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93章 随笔:<抓娃娃>:在喜剧背后探寻亲子教育的真谛
电影《抓娃娃》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主题探讨,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观影体验。这部影片巧妙地借用了《楚门的世界》的叙述架构,却在其中融入了新鲜且发人深省的内容,于喜剧的氛围之中,深入思考了一个极为严肃的问题:如何才能培养好自家的孩子。
影片中,马成钢(沈腾饰)和春兰(马丽饰)这对夫妻为了儿子马继业能够考上清华北大,可谓是用尽了一切办法。他们“鸡娃”的程度令人咋舌,一路扮穷,牺牲了自己原本舒适富裕的生活。妈妈春兰忍痛舍弃刚做完的美甲,与美丽的衣物、饰品和高档手机绝缘;爸爸马成钢则天天穿着一双破鞋,形象狼狈。为了孩子的未来,他们不仅请了教育专家团队全方位嵌入孩子的生活,还雇了众多员工暗中保护孩子,甚至要求亲戚一同配合隐瞒家底殷实的实情。当儿子对跑步表现出兴趣时,马成钢更是想尽办法加以阻拦。
然而,尽管他们付出了如此之多,儿子马继业在高考中取得了七百多分的优异成绩,却依然选择了遵循内心的意愿,报考体育大学。这一选择无疑让马成钢和春兰难以接受,毕竟他们为孩子能上清北付出了太多。
影片通过多个细节展现了马继业对跑步的热爱。他每天跑着去上课,一家三口在体育馆捡饮料瓶时他不自觉地跑起来,还有他对跑道上自由奔跑者的羡慕张望,这些都生动地表现出他内心深处对跑步的渴望是真实而强烈的。
这部电影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世间的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愿意竭尽全力给予孩子一切。但有时,这种过度的付出和控制反而成为了孩子和父母自身的束缚。就像马成钢夫妇,尽管拥有雄厚的财力和满满的心血,却无法决定儿子马继业的人生选择。马继业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观察事物和做事的思路,甚至策划了高考第一天的“绑架”自己,以揭开背后的真相。最终,他成功摆脱了父母为他营造的虚幻世界,选择了体育大学,去追求真实的自我。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马继业的选择或许令人惋惜,毕竟他有着上清北的分数。但从他个人的角度而言,这无疑是一场胜利。他终于能够生活在真实之中,遵循内心的想法,不再受到无形的限制、道德的绑架和善意的欺骗。
而对于马成钢和春兰夫妇,以及那些配合表演的教育专家、雇员和亲戚们来说,放手也意味着解脱。他们不再需要活在虚假的设定中,不必为了塑造一个特定的成长环境而疲惫不堪。
《抓娃娃》这部电影让我们深刻反思亲子教育的本质。真正的爱不是过度的控制和规划,而是尊重孩子的真实想法和选择,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中自由成长。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当是在真实的交流中相互影响,而非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制塑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也能从马成钢夫妇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焦虑和期待,从而过度干预他们的人生。但这部电影提醒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犯错、去发现真实的自我。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地成长为独立、自信、有担当的个体,而父母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最佳方式,实现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