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入门
1
《周易》的“周”字,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易道周普”的意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另一种说法认为:“周”指周朝,朝代名。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据《世本》等书记载说:“神农(即炎帝)一曰连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由此而见,《周易》并不是一部独立的著作,它是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神农时代称为《连山》,黄帝时代称为《归藏》,至周朝改名为《周易》。因此,“周朝说”为多数人所接受。
至于《周易》的“易”字,历代解释繁众,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秦、汉以后正流儒家学派,根据《以讳乾凿度》一书的探究,认为“易”的内涵有三:
易,就是简易。最复杂的变化往往蕴藏于最简单的道理,能用最简单的符号表示。
易,就是变易。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离开这种变化,宇宙万物就难以形成。
易,就是不易。变与不变合二为一,无法分割,变的背后一定蕴藏着不变之理,即自然规律。
道家“易”学者,根据对东汉魏伯阳所著《参同契》的研究,认为“日月之谓易”的定义,最为合理。
后世有人从《易经》文本例举的动物,如龙、马、象等以及伏羲开始画卦时有“远取储物”的说明,认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飞鸟的观念。不过,此说一直未能引起重视。
清代学者陈则的《周易浅述》将“易”释为二义:
一是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相互交替。
二是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运动不已。
总之,“易”的解释至今尚无定论,但从中国哲学的基点看,一部《周易》,无非是讲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万物。刚柔相济,变在其中,这就是“易”的核心思想。
2
自汉代以来,对《周易》的解说可谓汗牛充栋,代不乏人,且观点颇异,但一些基本观点则少有变化。了解这些概念,对于初读“易”者十分必要。
《周易》分为《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易经》的构成
《易经》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组成,各有卦辞、爻辞加以说明,为占筮之用。
六十四卦:由六个一组的“”和“”构成。“”象征阳,称为“阳爻”,由奇数“1、3、5、7、9”中最大的数“9”表示,又称为“九”;“”象征阴,称为“阴爻”,由偶数“2、4、6、8、10”中的“6”表示,又称为“六”。
每卦又有卦画、卦名、卦辞、爻序号、爻辞。
卦画:也称卦图。例“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例中的“”和“”是八卦中的两个基本符号,由此构成卦图。《周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由此可见,八卦由伏羲氏创制。文中“包牺氏”即伏羲氏。伏羲氏只是画出了八卦,没有留下文字。
卦名:上卦的“蒙”字就是卦名。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名,如“乾”“坤”等均为卦名。
卦辞:“蒙”字之后,从“亨”至“利贞”称为“卦辞”。“卦辞”是对全卦的断语。“卦辞”和“爻辞”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周文王姬昌。《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曾被殷纣王囚居羑里七年,根据伏羲氏画出的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下了“卦辞”和“爻辞”,民间称为“文王神课”。
爻序号:“卦”由下而上构成,最下方的称为“初”,依次称为“二”、“三”、“四”、“五”,最上方的称为“上”。例:
爻辞:爻序号后面的话就是“爻辞”。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每个爻都有一段爻辞,共六段爻辞。例如蒙卦“初六”的爻辞: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爻辞是对各爻下的断语。
《周易》的经文部分,全文不到五千字,十分简古。《周易》经文经过了伏羲、文王两个圣人的创制,最后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完本。
《易传》的构成
由于《周易》经文深奥简古,春秋时期的学者阅读起来也感到十分困难,于是,解释经文的文字开始出现,这便是《易传》。《易传》由七篇文章构成,其成文时间离经文形成的时间不是很长(约五六百年),它是解释经文的最早、最切近的文字。这七篇文章是:《彖(tuàn)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其中,《彖传》《象传》《系辞传》又各分上下篇,加上另外四篇文章合成“十翼”。“翼”是“羽翼”的意思,有“辅助”之义。
《彖传》:“彖”是兽名,有利齿。“彖”是会意字,字从彑(jì,音同“记”),从豕(shǐ,音同“史”),“彑”指猪头,“豕”指猪。猪头有长吻部,其中上吻部包住下吻部,“彑”与“豕”联合起来表示“包半边的猪嘴”。其本义为包边、包括,引申义为总括。《彖传》主要解释六十四卦各卦的卦名、卦辞和卦的要旨,从六爻的整体形象,说明该卦的本义。《彖传》附在六十四卦下,各卦都有。“彖辞”意即“总括之辞”。“小结”意即小结一卦之辞。
《象传》:分《大象传》《小象传》。《大象传》解释卦象,主要从卦象来阐释其所显示的社会伦理与道德意义。《小象传》解释爻象,说明爻象或爻辞的意义。《彖传》和《象传》二者的共同点是:通过阐释卦象、爻象所蕴涵的道理,示告人们如何正确决定自己的行为。
《系辞传》:也称“大传”,是对经文的整体论说。探讨《易经》的起源,介绍古老的筮法,阐释易理的精微。《系辞传》是一部具有很深蕴涵的哲学名篇。
《文言传》:专门解说乾、坤二卦的意旨。乾、坤二卦在六十四卦中具有特殊地位,是理解《易经》的关键。其中,解释乾卦的称《乾文言》,解释坤卦的称《坤文言》。
《说卦传》:分两部分,前部分是对经文的论说,后部分是说明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及其特性。《说卦传》是打开《易经》奥秘的一把钥匙。
《序卦传》:主要对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进行解说。
《杂卦传》:说明六十四卦卦名的含义和特点,且将意义相对或相关的两卦并列解释。因为与原文各卦相比,在顺序上交杂,故称《杂卦传》。
《十翼》:传说是孔子所著。《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儒林传》载:“孔子晚而好易,读韦编三绝而为之传。”但经宋儒考证,《史记》和《汉书》的说法颇不可靠。事实上,《象传》与《彖传》对卦象的论断,有许多地方彼此互有出入,实难确认是同一人所述。其次,除了《象传》《彖传》以外,关于《系传》以及《序卦》《说卦》等篇,其文词思想,处处有先后异同的论调,很难认定都是孔子的手笔。其中许多观念,可能是孔子以后之人的著作,或者是孔门弟子们的著述,却统统归并于孔子名下,也是古代著述中常有的事。
作为解释说明经文最早、最切近的文字,《十翼》是理解经文的十个通道,有了它,我们才能更好地通释《易经》。
3
《系辞传》说:“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可见,“象”是《周易》成书的依据。至于圣人如何“观象”,今天已经无从得知,我们只有从卦辞、爻辞的只言片语中去探究“象”。
象,即形象、象征。根据历代学者研究,《周易》中的“象”有“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三才之象”等等。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象”。
八卦之象
乾:为健,为天,为父,为首,为君,为玉,为金等等
坤:为顺,为地,为母,为布,为众,为文,为吝啬等等
震:为动,为雷,为龙,为足,为长男,为玄黄等等
巽:为风,为木,为鸡,为长女等等
坎:为水,为陷,为豕,为耳,为中男等等
离:为火,为丽,为日,为雉,为目,为中女,为电等等
艮:为山,为止,为狗,为手,为少男等等
兑:为泽,为羊,为口,为巫,为妾,为少女等等
六画之象
指六十四卦各卦的六爻,一卦中,上下各三爻为一组。
下面三爻称为下卦、内卦、贞卦;上面三爻称为上卦、外卦、悔卦。
初爻、三爻、五爻称为“阳位”,二爻、四爻、上爻称为“阴位”。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称为“得正”或“得位”,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称为“不正”或“失位”。值得注意的是,六爻中初爻与上爻居于无位之位,不存在正不正的问题。
方位之象
指八卦的八个方位。
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根据先天八卦图)
三才之象
卦爻由下向上数,共六爻,六爻分三部分。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这三部分合称为“三才”。“天”之道说的是阴和阳,“地”之道说的是柔和刚,“人”之道说的是仁和义。
4
研习《周易》,也有必要了解其古老的“筮法”。所谓“筮法”,就是用蓍(shī,音同“诗”)草进行排列演算而得到的卦。通过所得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来占卜吉凶。《周易·系辞传》就筮法有一段精要的文字,即: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手指之间),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大致可以推出古人行筮的步骤:
第一步 取蓍草五十根。(大衍之数五十)
为何要蓍草五十根呢?历史上有两种说法:
一说,五十者,谓十日、十二生辰、二十八宿。
一说,太极为北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节气。
第二步 从五十根蓍草中取出一根,在行筮过程中不用。(其用四十有九)
为什么有一根不用呢?历史上也有两种说法:
一说:“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气,将欲以虚来实,故用四十九焉。”
一说:“北辰居位不动,其余四十九转运而用也。”
第三步 将四十九根蓍草任意分成两份,左手持一份象征天,右手持一份象征地(分而为二,以象两。两:两仪)。再从右手的蓍草中任意取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人(挂一,以象三。三:天地人三合)。这时,以四根蓍草为一组,先数左手蓍草,再数右手蓍草,以象征四季(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读shé,音同“蛇”,意为取。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数到最后,不能以四根为一组时,两只手中的蓍草必有余数。
第四步 将左手余下的蓍草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将右手余下的蓍草夹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以象征积余日而成闰月(归奇于,以象闰)。这时,加上原来那根象征人的蓍草,必定是五或九根。
经过以上四步,完成了“一变”——“四营而成易”,然后进行“二变”。
“二变”是将余下的那五根或九根蓍草除去,然后将另外四十根或四十四根蓍草合在一起,再任意分成两份,置于左右手,重复“一变”的第三、第四步,最后余下的数必定是四或八。此为“二变”。
“二变”完成后,再进行“三变”。这时,余下的数只有三种情况:
一、余四十根;
二、余三十六根;
三、余三十二根。
“三变”是将余下的上述三种中的一种的蓍草合在一起,再任意分成两份,置于左右手,仍从右手取一根蓍草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再四根一组地分数,最后必余四根或八根。去掉这一余数,剩下的蓍草只有四种情况:
一、余数为三十六;
二、余数为三十二;
三、余数为二十八;
四、余数为二十四。
再以四除之,一爻遂定:
36÷4=9(老阳,写作×)
32÷4=8(少阴,写作)
28÷4=7(少阳,写作)
24÷4=6(老阴,写作∧)
老阳、老阴在变卦中要发生变化,或阴变阳,或阳变阴,而少阴、少阳不会发生变化。
经过以上“三变”,得到第一爻,如此重复五次,可得到另外五爻;经过十八变,可得一卦。第一个“三变”得初爻,第二个“三变”得二爻,依次类推。把六爻全部确定下来,这样就演成一卦。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它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本书是《周易》的普及读本,行文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如有浅陋之处,恳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