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十大古都变迁的奥秘与中国历史
在平定殷商遗民叛乱后,公元前1000年前后,掌握西周朝政大权的周公旦,决定在东方营建洛邑,以加强对殷商故地的控制。
进行占卜后,周公旦命人将传国重宝九鼎迁到洛邑。对于为何选址洛邑,周公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意思是说,位处今天洛阳境内的洛邑,处于迅速扩张的周国的中央,便于四方来朝。
当时,西周在今天的西安一带营建了国都镐京,称为宗周;而东方的洛邑则称为成周,成周在当时有点类似于陪都。
公元前770年,来自西方的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随后继位的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侵扰,决定将国都东迁到洛邑。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两座都城之一,位处今天西安地区的镐京和位处今天洛阳地区的洛邑,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王权选择国都的重要理念,即寻求在国家范围内的地理中心建立国都,以制衡四方。对此,《吕氏春秋》有言:“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
尽管周朝迁都洛邑有出于防范侵扰、避免战争的考量,但考诸中国历史上的国都建设,应该说,选择地理中心立都,是中国先秦时期建都的重要考量因素。
中国历史上,西安和洛阳是最为闻名的古都,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等城市也曾经做过中央王朝或地方政权的都城(1)。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由统一王朝和地方政权兴建的都城先后有200多个。其中,有的昙花一现,有的先繁盛然后陨落,有的则兴盛千年。古代王朝选择建都于这些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些都城的魅力又在哪里?
我们试着选择西安、洛阳、南京、北京、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大同、成都等十座古都,来阐释此中的奥妙。
洛邑作为天下之中,既相对远离西方的部落族群,又便于周朝控制东方,这种“择天下之中而立国”的衡量,实际上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尽管今人对于郑州是否称得上“中国十大古都之一”仍有争议,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表明,位处今天郑州登封境内的王城岗古城,正是传说中的夏朝早期国都“禹都阳城”。传说大禹之后,夏朝的国都曾多次迁移,例如今天的洛阳偃师二里头,也曾经作为夏朝中晚期的国都。
大概公元前16世纪,商人攻灭夏朝,此后商朝国都也和夏朝一样,曾经多次迁移,一直到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主持迁都到殷,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后,商朝国都才算稳定下来。
从夏朝国都“禹都阳城”(今郑州),到商朝国都殷(今安阳),再到东周国都洛邑(今洛阳),其共同点是:夏商周时期的国都变迁,核心始终是在这三个王朝的中央地带——黄河中游。
对处于不断拓展中的华夏先民来说,“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是王朝开拓者均衡四方、开疆拓土的早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