的天道变化。上下卦都用“”,象征乾卦的刚健,乾卦取象于天,但不是取象于天的形体,是取象于天的性质,即“健”,健即天体有规律地运转,永不停息,什么力量都无法阻止和改变。
“乾”是卦名,它代表天的功能和法则。“元”有大与始的含意。“亨”是通,“利”是和合,“贞”是贞正,在经文中训为“占”,而《易传》中之“贞”一般释为“正”。此句是说:“筮得乾卦,大吉通顺,占问有利。”
乾卦各爻所示自然之理
【彖传】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译文】《彖传》说,乾阳之气太美妙了,因为它,万物才有了生命,并能统领大自然的萌生、成长过程。行云布雨,各类物种才流变出自己的形体。太阳周而复始地运行,于是,上下四方之位得以确定,好像太阳按时驾驭着六龙统御天体的运行。乾道有规律地变化,万物才各得其相宜的生命;乾道运行,维持和谐的状态,就是“利贞”。乾阳首先创造出万物,天下才得到安宁。
【解说】《彖传》是对卦名、卦体、卦义进行解说的文字,一般认为是孔子所作。由“大哉乾元”到“乃统天”,都是在解释“元”。“元”是大与始的意思,所以说“大哉”、“资始”。“乾”指天的功能,《系辞传》载:“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的功能,是生成万物的伟大行动而且永远生生不息。当天的这一伟大功能开始时,就同时产生了万物。“资”是取的意思,万物皆取用于天的功能,才得以发生发展;所以说天的功能一开始就得以表现,成为创造万物的根本,并统率整个宇宙。
“元亨利贞”图
这是用图形解释乾卦的“彖辞”。乾道有规律地变化产生了万物,自然界才有了各得相宜的生命,由此出现圣人,天下才得以安宁。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是用来说明“亨”的含义的。古人认为,生命的泉源是气,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它赋予生命以流动、生衍的泉源。由虚空中涌起的气,可见的是云的飘动,进而降落充沛的雨水,使天的生气普遍流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赐予万物各种各样的形体。这就是天的生生不息的功能,永远亨通无碍。
天的生生不息的功能,体现了伟大光明的宇宙,从开始到终了所具有的原动力。由潜伏、显现、成长、跃动、飞腾到满盈,随着时间的推移完成六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就像乘着六条龙,自如地驾驭天体的运行。
“乾道变化”以下是解释“利”与“贞”的含义。《中庸》载:“天命之谓性。”性是受之于天的,命是天所授的,两者只是立场上的差异,实质却十分相同。“乾”即指天的法则,是时刻都在变化的,而且,在此变化中,孕育出万物,并依其各自本质,赋予生命,依据自然界本身的法则而存在。保持这一自然的大和谐,才能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得其宜,真正祥和有益,持续纯正。所以,“元”、“亨”是指天的生生不息的伟大功能的发生、扩展,相应的“利”、“贞”是这一功能的继续完成。天是生成万物的根本,同时,也保证了宇宙的大和谐,超然于万物之上,使普天之下都得到安宁。
形象地说,“元”相当于种子萌芽,“亨”是生长,“利”是成熟,“贞”是收藏。结果后,种子又落到地上,重新萌芽。“元”即万事万物的开始,有无极之意;“亨”即变通,象征事物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利”即结果;“贞”即贞正,有德之人在面对事物的结果之时,还会以“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标准来审视自己,以酝酿新的更好的开始。这就是说,“元、亨、利、贞”四德,随时序循环不已,无始无终。可见,古人释“元亨利贞”为春夏秋冬,是有道理的。此四德之中,天的生气不断扩散流布,因而,“元”在四德之首,涵盖四德。就人事而言,指有才德的君子成为国家领袖,只有在政治上遵循天的法则,才可使世界和平。
乾卦各爻所示人事指引
【卦辞】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译文】潜伏的龙,不可发挥作用。阳气初生,位卑力薄,要养精蓄锐。
【解说】“初”,指从卦象的最下方开始,是乾卦的第一爻。“九”是阳爻。这是占筮时得到的乾卦,而且第一爻是老阳;也就是说,第一爻虽然是阳爻,但也有变为阴爻的可能。
“龙”是古人最崇敬的神秘动物,它能够三栖:潜在深渊,或行走陆上,或在天空飞腾。它具有变幻莫测、隐现无常的性格。因此用龙来象征天道的变化、阴阳的消长以及人事进退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象征天所具有的无限潜能以及有作为的伟大人物。
“潜”,潜藏。龙的活动,属阳性。这一爻,虽是阳爻,但位置在该卦的最下方,即阳气刚在地下发生时的状态,还不能向外活动,因此用“潜龙”象征。占语为“勿用”。“用”是功用、行动,即有所施行,有所作为;“勿用”是说还不能发生功用、有所施行,因此还不能有所作为。但“勿用”的含意也肯定了处于此状态时有潜在的力量,结果不可预测,前景难以限量。
同样,当人事处于这种状态时,就应当像潜藏的龙,隐忍不动,以待天时。据说,这一爻象征文王被囚在羑(yǒu,音同“有”)里时的情形。
【爻辞】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见龙在田,德施普也。
【译文】龙已浮出渊池,出现在大地上,到了该发挥作用、有所施行的时候了,这位有德的大人既已出世,其恩惠必将泽及天下。
【解说】乾卦的第二爻,在下卦的中央,被认为是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是偶数,属阴。在阴的位置出现阳爻,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失位”;但乾、坤二卦不存在“失位”的问题。另外,与“五”位的阳爻相对的“二”位,只有阴爻才能相应。但在乾卦,阳爻仍然可以与“五”位相应。
“见”即“现”。“初九”潜藏的龙,已经出现于田野上。由于阳爻刚健,又在“二”的位置,具备中庸的德行。“大人”指德行兼备的人物。像这种刚健又具备中庸德行的人,已从隐忍中突现,必然会有大为;他的德行,也必将惠及天下,给人民带来生机与希望。能见到这样伟大的人物,当然有利。所以,这一爻以“见龙在田”象征,以“利见大人”比喻人事。
但“二”与“五”的地位不同。在“二”的位置,毕竟还没有得到权力,只不过圣明的德行已初露端倪而已。“利见大人”也不是说本身已是大人,也可能仅表示已见到有地位或没有地位的伟大人物。据说,这一爻象征文王由羑里被释放时的情形。
这一爻说明,当伟大人物出现时,就会给天下带来生机与希望;对于想有所作为的人,应当给予拥护与支持。这种人本身也应当接近大众,结交有作为的朋友。
【爻辞】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译文】君子终日勤勉精进,夜晚又能警惕自励,虽处险地,也不会发生灾难。
【解说】“乾乾”意为健进不息。“惕”即警惕。“若”,语气助词。“厉”,为危。“咎”,有灾患和过错的双重意思。表示局势险峻,要加倍警惕,否则必然造成过错,引发灾难。“九”是阳爻,“三”是奇数处在阳位,阳爻阳位,因而阳刚得正。但已离开“二”的中位,上升到下卦最高的位置“三”。过分刚正,必然有大的危险。君子本性刚健正直,如果终日奋发不懈,夜晚又能戒惧警慎,虽然身处危险的地位,也不会发生大的过失和灾难。
“九三”爻辞以人事说明卦象。当具备智慧与德行的君子已经出现,并受到注目,他同时也处在危险的境地之中。这时,君子必须日夜警惕,并不断发奋努力,致力于德业的完善,才能避免过失与灾难。如果一味骄傲自大,就会招致危险。据说,这一爻是指文王返国后惕励奋发的时期。
这一爻说明,一个人在成长时期,羽翼未丰,更应当奋发努力,但同时也必须警惕自励,以防灾祸。
【爻辞】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或跃在渊,进无咎也。
【译文】龙或飞跃在天,或在渊中,没有灾祸。
【解说】“或”为不定词,有迷惑与仿佛的含义。“跃”的意思是说,虽然还没有飞腾,但已经在活动、在准备。“或跃”,是说龙将欲跳跃而尚在犹豫之中,但已在深渊中,或跃动、或潜伏,进退有据,跃跃欲试,具有不可限量的潜力。
“九三”是阳爻居阳位,过于刚,因此要戒惧警慎。“九四”离“田”位置不远,龙会一跃而起,作为飞腾升空的起点。这一爻是阳爻,却在偶数“四”的阴位,刚刚离开下卦,升到上卦的最下方,显然缺乏安全感。因而,以“或跃在渊”象征正在待机而动的龙,进或退,要把握最有利的时机,就不会发生过失和灾难。据说,这一爻是指武王出兵孟津又撤退的试探阶段。这一爻,说明君子已经到了跃跃欲试的阶段,决定进退应当谨慎,以把握最有利的时机。如果跃出深渊,乘势而上,便会如二爻的“见龙在田”般,有扩而大之的可能。
乾易简图
乾、坤,在数代表一、二;在形代表方、圆;在气代表清、浊;在理代表动、静。因此乾具有两仪之意,而分为上下,坤包含四象之体,而分为南北东西。两仪四象,共有六个数,加上乾、坤本身,那么八卦之数就齐全了。
【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飞龙在天,大人造也。
【译文】龙飞跃天上,宜于进见大人。
【解说】“五”是上卦居中的位置,阳爻在奇数而得其正,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是最理想的位置,“爻辞”也最吉祥。
龙遇到天时地利的条件,便可飞腾在天,拥有无限的活动空间;如日当正中,居高临下,普照大地,潜力无穷。以人事喻,则如刚健中正的伟大人物,已进入圣人的境界。古时皇帝被称作“九五之尊”,学者认为正是源自这一爻辞。此爻有“至尊中正”的含义,因此,这一爻,用飞龙在天,普降甘霖,象征伟大人物惠及万民的恩泽。
“九二”所谓大人有君德而无君位,“九五”所谓大人有君德又有君位,“利见大人”是占语,与“九二”相同,但由于“二”与“五”的地位不同,其作用也已经不是仅指占筮的人已处于这一状态,也指伟大人物应当选择贤能之士,以造福万民;也有贤者辅佐伟大人物、施展抱负的含义。宋太祖曾经问王昭素:“一般人怎么会占到‘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卦?”王昭素说:“没有妨碍。当常人占到这一卦时,是指陛下‘飞龙在天’,我们‘利见大人’。”据说,这一爻象征武王伐纣而得天下。
这一爻说明,君子已经到了大展宏图的极盛时期,应当选荐贤能,完成造福人民的伟大事业。
【爻辞】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译文】龙飞得太高就有悔意。
【解说】“上九”是乾卦最高、最末的一爻,已经到达极点。物极必反,位置虽高,反而不如“五”位安定。
“亢”,过。“亢龙”,即龙飞得过高,到了极点。此时,处于既不能上升,也不能下降,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境地,因此会后悔。乾卦全部是阳爻,在“五”的位置,阳刚恰好平衡;但再上一层,达到阳刚的极限,就会因能量过大,造成不胜负荷的状态;这时,再有行动,反而会招致严重的后果,会后悔。
卦者处于这种状态,就必须居高思危,自我警惕,不可再过分追求。处于这一状态的人和事,极易乐极生悲。
这一爻说明,盛极则衰,是大自然的规律,遇此状态更应当警惕与节制。“上九”的关键在“悔”,唯其有悔,方能识时通变,使乾道不至于不得善终。
【爻辞】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用老阳数九,见群龙无首,吉祥。
【解说】《周易》六十四卦除“乾”、“坤”二卦外都是六爻。“乾”、“坤”二卦多出一爻,称为“用九”、“用六”。“用九”指占筮出现乾卦,而且全爻都是“老阳”,这时,全爻都有变成阴爻的可能。
阳刚盈满,就会导致“亢龙有悔”。从乾卦来看,阳极阴生,全卦与其各爻势在必变,阳刚势极,必须变为阴柔,才会安定平衡。因而,乾卦要从“初九”开始去彻底领悟各爻的变化,善加利用,不要被变化所拘束,才能“用九”而不被“九”所用。要真能做到这样,必须超然于事物之外,客观地观察分析,掌握变化的法则,才会无往不利。
一群龙,仔细观察,不论多么刚健勇猛,都见不到争强好胜、领先变化的现象。用人事比喻,其意应为:虽刚强有力,但不逞强争先;虽身居高位,也能平等相存,同舟共济。以这种态度处世,必然会避开凶险,大吉大利。
这一爻说明,人应运用法则但又不可被法则拘束。只有冷静、客观,不逞强,不妄动,通权达变,才能掌握变化,应对自如,大吉大利。
【大象传】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译文】天道运行刚健,君子从中得到启发,要自强不息。
【解说】《象传》是对卦辞、爻辞的解释。因为是根据“卦象”和“爻象”立说,所以称“象传”。“象传”分“大象”和“小象”。说明“卦辞”的文字称作“大象”,列在《彖传》之后;说明“爻辞”的文字称为“小象”,分别列于六爻爻辞之后,一般认为是文王的儿子武王所作。由八卦演进到六十四卦,应用的是抽象的象征性符号;用可见世界能够观察、感觉、体会到的事物,来解释卦的象征意义更容易使人理解。
“大象”通常是以“上三画是什么,下三画是什么,合起来又是什么卦”的方式来解释,但乾卦则不是这样,因为天只有一个。不过,以“”与“”重叠成天,则是有意义的。因为天体运行,日复一日,从不休止,所以用两个“”重叠,显示天体运行的反复与永恒的品性。息是止,不息,即不停止。天体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君子就应当效法天,努力不懈,永无止息地力求进步,造福天下。
【小象传】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译文】“初九”“潜龙勿用”,此时阳爻在全卦的最下位;“九二”“见龙在田”,才德广施天下;“九三”“终日乾乾”,进退反复皆合于正道;“九四”“或跃在渊”,前行而无咎害;“九五”“飞龙在天”,君子正处于兴盛之期,可以大有作为;“上九”“亢龙有悔”,过极之后不能久保。“用九”数占筮,群龙不见首尾则吉祥。
【解说】潜伏的龙,发生不了作用,是不可以妄动的,因为阳刚的力量,还潜伏在地下,处于下位。龙出现在田野,象征大人正在以德行感化,对万物普施恩惠。终日自强不息,是说君子正在反复实践天道,以锻炼自己。或由深渊中跃出,或安居深渊,是说已经完成准备,进退有据,即使前进,也不会有过失与灾难。龙飞腾升天,是说具备才德的伟大人物,才能到达这一雄才大展的地位。飞腾到极限的龙,会后悔,因为盈满则难以持久,容易招损。“用九”亦即阳刚的连用,应当努力实践天道,顺应自然而变通,不可争强好胜,只有刚柔兼备,才能安全吉祥。
【文言传】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和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译文】“元”是众善之首,“亨”是美的荟萃,“利”是义的体现,“贞”是处世的中正坚固。君子履行仁善而行,足可以为人之长;荟萃众美就足以合礼;施利万物就足以谐和道义;坚守正道就足以成就事业。君子推行这四种美德,就是“元亨利贞”。
【解说】《文言传》是对乾、坤二卦的《彖传》与《象传》的说明和进一步的推衍解说,一般认为是孔子所作。《文言传》主要是用儒家的理论解释《易》和人的德行修养的关系。
《文言传》只在乾、坤二卦里有。为什么称为“文言”?传统的说法是“文谓文饰”。孔颖达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夫子但赞明易道,申说易理,非是文饰华彩,当谓释二卦之经文,故称文言”。意思是说,“文”指经文,“言”是解说经文的。刘瓛也认为“依文而言其理,故曰文言”。这种观点较为合理。
“元者,善之长也。”元是“首”、“创始”之义,是生成万物的根本,是一切善行的开始。“亨”是通达,人效法天的通达,并运用到社会,就能使一切事物各得其宜,彼此和谐;“利者,义之和也”是人效法天,造福社会,才称得上“义”;“贞固,足以干事”是说君子效法天道,无偏斜,永远坚贞、清正,就能成就事业。君子应体念实践至善的仁德,才足以领导他人;才能够使一切美好的事物集合一堂,才能够合乎礼仪,使万物得到利益;才足以使义理达到和谐的状态;能够执著地固守纯正,才能使一切事物中正坚固,立于不败之地。惟有君子才能够成为实践这四项德行的人,这就是“元亨利贞”的道理。
【文言传】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者,潜龙也。”
【译文】“潜龙勿用”,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讲的是有龙那样美好的才德而又隐遁起来的君子。他不会因为世俗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操守,也不去追逐世俗的功名。社会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他就入世做一番事业;如果不乐于接受自己的主张,就离世隐遁起来。他从社会中隐遁起来,不被社会承认,但并不因此而苦闷。这种坚韧不拔的志向就是潜龙的品行。”
【解说】此处的“子”指孔子。从这几句到上九“是以动而有悔也”,都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来解释爻辞。此段主要从道德方面立论,对爻辞作了进一步发挥,强调其社会意义。
此处“易”是改变的意思,“不见是”,不被世人认可;“违”是离开的意思;“确乎”指君子具有坚韧不拔的志向。
【文言传】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译文】“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是指具有美好才德而又能行中正之道的人。他言必守信,日常行为举止一定严谨,防范邪念而保持诚信。对世人有贡献,但不夸耀,以博大的德行感化天下。《易》所说的‘龙出现在田野,有利于见到伟大的人物’指的就是君王的德行。”
【解说】此段也是从道德修养立意。“庸”,常、恒的意思。“言之信”,言必守信。“闲”,防范。“伐”,夸耀,“不伐”,不夸耀。“化”,感化。意谓君子若能如此,就具备了君王的德行,就能感化天下。
【文言传】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译文】“君子白天勤勉,夜晚警惕自励,虽危无害。”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应该进德修业,追求忠信以提高道德修养;修治言辞以诚信为本,这样就能够积聚功业。知道自己进德的目标努力去达到它,这种人可以跟他讲诚伪微茫的分别;知道修业的结果,终于达到它,可以保存合宜,因此,在居于领导地位时,才不会骄傲;为人部属时,也不会忧忿。所以君子能够自强不息,根据所处的时势不断警省自己,虽然处境危险,也不会有过失与灾难。”
【解说】此段讲君子如何增进美德和修养功业。“修辞”与现代意义的“修辞”不同。修,指修治;辞指言辞,而现代意义的“修辞”指表达得完美。“几”,几微、细微,指事物发生前出现的先兆。“知终”,指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
“九三”处于下卦的上位,上卦的下位,所以说“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文言传】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外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译文】“龙跃动于渊池,或飞或潜犹豫不定,没有灾祸。”这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或上或下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上或下都不是出于邪恶的动机。前进或后退,也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不依附于某个群类。君子进德修业,是为了把握时机而行动,所以不会有灾祸。”
【解说】“九四”处于上下卦之间,故犹豫不定,这也在情理之中。“非离群也”之“离”通“丽”,作依附讲,言君子对事物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一切因“时”而动,并不随波逐流。
【文言传】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译文】“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声调相同,便会此呼彼应,产生共鸣;气息相同,便会相互吸引。水向低湿处流,火往干燥处烧;云随着龙吟而起,风跟随虎啸而生。同样的,圣人兴起,万人仰视。以天为本,则亲附于天;以地为本,则亲附于地。万物都是这样,各依附于自己的群类。”
【解说】此段讲“天人感应”。在《易经》看来,圣人无私无欲,与天地相通,其行为也是依天道而行,因而能与万物产生感应。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此处“本”意为立足、依附。
【文言传】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译文】“亢龙有悔。”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身处尊位,却没有相应的美德支撑,以至无所安身;高高在上,却得不到民众的拥护;贤明的人仍居下位而得不到他们辅佐;因此,一旦有所举动,必然招来忧悔。”
【解说】“贵而无位”之“无位”即“无德”。即指地位愈高,如果无德,则愈有孤立的可能。一卦的最上位可以为“贵”,但没有实质的地位。如果解为“尊贵而没有地位”与文意不合。此段仍是借卦的爻辞阐明社会道德意义。
【文言传】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译文】“初九”“潜龙勿用”,是说阳气微弱,还潜藏地下,不能发生作用。“九二”“见龙在田”,阳气舒发,时机已经到来;“九三”“终日乾乾”,表明事情正在进行中;“九四”“或跃在渊”,是说龙跃动于渊池,或上或下,处于犹豫之中,但可以依时而动;“九五”“飞龙在天”,是说此时正处于上位的最佳境地,有利于统治;“上九”“亢龙有悔”,是说龙飞得过高而穷极有灾。至“上九”而有变,这样天下就可以大治。
【解说】此段通过对各爻所处位置的分析,告诉人们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该如何行动才对自己最有利。“潜龙勿用”,是指人处在下位时要韬光养晦,不可强出头。“见龙在田”,此时,龙已浮现于原野,寓人可以崭露头角了。“时舍”的“舍”通“舒”。《史记·律书》载:“舍,舒气也。”意谓阳气舒发,时机已经到来。“九三”“终日乾乾”,指居于这个位置的人要勤勉警惕,这样才有利于事功。“九四”“或跃在渊”,此时居于进退有据的位置,可以一试身手。“九五”“飞龙在天”,寓人若得其位可以大治天下。“亢龙有悔”,指事物已经发展到极端,动辄有悔。“乾元用九,天下治也。”说像乾道那样去变通,达到天下大治。
【文言传】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译文】龙潜于渊池而不能施展,因为时机未到,阳气仍潜藏在地下。龙浮现于原野,犹如阳气上升到了地面。终日勤勉警惧,与时俱进。龙跃动于渊池,或上或下,处于犹豫之中,此时正是天道变化之际。龙飞在天,居于君位而与天同德。上九处在动辄有悔的位置,随着时势发展将进入穷极之时。乾道至上九而变通,方能体现天道的法则。
【解说】乾道乃革:乾道,即天道。革,指变化,也可解为革新。天下文明:“文明”即光明。乃位乎天德:与周人提出的君子“以德配天”同。天则:即自然法则、规律。
此段文字说明各爻为什么居于这一位置。
【文言传】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译文】乾元,是天创始万物并使之亨通无碍,无往不利。利贞,是天内在的本性与发诸于外的感情,天创始万物,能够以最美满的恩惠,普施天下,却不自夸。太伟大了!伟大的天啊!刚强、健壮、适中、正当,纯而不杂,无一不达到极点。六爻的发动变化无穷,但发挥的作用,却无不曲尽万物,与天的本性真情相互沟通。随着时间推移,就像骑着六条矫健的龙驰骋上下,驾驭着天的法则,控制自然有规律地运行,使云流动,普降雨水,使天下太平,万物和谐均衡地生长。
【解说】此段发挥彖辞的意义,对彖辞进行了新的讲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强调了乾卦在六十四卦中的纲领性作用,认为通过深刻领会乾卦,可以旁通其他六十三卦。
【文言传】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译文】君子的行为,以完成品德的修养为行动准则;而且,必须表现于日常可见的行为中。潜的含义,是说还在隐藏而未显露,有所实践但还没有成就道德,所以,君子暂时还不能发生作用。
【解说】大象辞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本段强调君子的实践活动,并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贯彻之。所谓“自强不息”,就是时时警醒自己,一刻也不能放松自我道德的完善。
【文言传】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译文】君子通过博学以积累知识,有了疑难向人请教,以求明辨事理。用宽厚的态度待人处世,以仁爱之心指导行动。《易》说:“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说君子具备了学、问、宽、仁四个条件,才具备了君德。
【解说】此段发挥“九二”象辞“德施普”的意义。《礼记·中庸》载:“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也是讲的这个意思。
《礼记·中庸》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与此段文意相近。
【文言传】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译文】九三阳爻与阳爻相重而又居位不中,上不在天位,下又不在下卦的中位,因此要勤勉、警惕,这样即使有危险也无灾祸。
【解说】“刚”指阳爻。“重刚”,即阳爻与阳爻相重。按“三才之象”,初爻、二爻为“地位”;三、四爻为“人位”;五爻、上爻为“天位”,因而说“九三”“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地)”。
【文言传】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译文】“九四”也是阳爻与阳爻相重而又居位不中,上不在天位,下又不在下卦的中位,中又不在人的合适位置,所以此时行事须“或”。“或”的意思是:进退皆须详加审度,这样才会没有灾祸。
【解说】“三”与“四”是人位,“五”与“上”是天位。但“四”远离“二”象征的地,未到达“五”象征的天,又在“四”所象征的人的最高位。
所以说,上不着天,下不落地,中又不处于人,是一种相当不安定的地位,因此说“或之”。“或”通“惑”,是疑惑、迟疑不决的意思。疑而未定,只有审时而进,才不会有过失和灾难。
【文言传】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译文】大人的美德可与天地相配,与日月的光明相合,推行的教化吻合四季运行的时序,明察吉凶如鬼卜神断。在事物的先兆未明朗前采取的行动而能与天道契合,如果行动落后于天道,也会恭恭敬敬地顺合天时。既然能与天道契合,自然也可以与人道、神道相契合了。
【解说】此段发挥“大人造也”的意义,说“九五”中的“大人”其德行与天地相合,预测吉凶如鬼神般准确,暗寓人间君子是“天”的代表,可与鬼神相通。这里的鬼神乃是指造化之迹,即自然规律的神奇功用。
【文言传】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译文】所谓“亢”,是说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眼前的生存而不知将会出现的危亡,只知获得而不知道丧失。大概只有圣人才知道进退存亡之理并不失其正道吧。
【解说】此段中的“亢”指上九中的“亢龙”,是“小象辞”的补充,具有“示例”的作用。通过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可以启发我们用此方法去观察其他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