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规范教程(微课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课
礼仪概述

至理名言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礼记·冠义》

【应知导航】

(1)礼貌、礼节和礼仪的异同。

(2)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礼仪各不相同的原因。

(3)掌握礼仪、礼节的重要意义。

【知识探究】

礼仪作为人类交际的表现形式之一,同其他文明表现形式诸如文字、绘画等一样,是人类逐渐走向文明、开化的标志。因此,了解礼仪的含义和特征有助于我们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

一、礼仪的含义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指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们所共同遵守的品行、程序,运用的方式以及体现的风度等。换句话说,礼仪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团体、一个家庭乃至一个人,在其内部和在其与外界进行各种交往活动时,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规范化的行为表示人与人间的相互尊重、友善和体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礼貌”“礼节”“礼仪”三个词。例如:家长经常教育子女要有礼貌,要注意礼节,要懂礼仪。显然,这是三个同义词。但仔细琢磨一下,礼貌、礼节、礼仪是既紧密相关又不尽相同的三个概念。

简单来说,礼貌是人们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礼节是人们表示尊敬、祝颂、哀悼等态度时的惯用形式;礼仪则是体现礼节的仪式。虽然三者都与“礼”分不开,但是,礼貌多指个人的言语行为,而礼节、礼仪更多的是社会习俗的反映。人们可以说“懂礼貌”“懂礼节”“懂礼仪”,也可以说“知道礼貌”“知道礼节”“知道礼仪”,还可以说“注意礼貌”“注意礼节”“注意礼仪”。但是,人们经常说“有礼貌”或“没有礼貌”,而很少说“有礼节”或“没有礼节”,“有礼仪”或“没有礼仪”。由此可见,礼貌、礼节、礼仪既有共性,也有差异。

知识链接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主要代表人物,被后世尊奉为“亚圣”。

孟子一生的成就与从小母亲对他的教育密不可分。孟母是一位集慈爱、严格、智慧于一身的伟大的母亲,为后人留下了“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富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故事。孟子成年娶妻后,孟母仍不断利用处理家庭生活琐事的机会去启发、教育他,帮助他从各个方面完善人格。

有一次,孟子的妻子在房间里休息,因为是独自一人,便无所顾忌地将两腿叉开坐着。这时,孟子推门进来,一看见妻子这样坐着,非常生气。原来,古人称这种双腿向前叉开坐的姿势为箕踞,箕踞向人是非常不礼貌的。孟子一声不吭地走出去,看到孟母,便说自己要休妻。孟母问他:“这是为什么?”孟子说:“她既不懂礼貌,又没有仪态。”孟母又问:“你因为什么而认为她没礼貌呢?”“她双腿叉开坐着,箕踞向人,”孟子回道,“所以要休她。”“那你又是如何知道的呢?”孟母问。孟子便把刚才的一幕说给孟母听,孟母听完后说:“那么没礼貌的人应该是你,而不是你的妻子。难道你忘了礼的规矩?进屋前,要先问一下里面是谁;进房后,为避免看见别人的隐私,眼睛应向下看;上厅堂时,要高声说话。你想想,卧室是休息的地方,你不出声、不低头就闯了进去,已经先失了礼,怎么还责备别人没礼貌呢?没礼貌的人是你自己呀!”

孟母的一席话说得孟子心服口服,他便再也没提休妻的话了。

二、礼仪的特征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具有道德的一般特点,但作为道德的一个特殊方面,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 共同性

礼仪是全人类共同需要的,它早已跨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不分国别、性别、年龄、阶层。只要人类存在交往活动,就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彼此的情感和尊重。尽管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于礼仪内容的理解不同,重视的程度不同,但对礼仪的需求却是相同的。

2. 时代性

礼仪既然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背景、文化习俗等都会对礼仪的形成与流行产生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礼仪也会随之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被赋予新的内容。

3. 差异性

礼仪实际上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沉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受信仰、习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又都有自己的一些区别于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的表达特定含义的礼仪。因此,礼仪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表现出形式上的差异性。

知识链接

有一位到泰国旅游的外国人,见到当地一个可爱的小孩,便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来,在孩子的头上轻抚了两下,结果小孩子一脸怒气,周围的人也大惊失色。原来,泰国人认为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触摸别人的头部是不礼貌的。

4. 公德约束性

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它是在一定社会范围内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被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并遵守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是在一定文化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固定特点的、调整人际关系的社会因素,是人们评价善、恶、美、丑的习惯性标准,具有约定俗成的本质属性。礼仪与公共道德不相违背的特征被称为礼仪的公德约束性。公共道德虽然不具有法律一般的强制力,但社会、家族、邻里、亲朋好友的舆论监督,往往迫使人们遵守它,使它在人们生活中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尽管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公德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守纪律、讲卫生、待人有礼、尊老爱幼等却是整个人类社会需要共同遵守的规矩,是成为一个文明人起码的准则。

5. 延续性

历史不断前进,社会不断发展,礼仪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礼仪习惯和礼仪制度的变化不是剧烈的、飞跃式的,而是在大量延续、继承的前提下的缓慢更迭。礼仪是缓慢衍化而成的,要经过较长的衍变过程,从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引起强烈的认同感。一种礼仪一旦形成便会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6. 通俗性

礼仪是由风俗习惯衍化而成的,大多没有明文规定,但却被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成员遵循。礼仪简单明了,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人人都可以通过耳濡目染来学习并践行。当然,随着国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发展,礼仪也在不断地被总结、完善,并趋于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礼仪的分类

1. 礼仪的划分

(1)按行业划分。礼仪按不同的行业划分,可以分为学校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商业礼仪、服务礼仪、体育礼仪、军队礼仪和外交礼仪等。

(2)按交往的过程划分。礼仪按交往的过程划分,可以分为欢迎礼仪、交谈礼仪、宴请礼仪和送客礼仪等。

(3)按礼仪行为的主体划分。礼仪按其行为的主体划分,可以分为个体礼仪、家庭礼仪和团体礼仪等。

2. 中国古代的礼仪分类

春秋以后,社会发生重大变动,古礼逐渐被废弃,儒家开始对各类礼节加以整理。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当时的社会将礼编为五大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统称“五礼”。

(1)吉礼。“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即祭祀之礼,祈神赐福,求吉祥如意。“吉礼”的内容有祀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云雷雨,祭社稷、山川林泽、四方百物,四季祭祀宗庙等。其目的是表达人们对天地自然、山川万物、先王祖先的虔诚敬意。

(2)凶礼。“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即对他人遭遇不幸的慰问、吊唁、抚恤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五谷歉收,疾疫流行),以吊礼哀祸灾,以恤礼哀寇乱等。“凶礼”体现了济困扶危、雪中送炭的人道精神,既是礼仪的要求,又有政治的意义。

(3)宾礼。“以宾礼亲邦国”,即接待宾客之礼。“宾礼”是规范天子与诸侯以及诸侯之间交往的礼节,其拜见形式有“朝、宗、觐、遇、会、同、问、视”等,这些礼仪实际上就是当时的外交礼仪。

(4)军礼。“以军礼同邦国”,即军队的操演、检阅和征伐之礼。“军礼”以威慑各邦国(这里的邦国是指周朝时期的诸侯国),并使之服从规矩。

(5)嘉礼。“以嘉礼亲万民”,即与百姓日常生活、人际交往息息相关之礼。“嘉礼”的主要内容包括招待亲朋宾客的宴席饮食之礼、生冠婚寿等人生之礼、邦国交际的贺庆之礼等。这些礼仪对于沟通上下、尊老敬贤、联络邦国、和平共处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于现代人的公关、社交也有借鉴意义。

3. 常见的现代礼仪

(1)人生礼仪。人生礼仪是指贯串人的一生,尤其是在人生几个重要阶段的礼仪,主要有出生礼、成人礼、婚礼、丧礼,以及每年一次的庆贺生日(寿)礼等。

(2)个人礼仪。人是礼仪行为的主体,个人礼仪包括个人仪容、仪态、仪表的恰当体现,言谈举止的得体表达以及一般礼节的正确运用等。个人礼仪是个人文化素质、品德教养、待人处世态度的综合反映。

(3)家庭礼仪。家庭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关系,也是维系时间较长久的关系之一。家庭礼仪即家庭内部和家庭之间的有关礼仪,包括家庭成员、亲戚之间的称谓礼仪,相互问候、庆贺、拜访、待客和家庭应酬等方面的礼仪。这类礼仪较典型地反映了民族传统和地方习俗,以及家庭教养、家风和家规。

(4)社交礼仪。社交礼仪是指社会成员之间交往时的规范与准则,包括致意、问候、介绍、交谈、拜访、接待、宴会、舞会、聚会和馈赠等社会活动的礼仪。正确运用社交礼仪,有利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有助于事业成功、身心健康,有益于净化社会风气。

(5)公共礼仪。公共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尤其在公共场所中活动时所遵循的语言和行为规范,包括与活动内容及场所相适应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以及在饮食、居住、旅行、观光、娱乐、通信等活动中,和在商店、宾馆、剧院、学校、军营、体育馆等公共场所的礼仪。一个人在公共礼仪方面的表现很大程度能反映其人格与教养。

(6)公务礼仪。公务礼仪是指人们在公务活动过程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礼仪的一般原则指导下遵循公务活动过程中特殊的礼仪规范,可以提高公务活动的效率和成功率。公务礼仪通常包括办公室礼仪、会议礼仪、公文礼仪、公务迎送礼仪等。

(7)职业礼仪。职业礼仪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以及某种为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而推行的、具有本行业特点的规范动作及仪式。职业礼仪是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职业礼仪项目非常多,如商业礼仪、教师礼仪、医生礼仪、公务员礼仪、军队礼仪等。职业礼仪在维持社会秩序、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8)商务礼仪。商务礼仪与一般的人际交往礼仪不同,它体现在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企业来说,从商品采购到销售,再到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与该企业的形象息息相关,因此,企业及其每一个成员,如果能够按照商务礼仪的要求去开展工作,对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商品销售将起到重要作用。商务礼仪主要包括柜台接待礼仪、商业洽谈礼仪、推销礼仪和商业仪式礼仪等。

(9)政府礼仪。政府礼仪是指国家政府为维护自身尊严、协调各方面关系而推行的礼仪,主要体现在以下场合:升国旗仪式、节日及重大事件庆典、纪念大会、重要领导人的追悼大会,以及对灾荒事故等的救济、慰问和抚恤等。政府礼仪的推行还关系到国家的权威、声誉,而且体现了政府的施政水平,关系到民心的向背,影响极大。

(10)外事礼仪。外事礼仪是指涉外交往中的有关礼仪。涉外交往主要有外交部礼宾司安排的外交活动,不仅包括领导人互访、外交使节的互派、接待外宾的一切活动,还包括外交庆贺、馈赠、援助、慰问、凭吊,以及团体、企业的对外交往,如商业谈判、学术交流等活动。外事礼仪体现国家声誉、民族文明,关系国格与人格,切不可掉以轻心。

(11)习俗礼仪。习俗礼仪亦称民族礼仪,是指与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有关的礼仪,包括节日庆贺、婚丧嫁娶、祭祖扫墓、敬神娱乐、迎来送往等方面的礼仪以及各种生活禁忌等。习俗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历史传统的重要内容,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具有民族性、区域性和群众性。习俗礼仪中既有积极健康、有利于团结协作的内容,也有消极愚昧的内容,应扬善避恶,积极引导。

(12)宗教礼仪。宗教礼仪是指各种宗教特有的规范准则,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有其特有的文化与礼仪。这是宗教文化的特有现象,应予以尊重,不能混同于封建迷信,但也需要积极引导。

四、礼仪的功能

礼仪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社会交际活动的共同准则。加强礼仪教育,对于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形象、扩大社会交往、促进事业成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礼仪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弘扬文化传统

文明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其聪颖的才智和勤奋的品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创造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礼节、仪式、风尚、习俗、节令、规章和典制等,并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沿袭,这些礼仪习俗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优良品质,勾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风貌。

知识链接

以“仁”为本,以“礼”行之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一个人若是不仁德,又怎么实行礼乐制度呢?“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在古代也是表达“礼”的一部分。“礼乐”在外,“仁”在内。如果没有爱人之心,礼乐规范就徒有虚表、失去意义。那么如何至“仁”?孔子又提出“克己复礼”,自觉地克制自我私欲,符合礼制的需求,就是“仁”。每日反省,靠的是自己的坚持,并不是别人可以帮你达到的。“克己复礼”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强调的实际上就是一种修行,“仁”既是“礼”的本心,更是“礼”的超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很具体地提出如何提高个人修行。不合礼法的事不要看、听、说、动,素养决定了礼仪的高度,以“仁”为本,以“礼”行之,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顾全大局、理智客观地处理问题。

2. 提高自身修养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交际技巧与应变能力,还反映了一个人的气质风度、阅历见识、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完全可以说礼仪即教养,有道德才能高尚,有教养才能文明。也就是说,通过视察一个人对礼仪运用的程度,我们可以察知其教养的高低、文明的程度和道德的水准。

3. 完善个人形象

个人形象是一个人仪容、表情、举止、服饰、谈吐和教养的集合,而礼仪在上述诸方面都有自己详尽的规范。因此,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无疑将有益于人们更好地树立个人形象,维护个人形象,更好、更充分地展示个人的良好教养与优雅风度。

4. 改善人际关系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没有社交活动,人类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人们参加社交活动,多为调节紧张的生活、建立友谊、交流情感、融洽关系、广结良友、获取信息、增长见识。现代社会对人们的社交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越发展,物质生活越丰富,社交就会越发显示出它的价值,而处在社交活动中的每个人的仪表、仪态及对礼仪知识的了解也变得极其重要。运用礼仪,除了可以使个人在交际活动中充满自信、胸有成竹、处变不惊,还能够帮助人们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更好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与善意,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5. 塑造组织形象

对于组织来说,组织文化和风貌是通过组织中员工的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礼貌礼节以及仪式与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是组织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在各种礼仪的规范下可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并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6. 建设精神文明

世界各国家、地区和各民族都十分重视交往时的礼仪,并将其视为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正如古人所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仪是立国的精神要素之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讲究礼仪、礼节,注重礼貌是最基本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接轨,这些都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文明素质,才能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吸引更多的外资,促进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工作。

知识点拨

案例

一位先生要雇一个没带任何介绍信的小伙子到他的办公室工作,先生的朋友觉得很奇怪。先生说:“其实,他带来了不止一封介绍信。你看,他在进门前先蹭掉脚上的泥土,进门后又先脱帽,随手关上了门,这说明他很懂礼貌,做事很仔细;当看到残疾老人时,他立即起身让座,这表明他心地善良,知道体贴别人;那本书是我故意放在地上的,所有的应试者都不屑一顾,只有他俯身捡起,放在桌上;当我和他交谈时,我发现他衣着整洁,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指甲修得干干净净,谈吐温文尔雅,思维十分敏捷。难道你不认为这些细节是极好的介绍信吗?”

案例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学习礼仪、运用礼仪,有助于提高个人修养,提高个人的文明程度,也能促进交往双方的关系。

学以致用

(1)搜集两则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礼仪的佳话,并向周围的人宣讲。

(2)向大家介绍一段你周围的人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礼节的美德故事。

(3)现代礼仪和古代礼仪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4)礼仪有哪些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