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边界在哪里?事实就是边界
陈述事实,事实就是边界
一位家长在群里咨询,说孩子总想买玩具,不给买就哭。这位家长不想看到孩子哭闹,不愿孩子陷入糟糕的情绪,但不知道该怎么办,因此特别纠结。海夫人建议这位家长去看海夫人的《看见才是爱》一书。
以下是一段群聊的记录。
如烟:海夫人,孩子每次经过玩具店都要买玩具,不给买就哭闹。我的解决办法是先让孩子闹,之后告诉孩子“我知道不给你买玩具你很生气,我知道的”,等孩子哭够了,再安慰他,给他解释“玩具太多了,再买就是浪费,你这样是不对的”,请问这样做对吗?
海夫人:只给孩子陈述事实就好,如果你的钱不够就直接说钱不够;你不想买就直接说不想买,如实地表达自己,而不要说教孩子“玩具太多了,再买就是浪费”,更不要评判孩子“你这样是不对的”。
孩子是否哭闹,是由孩子的年龄和心智成熟水平决定的。孩子表达的是最真实的自身状态,家长也应该真实地面对孩子,真实地表达自己,接纳孩子的真实状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对孩子讲道理、做道德评判或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孩子。
家长之所以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其实就是因为边界模糊。有的家长没有界限意识,无法正确面对孩子的情绪,孩子一哭闹,家长就觉得需要对孩子的情绪负责,并想办法让孩子不哭闹,让孩子开心起来。他们因此无法引导孩子确立清晰的界限。孩子之所以胡搅蛮缠,也正是因为孩子也不知道边界在哪里。
此时,家长如果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孩子,只会让孩子更困惑,因为孩子触碰不到真实的家长。
情绪是没有对错的,孩子在那个当下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家长接纳就好。买玩具,这是孩子的想法和心愿,孩子有表达的权利。家长不想买可以明确告知孩子。“玩具太多了,再买就是浪费,你这样是不对的”,这些话并没有表达出家长自己的主张和担当。家长可以这样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妈妈不想给你买”“家里有很多玩具,妈妈觉得再买就是浪费”。
孩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妈妈如果不同意孩子的请求,就应该干脆、直接、明了地拒绝孩子,而不应该对孩子进行任何道德评判和谴责。
在这件小事上,这位家长本可以帮助孩子确立清晰的界限,让孩子知道事情的边界在哪儿,但是很明显,她并没有这样做。
实际上,孩子的哭闹是正常的情绪表达,妈妈只需要看到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有情绪,然后尽可能及时地回应,这样就够了。不是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必须为孩子的情绪负责。
来看另一个家长的分享。
白开水:我家孩子每次去超市都想买玩具,我会看情况买,不买时我会说“妈妈不想买,妈妈觉得家里玩具太多了,这种玩具你已经有很多个了。另外,这个玩具太贵了”。然后孩子就说“好吧”。
海夫人:这个家长如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体会和想法,而没有借此抬高自己,贬低孩子。这种方式不会打击孩子,孩子也能接受。这就是非常简单的“陈述事实,告知边界”,事实就是边界。
“妈妈不想买”,这里的主语是妈妈,表达清晰。
“妈妈觉得家里玩具太多了”,这是妈妈的感受,妈妈把这个真实感受告诉孩子即可。
有的家长会继续追问。
美美:请教海夫人,如果自己的真实想法就是“家里玩具太多了,再买就是浪费”呢?是不是说“浪费”就是在评判孩子的行为?说“家里玩具太多了”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海夫人:家长只要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体会和想法,不评判孩子,就不会伤害孩子。
“再买就是浪费”,这是妈妈的想法(头脑里的标准),如果这样表达要明确这是指自己的想法,可以说“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妈妈觉得再买就是浪费”。这个“浪费”的想法不是针对孩子,而是妈妈基于当下的事实说出的想法。
如果家长能够做到只陈述事实,而不是讲大道理、说教,或借此进行道德教育、从道德层面评判孩子,那么孩子很容易在家长陈述事实的过程中知道边界在哪儿,从而慢慢建立界限意识。
陈述事实,告知事实,事实就是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