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澳门建设航空中转港的前景——以旅游业为例
(一)澳门目的地旅游定位的局限性
澳门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占到劳动人口的1/3,对经济的带动能力显著。一方面,旅游业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其作为服务业可促进酒店、零售、旅游配套及其他商业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澳门旅游业借助澳门优越的地理位置、博彩业的带动及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取得了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澳门作为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地位和吸引力。首先游客数量不断增加,2001年已超过1000万人次,2014年超过3000万人次;其次旅游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2015年第一季度,澳门接待入境旅客741万人次,仅旅客总消费就占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的14.5%;最后旅游业的结构也在以博彩业为主的基础上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以博彩业、游览业、饮食业及旅游培训业为主,以酒店业、手信业、珠宝业、旅运业及舞厅、夜总会、电子游戏等为辅的系统旅游业体系。
但从长期来看,目的地导向的旅游业并不能使澳门在产业多元化方面有真正的突破。
一方面,澳门作为旅游目的地,客源的发展有上限,且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澳门面积仅为32.8平方公里,人口56.9万人,既不像珠三角那样有天然旅游资源,又不像香港那样有多元化的旅游模式。澳门的旅游优势主要体现在有博彩业带动和澳门作为自由港实行低税率等方面;劣势在于旅游业的结构较单调,且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存在竞争,来澳门的游客逗留时间短、短途旅客居多,且有较高的对外依赖性。如较大程度地依赖中国香港、东南亚及西方国家经济的兴衰,对此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和2008年美国债务危机对澳门的旅游业造成的重大打击就是典型证明。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游客将对旅游业提出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这些都使得澳门改变旅游业现状的要求尤为迫切。
另一方面,澳门入境游客通过航空入境的比重较低,在综合运输体系中航空运输的载客量较低,国际航线少,国际化程度不高。2014年,澳门接待入境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通过航空入境的仅占6.5%,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见表1)。
表1 澳门通过航空出入境旅客的比重
这意味着澳门的客源大多来自能通过海运和陆运等到达的地方,如中国内地、东南亚等地。距离较远的游客要来到澳门仍需在香港或内地转机。
在这一情况之下,澳门的国际化程度较低,与世界的交流也不够,完全没有发挥其曾作为国际中转中心的历史优势。这对澳门旅游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使澳门作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后劲不足,导致澳门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和服务业升级中机遇有限。事实上,如果仅仅局限于目的地旅游,而无进一步的开放和国际化,那么澳门产业将仍然集中在由博彩带动的相关产业上,不会与现在有较大区别。
(二)澳门国际航空定位
重新定位澳门旅游业,更有效的方式是发展航空运输,拓展澳门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将其建成国际中转中心。澳门在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中心,素来拥有包容东西方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贸易关系,与拉美国家的密切交流更是高度契合“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
澳门机场不是单一的目的地机场,而是国际中转节点。澳门机场开通之后,其发挥的作用实际上是航空中转港的作用。自由行指标收紧后,澳门航空客运大受打击,因此而提出了以低成本航空吸引周边客源的策略。这一策略对于吸引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的客源颇有成效,如果运用得宜也确实能解决澳门眼前面临的客源不足问题。但低成本航空与澳门国际机场的形象不符,简而言之,低成本航空可以是某个航空公司的主业,但不应该是一个著名国际机场的主业。另外,有澳门“议员”提出将澳门机场关闭,发展地产这种能产生单一经济效益的产业。这种观点十分短视,澳门作为国际旅游休闲中心和中葡经贸平台,不可没有国际机场,如果不能与丝绸之路国家互联互通,则完全谈不上在新丝绸之路中发挥桥梁作用。因此,明确澳门国际中转中心的定位是实现澳门产业多元化、建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和国际经贸平台的首要一点。另外,拉美是我国投资的热点区域,同时也是美国的“后院”,加强与拉美的合作对于中美共同开发南美市场以改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重要作用。在我国与拉美加强合作的过程中,澳门凭借自身与拉美国家的密切联系可以起到特殊纽带作用。
(三)澳门航空中转客源预测
澳门正面临发展航空中转港的重大机遇。从出境人数来看,内地出境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见图2)。2014年,内地出境人数已超过1亿人次,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亿人次。2015年9月习近平在访美时表示,未来5年中,预计中国出境旅游总量将超过5亿人次。如果澳门开通国际航线,再加上港珠澳大桥的投入运行将进一步加强澳门与广东和泛珠三角地区的联系,可以预见届时会有更大比例的内地游客通过澳门机场出境。虽然在广东和泛珠三角地区已有穗、深、珠、港、澳五大国际机场,且它们都纷纷扩建以抢占先机。但一方面没有机场拥有直达南美的航线;另一方面服务较好的香港国际机场客运面临饱和,而其他机场则误点率高、服务水平有限、乘客满意度低,因此,澳门重点应开辟直达南美及其他地区的远程国际航线,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品质。
图2 内地1992~2014年出境人数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澳门统计暨调查局。
具体地,2013年广东旅游收入占全国的28%,GDP占全国的10%以上。按此比例保守估计,未来5年广东至少将有5000万人出境。图3为广东省组团出境游情况,近年来增长幅度加大,2010年达到35%。再加上除广东、香港和澳门以外的泛珠三角地区没有大型国际机场,泛珠三角地区出境人员几乎都会通过五大机场出境。除广东外,泛珠三角的其余8个省份的GDP占全国的23%,旅游收入逐年增长,按5%的比例保守估计出境人数未来五年可达2500万人次;由此合计泛珠三角地区出境的旅客未来五年至少有7500万人次。其中出境到拉美的人数按经验值5%的比例来计算,约有375万人次。若澳门开通直达拉美的航线,在未来5年中至少能吸引接近400万赴拉美的乘客。
图3 1997~2010年广东省组团出境游人次及其出境港澳占比
资料来源:广东省旅游统计年鉴。
从出境游结构趋势来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出境旅游目的地由近及远。受费用和便利性、语言环境等因素影响,港澳台往往是内地游客出境游的首选之地。例如,广东出境港澳人次在所有出境人次中占比稳定在七成左右,但近年来已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见图2)。在港澳台旅游,也就是出境旅游浪潮的第一波发展成熟后,游客会出境到更远的地区。日本、韩国与东南亚等地与中国毗邻,又大多会提供便利优惠的签证政策等,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游客,出境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游客数量已经表现出较大幅度的增长。这是中国出境游浪潮的第二波,也是目前正在快速成长的一波。欧美发达国家与中国距离虽远,但其较为发达的经济、独特悠久的西方文化和保护良好的自然环境也吸引了大量中国游客前往。随着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去往欧美发达国家的中长线出境游表现出较大的增长潜力,这是中国出境游浪潮的第三波,目前已经步入增长初期。拉美、非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虽不如欧美国家,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传统文化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力。当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会更加欣赏自然和人文风光,拉美和非洲的旅游优势便会进一步凸显出来。
例如,南美州亚马孙平原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雨林,跨巴西、秘鲁、哥伦比亚和玻利维亚四国领土,吸引世界各地游客前往。表2显示了近几年前往这四国的美洲、亚太、欧洲的入境游客比重变化。美洲距离这四国最近,占其入境旅客的绝大部分;亚太和欧洲均距离南美较远,但欧洲旅客所占比重却远远高于亚太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欧洲旅游文化发达,经济条件较好,交通和签证便利,已经进入长距离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另外,前往这四国的亚太地区的入境游客比重近年来有增加趋势,预计这一增长趋势在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助力下会持续下去,且增长幅度会更大。
表2 亚马孙平原所在四国入境游客构成
中国内地游客出境目的地从开始的以中国港澳台为主,逐渐发展到中国港澳台与东南亚并重,继而到欧美发达国家占得一席,可以预测在经济水平允许之后出境目的地将会延伸至拉美等自然景观壮观之地。目前中国内地赴港澳台和东南亚的旅游市场已趋于成熟,增长率保持在较低的稳定水平上,而赴欧美旅游的人次迅速增加。其中2011年,前往美洲、欧洲、大洋洲、非洲等中长线目的地的游客占据了内地出国游客总数的1/3,赴非洲的游客增长接近40%。2012年从巴西入境的游客均在1万人次以上,南美国家以及内地经澳门赴南美的客货量日益增长,在此趋势之下,澳门应为出境和接待拉美人数的增长做好准备,尤其是2016年巴西举办奥运会更是澳门开辟南美游的大好时机。
从入境情况来看,入境目的地缓慢向更远的地方转移。以澳门为例,来自最近的东亚的旅客占绝大部分,超过90%,但呈现下降的趋势;反之,稍远的东南亚、大洋洲旅客虽然比重小,但呈现上升趋势;更远的欧美和南非地区的旅客比重变化则并不明显(见表3)。
表3 澳门按原居地统计的入境旅客
从“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来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将更深更广,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商务和资金交流。《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指出,力争10年内使中国同拉共体成员国间双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投资存量达到至少2500亿美元,支持中国和拉共体成员国间的重点合作项目,包括加强交通运输、港口、公路、仓储设施、商贸物流、信息通信技术、宽带、广播电视、农业、能源、电力、住房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拉之间大量的大型合作项目已经展开,如尼加拉瓜大运河建设、巴西—秘鲁高铁建设、揭阳40万吨港口建设等。如此大规模的合作势必会带来大量的商务旅游需求,澳门作为中拉交流的重要门户,更需要积极承接这一趋势,把握发展航空中转港的大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