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晚年:从现在开始,为精彩活过100岁做准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寻找魔力数字

科学家如何研究涉及个人且似乎较主观的人格问题?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直到命运让我们相遇——算得上一种缘分吧——我遇到了一个潜心研究这一问题的人。

1980年,我想在俄勒冈州海岸短期租一间小屋。我在当地报纸上找到一则广告,然后用公用电话打电话给房东。当天晚些时候我们见面了。不承想房东原来是心理学教授刘易斯·戈德堡,他在人格衡量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彼时他正准备休假,希望把周末小住的房子租出去。尽管他最终没有租给我——他敲定了一个更年长的、财务状况更稳定的租户——但我们成了朋友。他向我介绍了他在俄勒冈州研究所的同事莎拉·汉普森。我能结识莎拉和刘易斯,说明他们乐于与他人交往,极具开放性,愿意结交新朋友,即便是像我这样彼时还年轻、无知的学生。

刘易斯通常不喜欢谈论自己。他性格外向、热情洋溢,但为人谦虚。我们认识一段时间之后,我问起他在人格衡量方面的工作。刘易斯首先问我:“会如何研究人格?”(在继续阅读前,你也可以停下来思考这个问题。)

我的思路如下:也许可以扫描某人的脑部,并向他展示无家可归之人索要钱财的照片。如果负责“为人慷慨”的大脑区域被激活,则可以推断出这个人是慷慨的;而如果该区域对此排斥,则可以推断出这个人为人吝啬。但我们如何得知哪一部分是大脑负责“为人慷慨”的区域?事实是我们并不清楚,而如果要追根溯源,就必须从慷慨的人着手,找到“慷慨”的大脑区域。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如何判断某人是否慷慨?

也许可以观察人们在特定场景下能否做出善良慷慨的举动。例如,在去办公室的路上,你发现有个人经过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身边,此时你暗中观察两人的情况。

但是,此处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人可能在很多情况下都为人慷慨,但恰好在你观察的时候没有体现出来。例如,一个热心慈善的人更愿意向具有一定规模的慈善机构捐款。这个人可能在昨天才向流浪者收容所捐赠了1000美元,给救济贫民的施食处1000美元,还将更多的钱捐给了红十字会、乐施会、仁人家园和联合之路等慈善机构。但是这个人可能无法通过你的考验——也许今天他只是被偷了钱包,没钱可给,虽然在其他任何一天他都会伸出援手。

第二个问题:如何区分由同一场景触发的不同人格特质?某人可能并不慷慨,但特定场景却触发了与之相似的感受:同情心——也许无家可归者令这个人想到了自己过世的亲爱的姐姐,于是他愿意伸出援手,投入几枚硬币;又或者,这个人的脑部可能受过伤,于是他无法控制冲动,完全无法拒绝任何形式的要求。我要再次强调,这个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慷慨之人,只是在你观察的特定情况下,他看起来慷慨。

第三个问题:一个人可能拥有数不清的人格特质,这意味着必须对成千上万的行为表现进行实验,如此一来研究将变得繁杂且不切实际。而世上必然存在一种更为简单的方法。

我本人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刘易斯交上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他先从一个假设开始,该假设最初在19世纪初由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推广。以下为刘易斯的思路:

假设日常来往中最重要的个体差异[15]最终会体现在不同的语言中,此为人格词汇学假说。某个体差异越重要,人们注意并谈论该差异的可能性便越大,最终人们会造词来形容他人个性,如名词(偏执狂、恶霸、蠢蛋、牢骚鬼、乡巴佬、懒汉、小气鬼、傻瓜)和形容词(坚定、勇敢、活力四射、诚实、聪明、有责任心、善于社交、老练)。

刘易斯的假设正确吗?也许不,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也许某些人格特质还未用语言表达出来,要么因为它们相对罕见(此时不必担心),要么因为它们代表着人们不愿意谈论的事物(此时需要开发不同的评估工具)。人格词汇学假说的意义不在于识别出所有人格特质,而在于了解真正重要的大多数特质。

如果你认为对人格的描述可能受文化因素影响(与发展心理学的三大因素之一相吻合),那么你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至少从此可看出,你很聪明且见多识广)。某些词汇的文化倾向可能很明显,例如“乡巴佬”。在一个鲜与外界接触的、偏僻封闭的社区中,很难想象有人会被称为“乡巴佬”或“偏执狂”。而在生活环境看似更为城市化的文化中,人们有机会将“城里人”与“乡巴佬”做对比,以及区分胸怀宽广的人和顽固不化的人。同样地,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社会可能并不需要“重婚”这个词,而一个强调人人共有财产的社会可能不需要“小偷”这个词。

人格特质可能受文化影响并不意味着衡量人格特质的不可操作性,这完全取决于使用信息的目的。若目的在于了解某个文化中人们的个性特质,或者个人整个人生阶段中人格特质可能会发生的变化,那么并无问题。而如果目的如同某些跨文化心理学家的一样,希望了解各文化间人格特质的差异,或文化间的人格特质是否存在共通性,则可以发挥才智,尽可能对各色人物进行各种各样的测试。正如刘易斯所说:

某项个体差异在人际交往中越重要[16],描述它的词汇便越多。

于是,那些大无畏的研究人员、人格领域的探索者,开始研究全球不同文化的语言。此处我想举一种体现个体差异的例子——精神疾病。在与人交往时,了解对方是否理智、理性且情绪稳定,或对方是否能听见“脑子里有人在说话”,这一点十分重要。以下三个差异巨大的民族[生活在阿拉斯加西北部的因纽特人、尼日利亚乡村的约鲁巴部落,以及澳大利亚中部的品突皮(Pintupi)原住民]在二三十年前的生活方式还像旧石器时代的狩猎者和采集者,而研究发现,他们的语言中早已包含对精神状态(人格特质)的描述。此外,上述三个民族对精神疾病的态度和行为几乎不存在文化上特别的差异[17]。而且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相关词汇描述更常见、更具体的精神疾病(例如焦虑和抑郁)。

在明白如何衡量并形容人格之后,另一个问题又浮出水面。描述人格特质的词汇成千上万——在英语中,《韦氏词典(未删节版)》(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中有4500个描述人格的词语[18],而目前常用的则超过450个。庞大的数字使得描述人格特质的科学变得繁杂——难以对其概括、讨论和预测。这是最早的“大数据”难题之一,而此后几十年才出现需要分析的海量Facebook数据和气候变化数据。

处理海量数据的常用科学手段是使用数学技术简化数据,将相似的条目合并到相同的类别或维度中。如此一来,我们得以便捷地讨论数据。由于保存了原始数据,我们可以随时返阅。

让我们从类比的角度出发,思考空间位置(人和物在地球上的方位)研究的便捷手段,三维坐标系(囊括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等需求指标)便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这个体系较为繁杂,提供的信息通常远超过需求。实际上,将世界按大洲、国家、城市、社区等指标划分通常便足以满足研究需求。

假设你要在总部位于休斯敦的组织中安排人员开会,而你还未联系到特里。此时布里安娜说:“哦,特里接下来几周会待在欧洲。”实际上只需要获悉这一信息便足矣——你不需要了解他是在葡萄牙还是在马其顿,抑或在里昂的嘉布遣大道上逗留。但是如果你想用联邦快递给他寄送会议记录,想必你也可以精准定位他的具体所在——也许只需要他的电子邮箱即可。而且,虽然特里的地理位置被简单地描述为“欧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将特里的方位与其他在欧洲的人或事物混淆。例如,道格说:“哦,我堂兄的行李箱被误寄到欧洲了,也许特里能碰上呢。”这句话的逻辑谬误显而易见:毕竟欧洲很大。对人格的描述也是如此。

即便能找到概括人格特质的方法,即便这能将对人格的探讨便捷化,也不代表属于同一人格特质类别的所有人都相似。但是仍有可能存在具有研究意义且普遍适用的大趋势,它能帮助我们在不忽略个人差异和多变性的前提下,区分北美人与亚洲人或非洲人的气质和人生观。人格特质是连续体,人们使用修饰语来描述他人:这个人还算有魅力;他脾气有点大;他算个典型的欧洲人。

多个国家的数十名研究人员曾着手寻找组织人格特质词汇的最佳方法,以创建有效的分类法。在理想情况下,构想的体系应适用于各种语言和文化,这将极大促进跨文化、跨语言对比。科学家用了50多年的时间才对此达成共识。

在上述研究中,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认为人格特质有20个[19]至30个维度;而有些认为有2个[20];还有些科学家则主张有5个或13个。我的朋友刘易斯则更看好心理学家迪恩·皮博迪(Dean Peabody)提出的三因素(三维)模型,否定五因素模型(现在称为“大五人格模型”)。刘易斯表示:“以我的科学审美看来,皮博迪的三因素模型优雅且精致,而五因素模型则是一场噩梦:除了第一个因素外倾性,其他四大因素都与评价(好坏的评价)紧密相关,这意味着这四大因素并非真正独立的人格维度。”大约在1975年至1985年,为验证三因素模型,刘易斯致力于收集并分析各数据源,但是无论他如何分析,最终结果都指向五因素模型。于是刘易斯恳请与皮博迪一同设计并开展实验,在三因素和五因素模型中进行定夺。得出数据分析结果后,两人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表示五因素模型更为有效(而且该模型纳入了皮博迪三因素模型的所有因素)。自此,刘易斯和皮博迪都不得不成为五因素模型的信徒。

如果刘易斯和皮博迪二人缺乏合作意识,抗拒新体验,意见无法达成一致,抑或毫不外向,那么两人便永远无法得出上述结论。

与观点不一的人合作呈现了一种理想的科学状态。持不同理论且彼此观点冲突的学者决定共同研究某一问题时,得出的结果也许能变革一个研究领域。如今,刘易斯被许多人视为“大五人格模型”之父。数十种语言(如中文、德文、希伯来文、日文、韩文、葡萄牙文和土耳其文)和文化都借鉴了大五人格模型。可想而知,不同的文化对大五人格模型的描述会呈现出细微的差别,但是这个模型依旧是最佳的人格描述模型。

大五人格模型的五大特质类别包括:

特质一:外倾性(Extraversion)

特质二:宜人性(Agreeableness)

特质三: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

特质四: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和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

特质五: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与智力[21]或想象力(Intellect or Imagination)

上述每一类别下都包含许多特质。很明显,最后一类人格特质的命名仍存在争议,但无伤大雅——这一类别有明确的定义,凝聚了许多在现实生活中找得到的特质。

外倾性包括[22]健谈、大胆、精力充沛等特质,以及相反的特质,如安静、怯懦、无精打采等。在此项得分高的人[23]能与他人相处融洽,常常是对话的开启者,并且不介意成为人群的焦点。

宜人性包括热情、合作意识强、慷慨大方等特质,以及相反的特质,如冷漠、习惯对抗和吝啬等。在此项得分高的人乐于关注他人,与他人共情,并且能让周遭的人感到轻松自在。

责任心包括井井有条、负责、谨慎和务实等特质,以及相反的特质,如杂乱无章、不负责任、草率和不切实际等。在此项得分高的人是有备而来的人,他们勤奋,注重细节,并且言出必行。

情绪稳定性包括性格稳定、知足常乐和自在放松等特质,以及相反的特质,如情绪波动大、常常感到不满和易紧张等。情绪稳定的人不易被外界打扰,常常轻松自在,情绪没有大幅度波动。

经验开放性(智力或想象力)包括好奇、聪明和具有创造力等特质,以及相反的特质,如缺乏好奇心、愚蠢和缺乏创造力等。经验开放性囊括了认知和行为的灵活性。对各类体验持开放态度的人能迅速理解事物[24],具有生动的想象力,并且乐于尝试新鲜事物,如去新的餐厅,去新的地方。经验开放性与智力是相互独立的概念,但其代表人们拥有智力、文化、审美和艺术体验的倾向。

如果想以人格研究员的口吻描述人格[25],那么你可以直接使用各人格特质的因素序号,例如:“哦,南希这人的第二因素很不明显”或“我觉得你应该给会计部的斯坦升职——他的第二和第三因素很明显”。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尝试对人格特质进行归类。占星术便是其中之一,它根据出生时间,系统地对人格分类。虽然与占星术相关的星座之说在世界范围内仍然风靡,但它并没有科学依据。你认识的摩羯座可能性格顽固,但站在统计学的角度,你也很可能会发现性格同样倔强的狮子座、天秤座和射手座。

经常令人感到困惑的一点是,大五人格模型通常被视为类型学(外倾性类、情绪不稳定性类等)。但事实并非如此——人格由五大特质类别组合而成。正如从物理学角度,我们可以描述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大五人格模型帮助我们通过五类特质描述人格。大五人格模型的拥护者们的本意从来不是将丰富的人格特质缩减为仅仅五类,而是尝试提供一个框架,将众多表示人类特质的个体差异组织起来。大五人格模型的组织框架对人们增进彼此的了解而言至关重要。

因素一:杰森是积极主动且支配欲强的人,还是被动顺从的人?(潜台词:杰森好欺负吗,还是他会试图欺负我?)

因素二:马里好相处吗?(我和他相处时氛围是温暖而愉快的,还是冷漠而疏远的?)

因素三:莱蒂蒂亚是个尽心尽责的人,还是疏忽大意,偶尔掉链子的人?(她靠谱吗?)

因素四:汉娜是个理智的人吗?(我能预测汉娜的行为吗?我能理解她的行为吗?)

因素五:费利克斯是个聪明人吗?(教会他东西容易吗?我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