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劳动的价值
不论是解决生存问题,还是改善生活质量,抑或是实现个人价值,人类都可以通过劳动来实现,这便是劳动的价值所在。
一、强身健体
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极大影响了人们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感知能力。例如,人们的身体更容易发胖,“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现象更加普遍,眼睛近视的概率更高等,这些都是缺乏劳动、缺乏锻炼的表现。
就强身健体而言,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各种体育活动,而忽视了劳动的功效。实际上,劳动对强身健体是非常有效的,它能锻炼人的身体,使人的身体更加健康;能促进血液循环,让人精神焕发。长期进行适当的劳动,更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使人的身体从内而外都焕发出健康的活力。
二、获取知识
教育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这是人们的共识,而劳动也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劳动属于实践活动,因此在劳动中获得的知识更具实用性,更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提高人们改善环境的能力。
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曾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通过劳动,人们能够获得生活、生产知识,并能够在劳动中学以致用,成长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实践出真知,我们要想获得实用的知识、提高做事的能力,就应该投入劳动实践中。
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华民族在劳动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知识,将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气候变化结合在一起,指导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从而获得好的收成。例如,“立夏不下,桑老麦罢”,意为立夏之日如果没有下大雨,这一年的收成就会出现问题。又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意为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这些知识都是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人们正在土地上播种小麦
三、拓展思维
瑞士知名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人的思维能力是由动作内化而来的。这说明,思维的发展需要来自活动情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刺激。假如一个人从小就被剥夺了活动的能力,那么他的思维发展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人们可以从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如学习数学可以刺激人们精确思维能力的发展。劳动是一种以成果为追求目标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更有助于刺激人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让·皮亚杰的研究说明,不进行一定量的劳动,人的思维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当人们长期缺乏劳动时,思维会变得越来越迟钝。因此,人们应该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从事劳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更加放松、思维更加活跃、注意力更加集中。
让·皮亚杰
四、锻炼社交能力
每个人都有非常复杂的社会关系,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等。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关系网络,这个网络中的个体都需要掌握良好的社交能力,这既是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正常运行的需要,也是个体适应社会关系网络以求健康生活的需要。
在劳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如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是人生中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社会关系。大多数劳动过程都需要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并且需要参与劳动过程的人进行合理分工、紧密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合作和共享劳动成果,就能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人们只有深刻体验劳动、懂得劳动在社会关系构建中的基础作用,才能懂得人类社会关系的本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交能力。
人们在劳动中很容易建立各种社会关系
五、增强意志力
劳动是培养意志力的良好途径。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并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倾向。能否做成一件事情,首先取决于我们是否有意愿付出精力、克服困难来追求目标,也就是我们的意志是否坚定。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学习成绩会有差异,往往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智力,而是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有一种品质,即能够持之以恒地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学习。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具备强大的意志力。劳动是获得这种意志力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人通过艰苦的劳动磨炼意志,通过获得劳动成果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有效增强意志力。
案例阅读
为天空“立法”的开普勒
约翰内斯·开普勒是德国天文学家、现代天文学的奠基者,回顾他的一生,我们就会发现他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
开普勒生于1571年12月27日,他是一名早产儿,从小就体弱多病,四岁时患的天花在他脸上留下了疤痕,猩红热使他的眼睛受损。他高度近视,一只手半残,身体又瘦又矮,但他勤奋努力,智力过人,一直坚持求学问知。
1587年,开普勒就读于图宾根大学,1588年获得学士学位,1591年取得了硕士学位。
1594年,开普勒应奥地利路德派高校的邀请讲授数学。
1596年,开普勒所著的《宇宙的奥秘》一书出版,其中解释了各行星的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轨道,其误差不超过5%。他优秀的数学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引起了第谷·布拉赫(丹麦天文学家,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和伽利略(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的赞许。
1600年,开普勒被聘请到布拉格近郊的邦拉基堡天文台,任第谷·布拉赫的助手,第谷去世后,开普勒接手了宫廷数学家的职位和第谷未完成的工作。开普勒对第谷交办的编制鲁道夫星表的任务,并不是机械地完成它,而是在自己视力不强的条件下又做了不少观测工作,如1604年9月30日发现超新星爆发,并做了长达17个月的观测,并把这次观测结果写入了1606年发表的《蛇夫座脚部的新星》一文中。
1607年,开普勒观测到哈雷彗星,他将伽利略望远镜中的凹透镜目镜改为小凸透镜,后人称它为开普勒望远镜。
1612年,开普勒移居到奥地利的林茨,继续研究天文学。
晚年的开普勒生活极度贫困,1630年11月15日,年近花甲的他在索薪途中病逝于德国雷根斯堡。
开普勒痴迷于天文学,工作时常常废寝忘食。他在研究如何从大量观测资料中确定行星的准确几何轨道的问题时,曾在一年半时间里经过70多次艰巨的思索、计算。
开普勒的一生迭遭厄运,但病魔、贫穷等都未将他击垮,他更是在苦难坎坷中努力奋斗,终获成功。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开普勒始终怀着无限的热忱去探究宇宙的奥秘。最终,他用8年多的时间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后来又用10年时间发现了行星运动的第三定律。这3条定律合称为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即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和调和定律。三大定律使他赢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
〖读后有感〗开普勒的一生都算不上顺利,但他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始终坚持对宇宙的探索和研究,并发现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说明他具有非常强大的毅力和决心。不断地工作和劳动磨炼了他的意志,而这样超人的意志又促使他更加坚定地工作,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