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你的心智能量:你困于什么,就超越什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你不是因为年龄焦虑,而是在别人的标准里迷茫

“不要过他人的生活,不要盲目认同别人定义的,做女人就要做自己,你内在的一切就是你作为女人的身份。”

——维奥拉·戴维斯

“全心做你自己,不要模仿他人,坚持自己的直觉和勇气。”

——菲丽希缇·琼斯

我面对过一些在我面前寻求帮助的女性,她们很努力地想要坚持自己,但是不得不在强大的“主流的标准和别人的期待”下低头,她们活了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第一次体验到为自己去争取一件东西的快乐,破除常规、放弃安稳,她们愿意去付出这个代价,但是即便如此,她们还是会在内心不断谴责自己,是否过于“任性”?

我看到她们哭泣、自责、无助、煎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等待一个让她可以拥有更多力量和决心的时机。

1.大多数人都在过的生活,不一定就是适合你的生活

偶然看到一段视频,拍摄了在奥斯卡走红毯的好莱坞女明星对女性们的一些建议,“不要过他人的生活,不要盲目认同别人定义的事情”,当我看到这句话,我非常想分享给曾经来到我面前,希望得到力量和肯定的支持的女性,也想分享给每一个可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

年龄,是每一个女人都可能会有的恐惧,因为身为女性,我们的生理和面容会随着年龄的改变发生变化,这是你无论怎么健身、整容都必须要去面对的一个现实,我们在心理层面需要去面对它,适应它,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一些焦虑和惶恐是正常的。

于是有的人急于寻找摆脱年龄焦虑的方法,急于寻找一劳永逸的答案。

于是,你会发现,在适当的年纪结婚生子,建立家庭,成为某人的妻子或者成为妈妈,这是一种看起来最好的抵抗年龄焦虑的方法。而且很多人看上去,也因此过得不错,至少“看起来”是如此。

这个方法适用于多数人,但是不等于它就一定适合你。

而且,你身边选择了以这种方式去抵抗年龄焦虑的人,你有没有真的去调查过,她是否后悔了?她是否满足于现状?她是否在自欺?她是否也正在寻求改变却苦于代价的高昂?或者碍于父母亲朋的眼光?

你不知道这个方法是否适用于你,不知道它是否真的适用于那些已经这样做的他人,那么你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正可靠的借鉴,不是吗?

所以,当你差一点要向多数人靠拢,向传统的标准靠拢,向父母或者姐妹的说法靠拢时,当你犹豫、纠结,当你内心的声音开始和别人的声音打架时,我把这句话分享给你——不要过他人的生活,不要盲目认同别人定义的事情。因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就是对的,不一定就是适合你的。

因为你的生命是你自己的,你要首先为它负责,而不是为别人负责,反过来,也别躲在父母和他人的后面,推给别人负责。

在你的生活中,那个每天感受着一切情绪,会期待、会思考、会难过、会愤怒的人,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

如果你在意别人的眼光,动辄得咎,如果你不思考别人的是不是适合自己,那么你也就把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拱手相让——甚至,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内心究竟想过怎样的生活。

2.坚持自己说得容易,做到从来就很难

“传达属于自己的理念很简单,但是将它运用到生活中却是极其困难的,我觉得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找到你快乐的源泉以及你的目标所在。”

——安娜·法瑞丝

谈论“做自己”,假装潇洒,很简单,但做到“无论如何坚持自己的理念”很困难——特别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之下。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其中有着数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理论观念。

在心理学的角度,这种潜意识的代际传承不能也无法忽视,它是一种现实存在,它不是随着经济和生活状态的现代化,就能从我们的大脑中根除的。这种思想深处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而且会非常缓慢和艰难。

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很多女性明明毕业于名牌大学、有着收入不菲的工作,明明经济独立,但在面对丈夫有外遇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想的还是怎么打小三,“小三现在都活得像正室了,正室得活得像小三”,而不是去面对婚姻的困局开始冷静地思考,这段婚姻、这个男人对我还有没有意义?我是否还想要这样的生活?我能不能换个更好的活法?

还有那些明明没有找到理想的伴侣,对一个人没有什么动心的感觉,却努力说服自己走进婚姻的女性,只是因为“相亲了那么多,这个男人各方面都还可以,对我也不错,而我马上就三十了”。

面对女性的身份和年龄的焦虑,她们不是没有自己的声音,不是没有努力过,但是要和庞大的深入骨髓的文化背景和代代传承的主流观念抗衡,要改变潜意识中对自己女性身份的轻视、不认同以及焦虑,自己的声音就显得那么微弱,那么渺小。

坚持自己说得容易,它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任何女性,任何人,不要寻求认可,

你在等什么,你想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阿娃·杜威内

“在你听到一声肯定之前,会有很多否定,但请享受这个过程,拥抱挫折。”

——杰米·钟

如何坚持自己的声音?

如果你不能放下对于“认可”的执着,无法承受挫折,那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你自己”。你至多只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完美女性。如果你竖起耳朵,一心只想听到别人(父母、朋友、社会舆论)对你认可的声音,那么你就很难再听到自我发出的声音。

3.如果你足够强大,就能跨越低层次的需求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知道他的需求层次理论: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感、爱和归属的需求,更高的层次是自尊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些需求是驱动我们的心理动机。

但是你或许会有误解,觉得这个需求的层级是不能逾越和改变的。

只有在现实中满足了生存和安全感的需求我们才能往下进行,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

不,如果一个人能够有足够强大的自我力量,能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勇气,那么她完全有可能跨越前几个层次,去到“自我实现”这个最高的阶段。

马斯洛说过,需求的层次发展原理只是一般的模式,在实际生活中,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外是很常见的。

“在一些人身上,自尊比爱更重要,还有一些人,即使过着贫困的生活,但积极投身于创造活动。这些人是坚强的人,对于不同的意见或者对立观点能够泰然处之,能够抵抗公众舆论的潮流,能为坚持真理而付出个人的代价。”

“如果说婚姻和工作满足的是你生存和安全感的需求,感知到真正的自己,把这个真正的自己实现了,才是更高层次的、更重要的内心需求。”

“生理需要虽是基本的,却不是人类唯一的需要,对人来说,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给人们持久而真正的快乐。”

——马斯洛

希望你三十岁就可以结婚的父母,可能觉得你的当务之急是满足生存需要,因为在过去的社会里,一个女人如果没有丈夫,她就难以养活自己和孩子,会备受歧视,非常凄凉。这种潜意识中的危机感,也会印刻在你父母辈的脑海中。

但是假如你现在三十岁,即便不靠父母和男人你也不会饿死,也能体面地生存,甚至你也能凭借自己的力量让孩子得到良好的生活和教育,那么男人、婚姻,甚至一份稳定的工作,就不再是你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感的必需品了。

你就完全可以脱离满足生存和安全感需求的层次,去满足自己更高的需求——爱、自尊和自我实现。

4.别总因为父母的不认可就“审判”自己

如果你没有在自己和别人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那么你很难保持独立的、有积极意义的思考。

很多人觉得,和父母或者大环境抗争很艰难,维护自己的想法,似乎就是对父母的背叛。

但是,换一个角度,一个你并不满意的婚姻或者工作,如果是父母或主流标准让你去选择的,那么你或许满足了父母,却是在背叛自己。

父母不一定是对的,父母的想法也不一定适合你,即便他们非常爱你,他们也有他们的局限。

因为我们的祖辈、父辈,很多人用了一生的时间,也只能勉强满足自己基本的生理需求,勉强实现了马斯洛的前三个层次,而根本来不及在有生之年到达更高的自我实现的层次。

但你所处的时代不同。“如果我可以养活自己,给自己安全感,觉得自己有价值,那么此时此刻,我就可以走向自我实现的需求,而不需要在基本需求上浪费时间”。

这是这个时代赋予你的幸运,你比你的父母要幸运。

因为你和父母不同,你和他人不同,所以如果要坚守自己的界限,你就必须对他人试图强加给你的选项,表达明确的拒绝,而不是奢望所有人都自动赞同你。

这不是对父母的背叛,而是成长。别总是急着审判没有得到别人认可的自己。

自己给自己下定义,而不是去接受他人对自己生活的定义,就是自我实现的重要的一步。

年龄的焦虑,身份的焦虑,不是一个做了什么就能从根本上去除的问题,能够接纳和承受住这种焦虑,和它共存,同时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就是最大的成功。

我喜欢这种有生命力的状态,即使其中有抗争,有痛苦。

“善待自己,爱自己的不安感,因为随着你长大,这些东西会造就你。”

——科洛·格蕾丝·莫瑞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