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扎根社区终不悔 矢志为民献真情
困境中的逆行者
在生活的舞台上,有这样一群被忽视的群体,他们饱受争议,忍辱负重,在困境中坚定前行,他们的默默付出,就像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就是“社区工作者”。
这个群体爹妈不疼(政府),姥姥不爱(居民),他们待遇不高,地位尴尬,谁都可以呼来唤去,指派任务。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就是这个城市的“垃圾桶”,什么脏东西都可以往里面放,还不能拒绝。他们有苦没地方诉说,辛辛苦苦付出,却无法获得与之匹配的回报。据调查数据显示,在2015年之前,大部分社区工作者的工资水平仅能维持基本生活。然而,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毫无怨言。
在精神层面上,社区工作者的压力更是如影随形,面临的困境,犹如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坎。政府的各项行政事项,层层叠加,似泰山压顶,远远超出了基层自治组织所能承受的压力,繁重的工作任务,让社区人喘不过气。“万能”的社区,“万金油”的社区工作者,从创建文明城市到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从城市治理到民生福祉,从繁琐的居民信息登记到复杂的矛盾纠纷调解,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社区工作者自嘲:“我们就像个永不停歇的陀螺,24小时待命,手机不能关机,周末加班,难有休息时间,白加黑的运转,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996和007是他们的工作常态。有些时候在处理居民矛盾纠纷时,面对上级部门的问责,以及居民的不理解、抱怨和责骂,他们只能默默承受,把委屈往肚子里咽。
但即便身处困境,社区工作者们依然选择前行坚守。疫情期间,他们没有任何的防护勇敢地冲在一线,为居民筑起安全的防线。每天早早出门,深夜才能回家,只为了守护大家的健康。平日里,他们也是居民的贴心人。谁家有困难,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正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社区工作者,在困境中砥砺前行,用自己的力量照亮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
今天,我之所以在文章的开头花大量的笔墨对社区当时的状况进行了还原,并发出了灵魂的拷问,我想表达的情感是,“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当我们享受着文明城市带来的种种美好时,不能忘记这些默默的奉献者,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也希望能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支持!毕竟,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们如今的温馨舒适的美丽家园。
在我的心中,常常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想象,就如同我对于街道社区的期待一般。那曾是我梦想中的高大上之地,仿佛闪耀着希望与光芒。2006年12月11日,这一天深深的印在我的记忆里,我满怀激情、梦想、希望、忐忑地跨进了街道社区的大门,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然而,当我站在“大智街汇通社区”的大门前,眼前的境况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我刚刚燃起的热情。
社区那拥挤的办公场地,退色掉漆的大门,显得如此破败,你能想象吗?环顾四周,不足60平米办公区域,摆放着九张办公桌椅,显得十分的拥挤,桌上一台老旧到仿佛随时会“罢工”的电脑,那模样就好像是上个世纪的遗留物;还有那二十世纪的打印机,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甚至还有 70年代才能看到的电话机,静静地呆在那里,仿佛被时间遗忘。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们那个年代,超过 95%的社区办公设施都存在着严重老化和不足的问题。这种现状延续到2010年以后,国家加大了社区基础办公设施的投入,以提高社区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的逐步完善,社区办公环境面貌才有了实质性的变化。
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我所面对的街道社区。无论多后悔,心里有多大的反差,要尽快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不禁问自己,这些外在的条件真的能决定一切吗?或许,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工作环境的优劣,设备的先进与否,而在于我们能否在有限的条件下,依然坚守那份初心(为人民服务)。虽然眼前的一切让我的心凉凉的,但这也可能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我们重新审视、努力改变的契机。谁说在这样的困境中,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呢?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社区的明天,我必须留下来,坚守下去!
记得,为了表达我扎根社区,服务居民的决心,在街道、社区召开的全体职工的一次表彰大会上,我代表社区工作者发言,其中有这一段话,直到今天,还激励着我,让我热血沸腾:“为了社区,我愿许下鸿鹄愿,我想永世献社区,社区若不把我嫌,我愿再干七八年,假若此生还不够,子子孙孙万万年”!(这里省略1000字)
2010年前的大智街在江岸区排名靠前,属一类街道,虽然经济总量排位不高,但名气在外,区域优势明显,地处人口密集的闹市,南有全国知名品牌吉庆民俗饮食文化街,西靠全国最负盛名最长的江汉路步行街,东有长江第一过江隧道,交通便捷,人口稠密,商铺林立;双休市场,宝成路夜市闻名遐迩。这里有“中共中央宣传部旧址暨瞿秋白陈列馆,中组部旧址,向警予纪念馆”等,有浓厚的红色文化底蕴;还有基督教聚集圣地“荣光堂”,它绝对称得上是武汉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更是体验地道市井文化的绝佳之地,大智街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韵味。
我入职的汇通社区更是这“市井烟火气”的代表。汇通社区在大智街的地位垫底,各项工作排位相对滞后,面积仅0.0448平方公里,居民户数不足1300户,人口数3400人。老、破、旧、小,脏、乱、差是这个社区的特征外貌。与光鲜靓丽的大智街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随时有被裁撤掉的风险〈2011年被泰宁社区兼并〉。汇通社区环境之差令人咋舌,“蔼吉里,鼎丰里,昌业里”房屋均有百年的房龄,里巷内四通八达,道路狭窄且坑洼不平,矮小的房屋像迷宫,这里的房屋由于年久失修,当你走进居民的楼道内,感觉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大智街环卫所垃圾转运站就在社区的对面,垃圾转运散发的恶臭味,刺鼻难闻,居住条件之恶劣,令人揪心。
每逢“星期六,星期天,节假日”,汇通路就成为了小商小贩,贩卖旧货的露天马路市场。“汇通路双休旧货市场”在老一辈武汉人记忆力,谁人不知,又谁人不晓。家里想修补一个物件,买一点便宜的小商品,在这里逛一圈,捡点漏,都能够满载而归。这个市场满足了许多人的购物需求,但也害苦了居住在辖区周边的居民群众,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造成了消防通道堵塞、交通堵塞、噪音扰民等问题,居民对此反映非常强烈。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基层社区书记,面对老、破、旧、小的社区环境,我深知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这片充满历史痕迹的土地上,我将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将抱怨转化为行动,将逃避转变为面对,是我必须回答的问题。
从那一刻起,我让自己的足迹踏遍了汇通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狭窄的里巷,还是破旧的楼栋,都留下了我的身影。我的汗水浸透了这片土地,那每一滴汗水,都代表着我的决心和努力。
我走进了千家万户,倾听着百姓的心声。哪家的水管漏水了,哪家的老人需要照顾,哪家的孩子上学有困难,我都一一记在心里。因为我知道,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事。
行万里路,进千家门,访百姓事,我始终坚守在基层,深耕楼栋,零距离和居民心连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有时候,居民的不理解让我感到委屈;有时候,资源的匮乏让我感到无奈。但每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记得当时的街道党工高官祁林对我们说的一段话:“基层工作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做好基层工作,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我深知这句话的分量,也将其作为自己前行的动力。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我坚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只要我始终将居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就一定能够让汇通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努力,共同书写大智街汇通社区美好的明天!
四年零六个月,有太多抹不掉的记忆,我见证了汇通社区的成长,由平凡到先进过程,最后,在社区改革的大潮下被兼并整合。这段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这段感情让我难以割舍,正是有了这段经历,才使我在逆境中成长。最后我想用一首诗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
扎根社区终不悔,
矢志为民献真情。
邻里互助情意浓,
风雨同舟肩并肩。
携手前行路更长,
无私奉献爱无疆。
社区小舟扬帆起,
乘风破浪向前方。
岁月悠悠情更坚,
服务人民心不改。
平凡岗位显伟大,
真情实意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