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乡村振兴必须直面的“三大难题”
图/乡村振兴“三大难题”
“乡村振兴”自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后,一直是一个“热词”,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各级政府的工作报告,都有具体的工作部署,此外还有诸多专家学者所做的各类政策解读。在同各地的县委书记、县长交流乡村振兴话题时,以下这些困惑是我经常听到的:
不知道精准抓手在哪里。
不知道创新路径如何设计。
不知道对接什么样的资源才有效。
…………
一个字,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乡村振兴”这四个字热了好几年了,但具体到战略落地、工作部署,很多地方还停留在表面文章上,或者层层下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件与通知,或者做一些民宿、花海、研学等简单的业态来示范,但更多地方是在等待、在观望。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落地,确确实实成了各地书记、县长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就我接触的县域干部情况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总体存在“三大难题”。
其一,找魂难。这个“魂”,就是指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到了具体的乡村,缺“魂”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地方照搬照抄,千村一面,依着葫芦画瓢,钱投了,精力也花了,就是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少项目不温不火,或者虎头蛇尾。很多人将原因归结为新冠疫情的影响,但疫情基本结束后呢?不找自身主观原因,终究是发展不起来的。
其二,找钱难。这个“钱”,是投融资,也是具体的产业,或者具体的业态。很多人说,现在不是招什么商的问题,压根就是无商可招。乡村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上本身就比城市差了一大截,凭什么吸引社会资本下乡?很多干部都指望着上级给项目、给专项资金,离开这一招,啥也动不了。
其三,找人难。这个“人”,是指流量。一方面,由于缺少发展机会,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乡村空心化很严重,即使是传统的种养业,也因为缺少劳动力,使得很多地方出现比较严重的抛荒现象,很多村落只留有老人与留守儿童。另一方面,谁来乡村消费?怎么留得住人?有些自然景观和民俗人文有优势的村落,这些年其实也投入了不少钱,但所做的项目建设时热热闹闹,建成后却空空荡荡,基本上处于闲置状态。再说,到处都在搞“振兴”,人就这么多,怎么可能让每个村落都旺起来?
如何为乡村找到准确的定位?如何培育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与业态?如何吸引更多人来乡村消费?其实,这三个“难题”,与电子商务行业里经常讲的“人货场”的说法也有类似之处。乡村唯有破解这些难题,才能找到振兴的方向。但是,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标准的解决方案,因为全国各地乡村情况差别甚大,很难用一套方法论来解决所有问题。这里,我们谈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首先,为乡村找魂,不是要跑到“第三空间”里找魂,而是要依托乡村现实。当地究竟有什么相对有优势的产业,有什么相对有特色的文化,有什么相对有话题的故事?我们不是要将所有乡村都打造得像“小岗村”“大寨”“闽宁”“下姜”这般在全国出名,大部分乡村能在所属县域、市域做到有影响、有特色,就很好了。如果这个村种葡萄出名,那我们就做足葡萄的文章。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让它的葡萄卖得更好,创造更强的溢价能力?如何借助葡萄,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如何依托葡萄,将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同时植入一些与这个产业互补的消费业态?如果这个村没有什么有优势的产业,但是环境好,有老宅子,有祠堂,有古树,那就做足文化的文章,深挖下去,找出这个村里人的“尘封记忆”,这一样可以做得有声有色。如果这个村是“三无”村:无产业、无特色、无文化,那就基于市场的需求造一个“概念”,无中生有,实现突破。总之,我们先得为乡村找到属于它的独一无二的题材,然后深挖、放大、提升。
其次,为乡村找钱,不是要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而是要脚踏实地,内部挖掘潜力,培育“内生动力”。眼睛只盯着大型的农文旅项目、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这让很多地方已经吃尽了苦头。即便是使劲上了项目,不少都是虎头蛇尾。尤其是这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乡村里半瘫痪的大型项目比比皆是。所以,我们更要鼓励乡村里那些小工坊、小手艺、小美食等小业态,扶持其走上“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轨道。同时,也不要期待通过项目的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乡村,而是要打好地缘、乡缘、学缘、血缘的牌,吸引更多乡贤返乡创业。对于乡村的基础设施与公共配套功能,要争取通过国资平台的投入来实现提升,这是历史欠账,短期内不可能有回报,也是很难通过社会资本的投资来补这个短板的。
最后,为乡村找人,不是要满世界找人,而是要着力培育自身产品与业态的核心客户、优势区域、重点市场。任何产品与业态,都是有其消费半径的。这些年,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们一个误导:以为任何产品只要上了网,就能卖到全中国、全世界。电商要解决的是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更便捷的营销、更好的体验、更低的成本,而非一定要将消费半径无限放大,物流成本一定得同产品与服务的性价比挂钩。所以,我们更需要思考本地市场的容量与潜力。从乡村旅游的发展来看,这几年周边游、短途游、省内游等的兴旺,不也正说明了这个问题吗?对于乡村产品与业态来说,如何通过消费半径的重新界定,培育出自身的核心客户、优势区域、重点市场,是做好营销的重中之重。换句直白的话来讲,本地人都不愿意消费买单的产品与服务,一定是没有多大市场的。一定要记住,对于乡村而言,“星辰大海”就在附近。
找魂、找钱、找人,这三大难题,其根本还是在于如何为乡村“找路”: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方法究竟在哪里?这是当下乡村振兴面临的共性问题。当然,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全国样板乡村的涌现,破解这三个难题的方法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