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简单越美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回归骑行之路

“省时、健身、减排、减压、回归自然、省钱”,贾峰在骑行中解锁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绿色、健康且快乐。不只为“自娱自乐”,他还要影响更多人。

从事了近30年环保宣传教育工作,贾峰坚信,环保需要宣教,而宣教不是说教,不是“按我说的去做”,而是“和我一起做”。

于是,在“快乐”和“使命”的双核驱动下,一个基于23万名粉丝的微博传播实验开始了。

从2020年4月起,贾峰开始骑车通勤,并在微博上讲述一路上的风景、偶遇的人和事、点点滴滴的发现与感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骑行和环保。

骑车,一年多活20天

贾峰是一个精于“计算”的人,这缘于他近30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养成的习惯——拿数据说话。

“骑车让我一年大概能多活20天。”贾峰开始算了,“骑车通勤之前,我游泳健身,一周三次,每次来回大概用时3小时,一周就是9小时,一个月就是36小时,一年下来就是将近20天。”

“现在,骑车替代了游泳,同样实现了健身,还额外节省了时间。”贾峰说,“这不相当于一年饶你20天嘛!”

贾峰喜欢在“计算”中找乐子。自2020年4月骑车通勤以来,他的微博里就充满了这样的“乐子”:

骑行上下班150天啦,与开车相比累计大约减碳0.75吨(150天×0.005吨/天,省时4500分钟(30分钟/天×150天),还锻炼了身体,节约了游泳馆/健身房费用以及油钱和停车费。不过,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季节的变化之美,捕捉自然的气息,愉悦心情,远离路躁。(2020-10-28)

我上下班7公里,开车30分钟,骑行20分钟。去东长安街的生态环境部14公里,开车70分钟,骑车50分钟。如此对比,龟兔赛跑,谁胜谁输或许你就有了答案。(2021-03-31)

这大热的天,骑了近40公里,与自己开车比,省了近40元油钱,且消耗了上千卡路里。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肌肉力量和心血管的弹性。关键是这样的健身不需要付费。(2021-07-17)

贾峰在自行车行

无论通勤还是开会,贾峰一般都会选择骑行,“在北京,最靠谱的就是骑车,不受早晚高峰影响,省时间”。

贾峰的通勤距离是7公里,骑行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约21分钟,而开车则需要花费30多分钟。从家出发去部里开会[1],骑行仅用时约30分钟,而开车则不确定,“常常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拥堵,或者因一个剐蹭事故,或者因为临时交通管制而影响行程”。

“正因为这样,国际上把骑车出行称为自主交通(Active Mobility),想快就多使劲,想慢就少用力,一切由你说了算。”贾峰说。

骑行还让贾峰明显感觉到体能的增强。“2020年3月,我平均时速16公里,想提到20公里左右,骑个500米就得歇菜[2]。”贾峰说,现在,不仅平均时速能达到18~20公里,而且每天还以22~23公里的速度4次冲上过街天桥的斜坡,“锻炼的效果比较明显”。

2020年12月24日,贾峰又骑了30多公里,他在微博中记录道:

在寒风中,起初有些凉,但途中开始冒汗,与前不久比,时速提高一公里,体力增强同时,卡路里消耗有所增加。心情舒畅,与健身房挥汗或周末郊外骑行无二致。

让落后的灵魂跟上来

贾峰笔下,通勤之路美不胜收,让人跃跃欲试。贾峰会在微博中,将骑行中的美景写得十分诱人,宁静而惬意,让紧张刷微博的城市人感到意外地放松。

在腊月的雪花纷飞中,他看到“地上的积雪借助于光线,呈现出‘黄金’遍地的‘奇观’”;在傍晚的北二环辅路,他抓拍到了温柔妩媚的夕阳;在安立路边的苍鹭林,他发现2021年的苍鹭“特别有觉悟,非必要不出京”,忙忙碌碌的,“有的在筑巢,有的在‘搬运建材’,有的在追逐,也有的在放飞自我”。

骑行的世界如此美妙,骑行的感受如此独特,骑行“不仅能让你最大限度地感受四季的变化,也能放慢你的脚步,歇歇脚,拍拍照,想想事,让落在后面的灵魂跟上来”。

雪花飞舞,“黄金”遍地

忙忙碌碌的苍鹭

妩媚的夕阳

减排:一人一年一吨碳

在骑行带来的诸多美好变化中,贾峰作为一名环保宣教工作者,最重视的还是减排,他认为“自行车是零碳的交通工具”。他提出“一人一年一吨碳”的减排目标,并以身作则。2021年5月19日,贾峰在微博上“数说”了自己骑行第一年的减碳成绩:

转眼骑行一年多了,‘一人一年一吨碳’进入第二个年头。全球环境战略机构(IGES)曾发表一个研究报告,2017年中国人均出行6000公里左右,贡献1.09吨二氧化碳(当量),而要实现《巴黎协定》1.5摄氏度控温目标,IGES指出,2030年中国人均出行碳排放量要降到0.4吨,2050年减至0.07吨。本人每日上下班骑行替代开车,一天可以减碳五六公斤,一年至少减碳一吨。这么说我已经走在时间前面了。

不同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

2021年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修复我们的地球”。贾峰所在的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与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机构联合发起了“全民骑行总动员助力减污降碳”教育实践活动。贾峰在微博中称:

要实现《巴黎协定》温控1.5℃的目标,可以借助电气化出行,并且是可再生能源来解决。但是,若选择骑行,现在就能实现。

为应对气候变化,197个国家于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召开的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届会议上通过了《巴黎协定》,旨在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将21世纪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2℃以内,同时寻求将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1.5℃以内的措施。

《巴黎协定》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目前,共有192个缔约方(191个国家加上欧盟)加入了《巴黎协定》。中国是《巴黎协定》缔约方。

资料来源:巴黎协定|气候行动|联合国(un.org)。

在大大小小的会议和演讲中,贾峰时常引用这样一组数据:根据《巴黎协定》做出的一项决定,升温控制在2℃以内,2030年全球排放量需要限制在420亿吨以内,目前各国的预期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无法达到这一限制,这将导致2030年排放达到550亿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2020年排放差距报告,2019年全球总排放量达到59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历史新高。

“面对这一差距,仅靠生产侧减碳无法完成目标。”贾峰说,“从全球视野看,消费领域的碳足迹占人均碳排放的40%~80%。有关研究表明,若要实现《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在考虑到负排放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发达国家需减少80%~93%与消费相关的碳足迹,而发展中国家减少的幅度在23%~84%。”

贾峰通过会议和演讲“数说”减排的重要性

碳足迹,英文为Carbon Footprint,是指由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温室气体排放渠道主要有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能源使用以及各类生产和生活过程,在这些过程中,“碳”耗用得越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排放得越多,“碳足迹”就越大;反之,“碳足迹”就越小。而个人的“碳足迹”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

“而吃、住、行三项又对消费领域的碳排放贡献最大。”贾峰说,“所以可以从消费侧开展‘全民减碳’行动,并以此对生产侧产生积极影响。具体来说,在‘行’的方面,可以倡导无车私人旅行和自行车通勤,购买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提高车辆燃油效率,发展共享单车;在‘住’的方面,可以倡导在靠近工作场所区域居住,购置较小的居住空间,使用可再生电力和开发分布式供电,用热泵来调控室温;在‘吃’的方面,可以倡导改变饮食习惯和结构,选择乳制品和红肉的替代品等。”

贾峰援引日本地球环境战略机构(IGES)对细分消费领域碳足迹的研究表示,基于2017年的数据分析,中国人均年出行6000公里左右贡献约1.09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占消费领域碳足迹的1/4;要实现1.5℃温控目标,到2030年中国人均年出行贡献碳足迹应降低为0.4tCO2e,到2050年应降低为0.07tCO2e,“基本上就是减一吨碳”。

减一吨碳,这个目标实现起来难不难?贾峰用自己的行动来做示范。

每次骑车出行,贾峰都会借助手机地图,监测自己的出行距离和碳减排量。

今天,骑行大约45公里,减碳超过13公斤,向年减碳一吨目标前进。更有意义的是,消耗可观的卡路里,增强体质。(2020-11-20)

今早进城去部里开会,15公里,用时45分钟左右,减碳超过5公斤,那今天总计要减碳10.5公斤啦。(2020-12-09)

2021年4月22日,正值贾峰骑车通勤一周年,他计算了一年的碳减排量,在微博中兴奋地写道:

去年以来,我骑行通勤和办事已超过6000公里,提前减碳过1吨。一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若全民总动员,加入骑行减碳行列,碳中和一定能早日实现。

更让贾峰感到振奋的是,这一年世界地球日“全民骑行总动员助力减污降碳”教育实践活动“居然上了三家报纸的头版,几乎是整版”。贾峰说:“我做了27年的宣传活动,从来没有一个像今年4月22日活动影响力这么大,可见以骑行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助力减污降碳十分必要。”


[1] 从北京位于北四环的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到位于东长安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骑行距离11公里。

[2] “歇菜”是网络流行语,表示已经没有办法、无路可退或被迫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