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海马体:根据遗忘规律强化记忆
为什么很多人学习时总是记不住知识呢?如何做到有效记忆呢?
记忆是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计算机中的文件是存储在硬盘中的,大脑中的记忆是存储在什么地方,又是如何存储的呢?
根据脑科学研究,记忆是存储在人类的神经元中的。人的大脑中有超过100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突触互相连接,就像蜘蛛网一样。
人们每一次从大脑中提取记忆的过程,都是从不同的神经元中提取信息的过程。所谓没记住,既可能是记忆没有得到有效存储,也可能是提取路径出了问题。
人类进化了千万年,但身上始终保留着原始的生存本能。为了让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大脑会尽可能节约资源。于是,大脑把记忆分成了两种——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
一般来说,比较重要的信息,大脑会将其存储到长期记忆中;相对不重要的信息,大脑会将其存储到短期记忆中。
例如炒菜时,热油溅到手上把我们烫伤了,我们感觉很疼,大脑认为这很重要,因为这已经影响到个人安全了,所以这件事会被收入长期记忆。今后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看到热油都会记得这件事,甚至原来被烫伤的部分仿佛还会隐隐作痛,这样我们会尽量避免被热油溅到。
然而问题来了,一些我们平时自已想要学习的知识,或者老师教授的知识,在大脑看来似乎与生存无关。那些看起来无味的古诗散文、看起来无趣的公式、看起来无聊的英语作文,在大脑“眼里”都是无关紧要的。
那么,谁担任着“大脑的眼”这个角色呢?海马体。
说到记忆,怎么都绕不开大脑中的海马体。海马体是记忆的开关,它是大脑的“检查员”或“守门人”,决定了人们应该记住什么,应该忘记什么。既然海马体对记忆来说这么重要,要想提高记忆力,就要了解海马体的运作原理,善用海马体。
为什么信息要进入长期记忆那么难呢?
因为人类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太大了,让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不那么容易被记住实际上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科学家推测,如果把我们每天看到、听到、想到的所有事情都变成长期记忆,很快大脑就会“死机”。
想象一下,你正在看这页内容,试着把文字全部都记住;然后,你又接了个电话,试着把对话内容全部记下来;过一会儿你出门,试着把看到的所有东西记下来……其实我们每分每秒都会接触大量信息,如果要把每一条信息都记住是需要耗费大量“存储空间”和“运算能力”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这时候,大脑就需要一个“检查员”或“守门人”来判断哪条信息重要。重要的信息就保存到长期记忆中,不那么重要的信息就只是暂时存储一下,很快就会被新信息彻底覆盖。这个“检查员”或“守门人”的工作就是由海马体完成的。
海马体位于耳朵深处,直径约1厘米,长度约5厘米。因为它的形状很像小海马,所以科学家风趣地将其命名为海马体。
只有被海马体判定为非常重要的信息,才会被储存进长期记忆中。一般来说,除了与生存相关的事情(例如身体伤害类的事),其他事情很难一次就通过海马体的“检查”。
例如,虽然我们聪明,也知道在英语考试中获得好成绩需要记住很多英语单词,但为什么我们就是很难记住呢?因为我们生活在中文环境中,在海马体看来,英语单词根本不重要,即使完全不会,也不会危及生命,所以海马体不会让英语单词类的记忆轻易通过。
为什么很多母语是中文的人,到了用英语的国家生活后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呢?因为在大家全都用英语交流的环境中,不懂英语不仅难以融入周围环境,而且可能影响衣、食、住、行等正常生存需要。
所以,我们要做到深度记忆、长期记忆,就要想办法用好海马体。既然海马体有自己的原则,我们就按照海马体的原则办事即可。
海马体认为什么事更重要呢?常见的有以下两种情况。
(1)一段时间内反复出现的事。
(2)与生存问题相关的事。
如何让记忆通过海马体的“检查”,进入长期记忆呢?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的遗忘曲线,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需要不断重复。记忆就是与遗忘对抗,所以我们需要多次、间隔地反复复习。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随着时间流逝,记忆保留的大致比例如下。
20分钟后,记忆保留58.2%。
1小时后,记忆保留44.2%。
1天后,记忆保留33.7%。
2天后,记忆保留27.8.%。
6天后,记忆保留25.4%。
1个月后,记忆保留21.1%。
千万别以为自己是个天才,可以摆脱遗忘曲线的规律。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每当有人这么认为的时候,他都会为此付出代价。那些所谓“过目不忘”的人,要么是得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大脑疾病——超忆症,要么是使用了相关记忆方法进行训练。
得超忆症并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前文已经提过,如果大脑把一个人看到、听到的所有事物都记住,那将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几乎所有的记忆方法都是让人在短时间内记住较多信息,并且不会在短时间内遗忘掉这些信息。
知道这个规律后,要对抗遗忘,就要运用规律刻意复习,找到有助记忆的复习时间点。常见的复习时间点有8个: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
老师们放学后留的作业,其实是非常科学的,目的正是帮助我们加深记忆。所以不要讨厌作业,要重视作业。正确完成作业,就是在对抗遗忘。
学校设置的阶段性考试(如周考、月考)也很正确,必须这样才能让短期记忆成为长期记忆。同样,我们也应当参照遗忘曲线,对自己进行定期的自测。
除了在不同时间段复习,我们还可以应用“检索”的方式复习。这样做能构建大脑神经元的连接,让记忆更深刻。
笔者高中时有个同学小李,每天晚上都花很多时间重读笔记和课本,成绩却没有提升。久而久之,他状态不佳,对学习也有了抵触情绪。
笔者告诉小李,不要对着笔记复习,复习时要把辅助材料拿走,自己重新总结、单独做题,总结完毕后,再和笔记对照,这种查漏补缺式的复习效果更好。
笔者有个心得:必须要学得“慢”,学得“痛苦”,这样才能刺激大脑,记得更牢固。为什么呢?
如果把我们学习的每个知识点比作一颗珠子,课本和笔记就是按照特定的顺序串好的珠子串,第一个知识点连接着第二个知识点。复习是什么?正是对串珠子的线进行加固。防止中间的线断掉,珠子散了,后面的内容就记不起来了。
但应用知识时,我们并不是按照学习的顺序。有时候,我们需要根据第五个知识点找到第一个知识点,或直接跳到第七个知识点。
这就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将知识点连接起来,然后反复强化这些连接方式,才能达到真正的记忆和理解。
简单地按照课本和笔记复习,虽然记得非常快,但学习效果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