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农村经济不断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也使得农村家庭核心化与小型化的格局日趋凸显,农村老年人经济状况窘迫、生活照料缺失以及精神抑郁明显等问题亟待解决。我国政府于2009年9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推广试点,此后该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推广,到2012年末,“新农保”政策已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目前,“新农保”政策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养老保障计划,同时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学界与公众对“新农保”政策效果寄予厚望,希望该政策能够提高农村老年人福利水平,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那么,“新农保”政策是否改善了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并增进其主观福利?“新农保”政策的主观福利增进效应的主要机制是什么?农村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主观福利受“新农保”政策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此外,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中国农村的留守家庭数量庞大。其中,留守儿童的照料任务大多落在了留守老人身上。那么,“新农保”养老金对老年人的影响是否存在家庭层面的儿童人力资本溢出效应?如何优化设计公共转移支付政策来有效促进农村儿童人力资本积累?回答以上问题对改进“新农保”政策、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公共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发展,以及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鉴于此,本书尝试基于多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调查数据,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致力于探讨“新农保”政策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儿童人力资本溢出效应。运用多项数据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不同微观数据库的主要调查对象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群体(例如老年人与儿童)的分析可能需要借助不同的数据集;二是即便调查对象相同,不同的微观调查提供的信息也有明显差异,所以即使是针对同一群体的研究,采用多项微观调查数据能够使得分析更加全面,结果更加稳健。本书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研究数据来自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针对农村儿童的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本书的篇章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至第二章是绪论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研究框架的构建,以及介绍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该部分内容是本书研究问题的引出和基本信息介绍。第二章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对“新农保”政策的效果进行研究综述,并进一步回顾总结“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及儿童人力资本影响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该部分内容是本书后续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至第五章对“新农保”与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描述统计和实证分析。其中,第三章运用2002—2014年的CLHLS数据回顾了21世纪以来中国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总体情况与变化趋势,并进一步比较了个人特征差异与城乡差异,以此初探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状况。第四章根据2011年和2013年的CHARLS数据,运用滞后项估计、工具变量法(2SLS)、断点回归法(RD)和路径分析等方法系统考察“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该政策对留守老人与非留守老人的影响差异。分析结果回答了“新农保”增进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的主要途径是绝对收入水平提高还是相对收入状况改善的问题。第五章基于2008—2014年CLHLS的三期面板数据,主要运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PSMDD),实证检验“新农保”对农村老年人,尤其是对留守老人主观福利的影响及其潜在原因,同时讨论了“新农保”与农村老年人主观福利差距的关系。
第六章至第八章对“新农保”的农村儿童人力资本溢出效应进行探讨,并对旨在促进儿童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政策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其中,第六章、第七章基于2012年和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主要运用固定效应模型(FE)、工具变量法(IV)、双重差分法(DID)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PSMDD)等计量分析工具,分别实证检验了“新农保”政策对农村儿童健康与教育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并考察了该影响关于儿童性别、年龄、留守状态等的群体异质性。此外,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新农保”对农村儿童人力资本影响的作用机制,包括儿童照料和营养摄入等。第八章系统总结与讨论了旨在长期促进儿童人力资本发展的有条件转移支付项目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为完善包括“新农保”政策在内的农村公共转移支付政策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书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水平有所提升,但相比于城市老年人仍处低位。第二,“新农保”能够显著增进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福利,但该正面作用并非主要来自物质层面的绝对收入增加,而是源于精神层面的相对剥夺感减弱。第三,相比于非留守老人,“新农保”对留守老人主观福利的增进作用更加明显。养老金促进了农村老年人的高蛋白食物消费和饮食均衡,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年人对自身经济水平的评价。但是,“新农保”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劳动与闲暇、健康行为、代际转移支付以及医疗与照料并没有十分明显的影响,这说明现阶段“新农保”养老金提供的养老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第四,“新农保”的主观福利水平提升作用主要表现为短期效应,在中长期将有所下降。虽然“新农保”可以缩小参保老人的主观福利差距,但包括留守老人在内的弱势老人群体的参保率仍相对较低。第五,“新农保”的影响在家庭层面存在儿童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一方面,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食物营养摄入和健康状况会因“新农保”政策而得到改善;另一方面,“新农保”养老金使家中老年人及父母对儿童的照料水平提升,同时促进儿童健康与学习行为改善,因而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表现得到了提升。第六,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表明,有条件转移支付项目是可资中国借鉴的、有效提升农村弱势儿童人力资本水平的政策工具,该项目能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项目方案的设计和执行能否融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政策设计思路,以及能否与其他相关政策形成统筹互补和与时俱进的贫困治理体系,进而通过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达成可持续减贫愿景。
基于研究结论,本书为“新农保”政策的改进提出了参考建议,包括完善“新农保”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健全参保和缴费激励机制、提高基金管理水平与参保领取效率等。与此同时,本书认为需要对“新农保”政策的影响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新农保”政策的资金投入力度。在不断改进和完善“新农保”政策的同时,需要积极发展农村就业和养老市场,提高农村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此外,需要科学设计和实施激励相容的公共转移支付政策,在我国贫困治理转型的背景下,通过精准有效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帮助实现乡村振兴。最后,本书对可能的研究不足以及未来值得探索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设计、实施与完善任何一项政策都应当重视政策的影响评估,基于证据的政策效果评价与改进才能更有效地配置有限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更大程度地提升政策目标群体的福利水平。本书为在农村地区广泛执行的“新农保”政策的实施效果及溢出效应提供了一个维度的经验证据,在一定程度上为下一步相关政策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当然,本书的研究视角和内容仍然是有限的,研究方法可能仍有待完善。希望本书能够成为后续相关研究的引玉之砖,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