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校注(第二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号懒安)

福州长庆大安禅师,郡之陈氏子。受业于黄檗山,习律乘。尝自念言:“我虽勤苦,而未闻玄极之理。”乃孤锡游方,将往洪井,路出上元,逢一老父谓师曰:“师往南昌,当有所得。”

师即造百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识佛,何者即是?”丈曰:“大似骑牛觅牛。”

师曰:“识得后如何?”丈曰:“如人骑牛至家。”

师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1]?”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2]。同参祐禅师,创居沩山,师躬耕助道,及佑归寂,众请接踵住持[3]

上堂:“汝诸人总来就安,求觅甚么[4]?若欲作佛,汝自是佛。担佛傍家走[5],如渴鹿趁阳焰相似[6],何时得相应去?汝欲作佛,但无许多颠倒攀缘、妄想恶觉、垢净众生之心,便是初心正觉佛,更向何处别讨?”所以,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7],若落路入草,便把鼻孔拽转来;才犯人苗稼,即鞭挞。调伏既久,可怜生受人言语[8],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9],常在面前,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10]。汝诸人各自有无价大宝,从眼门放光,照见山河大地;耳门放光,领采一切善恶音响[11]。如是六门[12],昼夜常放光明,亦名放光三昧。汝自不识取,影在四大身中,内外扶持,不教倾侧。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且道是甚么物任持便得如是,且无丝发可见[13]。岂不见志公和尚云‘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14]’?珍重!”

僧问:“一切施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师曰:“一切施为是法身用。”曰:“离却五蕴,如何是本来身?”师曰:“地水火风,受想行识。”曰:“这个是五蕴。”师曰:“这个异五蕴。”

问:“此阴已谢,彼阴未生时如何[15]?”师曰:“此阴未谢,那个是大德[16]?”曰:“不会。”师曰:“若会此阴,便明彼阴。”

问:“大用现前,不存轨则[17]时如何?”师曰:“汝用得但用。”僧乃脱膊,绕师三匝[18]

师曰:“向上事何不道取[19]?”僧拟开口,师便打,曰:“这野狐精,出去。”

有僧上法堂,顾视东西,不见师,乃曰:“好个法堂,只是无人。”师从门里出,曰:“作么?”僧无对。

雪峰因入山采得一枝木,其形似蛇,于背上题曰:“本自天然,不假雕琢。”寄与师,师曰:“本色住山人,且无刀斧痕。”

僧问:“佛在何处?”师曰:“不离心。”又问:“双峰上人[20],有何所得?”师曰:“法无所得,设有所得,得本无得。”

问:“黄巢军来,和尚向甚么处回避?”师曰:“五蕴山中。”曰:“忽被他捉着时如何?”师曰:“恼乱将军。”

师大化闽城。唐中和三年归黄檗示寂,塔于楞伽山。谥“圆智禅师”。

【注释】

[1]未审始终如何保任:不知道从始至终如何保持、维护?保任:禅宗谓涵养真性而运用之。也就是在禅悟以后,还必须加以保持、维护,也就是巩固觉悟成果。

[2]师自兹领旨,更不驰求:禅师自从领会旨意后,再也不向外追求了。旧译本“禅师从这里得到教导后,便没有再去别处求教”,误会原意,“更不驰求”指不心外求佛,并非指不到别处求教。

[3]同参祐禅师,创居沩山,师躬耕助道,及佑归寂,众请接踵住持:他的同参灵祐,创建沩山(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西部),大安禅师亲自耕种,帮助他弘扬佛法,等到灵祐禅师圆寂,大众请求大安禅师接任住持。接踵,本指脚尖脚跟相接,此指继任。旧译本“大安禅师一同参拜祐禅师,在沩山建立住所,他亲自耕田种地供养自己修行”,这个翻译错了几个地方:第一,“同参祐禅师”,并非“大安禅师一同参拜祐禅师”,原意为祐禅师是大安禅师的同参,即师兄弟,他们都是百丈的弟子,将“同参”译为“一同参拜”是望文生义,有误。第二,“创居沩山”,是指祐禅师创建沩山,他是沩仰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的初祖,并非大安禅师在沩山建立住所,这是第二个错误。第三,“师躬耕助道”,是指大安禅师亲自耕种,帮助祐禅师一起弘法,并非耕田种地供养自己修行,这是第三个错误。

[4]汝诸人总来就安,求觅甚么:你们大家都来追随我大安,想要求个什么?安:大安禅师自指。旧译本“你们这些人总来请求接任住持位置,想得到什么呢”,错会了原意,大众是来求法的,不是来求任住持的,翻译错误。

[5]担佛傍家走:担负一尊佛,挨家挨户行乞游走。意思是本身就是佛,一切都能自求而得,却还要依附着行乞,四方参访,艰辛寻宝。傍家,依附着每家每户的布施。

[6]如渴鹿趁阳焰相似:“阳焰”亦作“阳燄”“阳焱”,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本处指鹿看见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燄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一下:“集既即空,不应如彼渴鹿驰逐阳燄。”

[7]更向何处别讨?所以安在沩山三十来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旧校本标点有误。“所以安”三字不与“更向何处别讨”连文成“更向何处别讨所以安”。“安”:指“懒安”,下面要画线。

[8]可怜生受人言语:可怜它能领会了人的语言。

[9]如今变作个露地白牛:如今变成了一条听话的清净白牛。露地白牛:驯养日久听人役使的耕牛,佛教用以比喻归依佛法者。白牛:意指清净之牛。《法华经·譬喻品》中,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从而指无丝毫烦恼污染之清净境地为露地白牛。

[10]终日露迥迥地,趁亦不去:整天清清楚楚地在面前赶不走。

[11]领采一切善恶音响:领受一切善恶声音。

[12]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13]如人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亦不教失脚,且道是甚么物任持便得如是,且无丝发可见:就如一个人背负重担,从独木桥上过去,也不会失脚,还说是什么东西扶持着才能够这样,并且又不能丝毫发现它。任持:主持,维持。

[14]内外追寻觅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里里外外去寻找什么地方都找不着,但是在一切境界上它的影响到处都有。此为藏识(阿赖耶识),含藏有真妄的种子,转凡为圣,则是佛性,若为外境所牵引,则为妄念,堕入六道轮回。施为:指机锋运用,禅法实践。

[15]此阴已谢,彼阴未生时如何:阴,积聚之义,谓色声等之有为法积聚生死之苦果。此期果报已经结束,未来果报还没有产生,是什么样子?

[16]此阴未谢,那个是大德:这期果报还没结束,请问这中间哪个是您大德?

[17]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悟道者随时随地实践、运用禅法,并无一定之规的限定和束缚,即禅法运用,自在无碍。《碧岩录》卷一“第七则”:“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有时将一茎草作丈六金身用,有时将丈六金身作一茎草用。”《如净语录》卷上:“解却禅和布袋头,虚空豁达逞风流。去亦得,住亦得,大用现前无轨则。”(摘自《禅宗大词典》)

[18]僧乃脱膊,绕师三匝:僧人就脱衣赤膊,围绕禅师转了三圈。

[19]向上事何不道取:探求佛道至极之大事,为什么不说。向上:禅宗以自迷境直入悟境、上求菩提之工夫,称为向上门;如形容至极之大道、大悟之境界,称为向上一路、向上道;探求佛道之至极奥理,称为向上极则事、向上关捩子、向上事。“道取”之“取”,助词,表动态,犹“得”或“着”。旧译本“与尊长作事为何不说取”,将“向上事”译为“与尊长作事”,未弄清佛教专业术语,译错。取,语气助词。

[20]双峰上人:双峰山上的人。指禅宗两位祖师。四祖道信,于唐武德七年(624年)归蕲州(今属湖北),住破头山(后名为双峰山),大振法道,学侣云集。五祖弘忍从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遂得其心传。

【概要】

大安禅师,唐代禅僧。俗姓陈,别号懒安。福州(今属福建)人。百丈怀海禅师之法嗣。幼年入道,顿拂尘蒙。元和十二年(817年)于建州浦城县(今属福建)凤栖寺受具足戒。后受业于黄檗山(今福建福清县境内),学习律乘。又至临川(今属江西)石巩山参慧藏禅师。慧藏每接待学人,都是持弓弩对着他们。大安礼拜未起,慧藏喝曰:“看箭!”大安神色不变,答对不差。慧藏乃扔下弩说:“几年射,始中半人也矣。”后秉百丈禅师之命,前往湖南大沩山帮助同参师兄灵祐禅师创居沩山,充当典座。在大沩住山期间,大安禅师躬耕助道,恪尽职守,为众所敬。灵祐圆寂后,众请接踵住持。晚年归福州怡山,住怡山院,广化闽中。入寂于唐中和三年(883年),塔于愣伽山。谥“圆智禅师”。

【参考文献】

《宋高僧传》卷十二;《景德传灯录》卷九;《佛祖统纪》卷三十九;《黃檗山寺志》卷四(中国佛寺史志汇刊第八十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