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安全与经济补给的两难抉择
对于一个王朝而言,选择定都何处,军事安全与经济补给是需要着重考虑的两个核心因素。
从唐代开始,长安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在经济补给上日益艰难,因此最终被放弃,进而逐渐陨落;而得益于大运河和黄河的运输便利,洛阳在当时仍保有建都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很快随着另一座城市——开封的崛起而转变。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迁,转向长江、淮河一带。当时,来自江淮地区的财赋,普遍需要依赖从隋朝开始凿通的大运河进行运输,因此,位处大运河与黄河交接处,连接江淮要地的汴州(今开封)开始迅猛发展。
到了晚唐时期,开封已经成为“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的中心城市。
为了获取经济补给,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后周都先后以开封为国都,促使开封更加飞速地发展。
但是,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难以彼此重叠,在拥有经济补给便利的同时,开封却有着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明显缺乏军事屏障,无法满足作为政治中心所应有的军事安全因素。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北宋,作为军将出身的他,一直对开封的军事地理缺陷忧心忡忡。
开封尽管拥有经济和交通便利,但除了北临黄河外,其他三面地处平原,根本无险可守,这导致北宋需要长期在开封周边布置数十万兵力,严重消耗了国力。
由于开封地理缺陷明显,公元947年,契丹军队甚至曾经攻破开封,灭了后晋。有鉴于此,赵匡胤从建立北宋伊始就希望能迁都洛阳,利用洛阳周边有山河环绕的地理优势,来减轻军事隐患。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再次巡幸洛阳,并提出计划将国都从开封迁到洛阳,但群臣已经在开封经营多年,考虑到各自的利益盘算,以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为首的文武百官普遍反对迁都,这使得赵匡胤不由得仰天长叹:“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发出这一感慨的当年,公元976年,他就在斧声烛影之中离奇暴毙,赵光义登基为帝。此后,北宋的迁都计划彻底搁浅,一直到151年后(1127年),女真人南下轻松攻破开封,灭了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