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启航的人生梦想
我们是光荣的少先队员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队旗飘扬,队歌嘹亮,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让一代代少先队员铭记。那一年我昂首挺胸站在国旗下,六年级的哥哥姐姐亲自为我戴上“红领巾”,鲜艳的红领巾在胸前飘扬,我是那样的激动,那样的骄傲,回到家跟父母讲述宣誓的场景,戴上红领巾在众人面前炫耀。一转眼小学那段历史已经过去了50多年,那段特殊的历史时代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
当我迈入小学的那一刻,激动和喜悦一同涌上心头,我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恭喜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步入小学生涯,我是你们班主任老师,也是你们的语文老师。我姓马,你们可以叫我马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上台自我介绍一下吧。在小学阶段,我能够记住的就是马老师,他看上去50岁左右,身体微胖,讲话的声音特别柔和带着微笑,让人感到和气、亲切。她从来不因学生过错生过气、动过怒,你取得好的成绩,她会为你感到高兴,有学生不听话时,她从不大声训斥,而是慢声细语开导。她的慈爱,让我们认识了不足,让我们学会了正直和善良。
60年代学习环境、学习目的、学习风气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社会和家长都不太重视教育,大多家长也只是把学校当做是托管班,以便于自己安心上班不受干扰。那时学生学习压力没有现在大,不像现在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不断的给孩子和自己施压。
过去孩子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小孩带小小孩,没有娇生惯养,从小就能够生活自理,适应性强。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家长溺爱多,依赖性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心里脆弱,面对压力承受力差。所以未经磨炼和雕琢的个体,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很容易出现极端的行为。我们的学生太苦,我们的家长太累,社会需要矫枉过正,当代青年要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始终朝着人生的正确方向前行。
我们的学校叫东方红小学,校名与历史背景相当契合,90年代改名为统一街小学,学校与地名相同。“统一街”最初叫“大新街”,统一街有着较深的历史沉淀,它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爆发后,汉口也响应革命党人的号召,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军攻占了江汉关、江岸区等要地,并在统一街上建立了革命政府。他们高举着“共和万岁”的旗帜,在统一街上游行示威,向清政府宣战。这场革命最终推翻了满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纪念这场革命和表达对国家统一的愿望,大新街改名为统一街。统一街在民国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它成为了汉口的繁华中心,有“小上海”之称。它汇集了各种商店、饭店、茶馆、戏院、银行等,是汉口市民的娱乐和购物场所。统一街上还有许多历史名人和名胜,如孙中山、蒋介石、宋庆龄、陈独秀等都曾在此居住或活动过。其中最有名的是陈独秀的《新青年》杂志社,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这里,陈独秀和他的同事们,如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等,发表了许多开创性的文章,宣传了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60~70年代最具盛名的六渡桥商圈“六渡桥百货大楼、德华大酒楼、福庆和、东来顺、老万城、南洋大楼、会宾酒楼、清芬鞋城”;“上海理发厅,民众乐园、工艺大楼、铜人像”等知名老字号、打卡点都在学校周边。“六渡桥”那时比江汉路的名声大,乡里人都晓得,没有到六渡桥、没有进六渡桥百货公司,没有到过民众乐园,在乡里人眼里,那就是等同于没有去过汉口,失去吹牛的资格。说道六渡桥百货公司既熟悉又亲切,那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幼儿园阶段,爸爸妈妈都在六渡桥百货公司工作,妈妈是收银员,直到退休;爸爸是“六门”的工会主席,是“六门”黑笔杆子,号称三大巨头之一。我们的家”文书巷”离“六门”仅隔一条中山大道,六渡桥百货公司是我的第三个家,每一层楼,每一个卖场,每一个窄小的空间都有我摸爬滚打的痕迹,我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就是在天台上乘凉。在没有空调的年代,每当进入酷热难耐的夏季,太阳落山后,大街小巷就摆满了一张张竹床,侧身一躺,蒲扇一摇,就是老武汉人最传统的纳凉方式。竹床,承载着老武汉人的情怀和记忆,如今,它随着纳凉方式迭代,渐渐淡出人们生活,黯淡了那段岁月时光。晚上乘凉想抢到一个适合的位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们5口人三张“竹床”经常没有位置,无奈之下,爸爸妈妈带着我们怀抱凉席到“六门”五楼大平台上去睡觉,五楼平台很大,而且平整宽敞,可以同时容纳上百人乘凉,为了照顾职工家属单位还提供靠椅、凉水非常温馨,大平台乘凉的感觉非常爽,傍晚,楼顶的夜色很美,月上梢头,夜风徐徐吹来,爽心的很快入睡。这段乘凉的历史直到初三搬家才结束。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背着妈妈缝制的书包独自一人走在上学的路上,没有安全的问题,没有家长接送的场景,学校离家十多分钟的路程,蹦蹦跳跳,走街串巷就到达了学校。早上吃饭和大多数武汉人一样喜欢在外面“过早”。武汉过早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武汉称为“早餐之都”。在武汉,满大街的早点摊,满大街买早点的人,满大街边走边吃的人,这是武汉最特别的风景。“热干面”是武汉人的最爱,无论是出差在外还是身处异国他乡武汉人都会想念热干面,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吃上一口解解馋。若是用热干面定义武汉过早的全部,武汉人必定不会答应。糊汤粉、面窝、糯米鸡、苕窝、豆皮、鸡冠饺,米酒……每一样都是武汉人的心头好,“过早一个月不重样”绝对不是夸张的说法。60年代“过早”摊点没有象现在满大街都是,门点基本上都是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单位,个体经营户还没有出现。“文书巷、统一街”上有两家较大的门店,门店虽难有一点破旧,没有民生甜食馆、五芳斋有名气,但每天过早的人都排起了长龙,经营的品种从稀饭馒头、油炸食品,到各种面点:热干面、牛肉面,肉丝面品种繁多,各种口味可以挑选。过早一般不超过两毛钱,想吃好的,另当别论。热干面一角二分钱一碗,加一个油炸面窝就够了。随着年代的更迭,热干面现在已经涨到5-6元壹碗,武汉人“过早”的文化一直在延续。
我们那个年代有快乐也有苦涩,有失去也有收获。那时学生学习没有什么压力,课后作业很少,学生业余生活比较匮乏,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游戏,男同学在一起玩耍常见的活动打“弹子球”、“抽陀螺”、“滚铁环”,女生“跳橡皮绳”、“跳房子”,尽管玩的粗糙、土气,但仅就玩儿而言可能过得更开心快乐!
那个时候父母对我的期望值非常高,爸爸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经常给我们讲历史典故,上下五千年信手拈来,给我的感觉爸爸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后来知道爸爸毕业于湖北大学,大学生在那个年代真的是凤毛麟角。在解放前爸爸还读过几年私塾,他的许多知识源于后天的努力,以及老爷爷的熏陶。我现在很多知识点,文学理论功底,文学素材也都得益于老爷子的言传身教,还有他的遗传基因。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父母恩,你们的谆谆教诲是我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