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技术环境
近些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显著驱动力。互联网的普及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行业发展提供助力,包括拓宽消费金融服务边界、提高服务效率、提高风险防控水平等。
1.4.1 互联网普及率创新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2021年末,全国电话用户总数为182353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数为164283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为116.3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为5357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5224万户,其中固定互联网光纤宽带接入用户数为50551万户,比上年增加5136万户。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为13.99亿户,比上年增加2.64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为10.32亿人,其中手机上网人数为10.2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73.0%,其中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7.6%。全年移动互联网用户接入流量为2216亿GB,比上年增长33.9%。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人,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3%。目前,我国互联网用户接入量已达10亿户,规模庞大的数字化社会已经初步构建并逐步壮大。强大的内生动力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随着互联网在农村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乡村数字化建设进程实现了快速推进。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2.97亿人,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59.2%,较2020年12月提升3.3个百分点,城乡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缩小至19.1个百分点。通信基础设施在乡村区域不断完善,大大降低了农村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成本。农村和城市“同网同速”,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
1.4.2 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消费场景不断扩展
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无边界性让网购、海淘成为潮流,使得国内外高品质产品触手可及;线上线下O2O加速整合,全新的购物方式推动消费潜力的不断释放;高速增长的线上消费极大地推动了消费金融的发展,互联网相关消费场景的不断拓展为消费金融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居民消费升级加速。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之互联网平台的广泛构建,第三方支付渠道带来了更大的资金流通便利,信贷产品不断推新,移动及互联网消费场景不断构建及拓展,使得消费金融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即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更加广泛地为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
1.4.3 技术进步推动消费产业链全方位变革
消费产业链的变革较大地依赖于技术进步。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技术发展对制造、渠道、采购、供应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步入移动互联网社会,消费的品质化需求大幅提升,品牌的多元化更加显著,营销定位更加精准,营销渠道细分加速,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供应环节都变得更加高效。
1.4.4 金融新科技的普及、创新和应用
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消费金融的发展。科技赋能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VR、5G等逐步从一线、二线城市过渡到三线、四线城市,实现了消费金融行业科技体验的普及化。
对于长期游离在传统金融机构之外的长尾用户,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掌握了比较成熟的金融服务定价模型及风控技术。与高净值财富的客群相比,长尾用户是指金融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贡献值较低的个人客户或小微企业客户,这类“非传统优质客户”的显著特征是数量庞大、单个客户净值较低、贡献度与活跃度较低,但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由于成本、技术等因素的限制,长尾客户长期处于一种无效维护甚至是无人维护的状态。消费金融行业通过引入ERP、OA等信息技术,优化了信息化管理流程,降低了消费金融的服务成本,提高了消费金融的服务效率。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迅猛崛起,为商业银行维护长尾客户群体提供了洞察、整合与汇集的技术基础;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凶猛攻势与银行同业头部客户的激烈竞争,也使商业银行逐渐看到了长尾客户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
(1)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