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英译的社会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前言

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蜚声文坛,著作等身。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充满传奇色彩,前半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论等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作品,后半生倾其心血致力于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成为中国古代服饰、丝绸、漆器、铜镜、玉石工艺等物质文化史研究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学者。2002年,由沈从文的夫人张兆和主编、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沈从文全集》共32卷(外加一册副卷),其中前27卷包括他创作的小说、散文、传记、诗歌、文论、书信等作品,28—32卷为物质文化史研究,包括成为国礼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为沈从文赢得盛名的首先是他创作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他那些以抒情的叙事手法描写湘西普通乡下人的小说和散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最早、最多被译介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荷兰语、挪威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十多种语言。其中,他的四十多篇/部小说被译成英语,英译小说文本多达七十多个。与此相对照,学界对沈从文作品英译的研究相对不足,表现在至少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沈从文小说的七十多个英译文本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的成果非常稀少,二是深入文本、条分缕析的有深度的个案研究还不多见,三是对相关三十多位英译者的研究十分欠缺,四是对英译文本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的研究刚刚起步。这些事实说明,对沈从文作品英译文本的研究还有广阔的有待开垦的疆域。

在翻译研究领域,对翻译问题的认知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翻译和翻译研究中的语言文字层面的转换的认识已是不争的共识。翻译研究学科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不仅从跨语言、跨文化、更从跨学科的实质出发,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对翻译进行研究,深入探索翻译作品从生产到接受的整个社会过程。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属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在这个前提下,翻译学界应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对翻译进行阐释促使翻译社会学应运而生。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考察翻译现象、翻译活动及其参与者,对翻译作品在目标语系统中的地位、影响、功能等与传播、流通、接受相关的问题进行全新的阐释,是翻译社会学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成为翻译研究领域不断增长的新趋势。

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翻译社会学视角对沈从文小说的英译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宏大的时代背景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充分理据。在探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语境下,(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情况,探究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在目标语系统的接受现状,成为学界必然的关注点。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从“长期以来遭到我们的忽视甚至无视”(谢天振,2014:5)到成为今天的热点话题,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本研究以沈从文小说的英译文本为个案和出发点,探究英语世界的沈从文如何被译介、被欣赏、被接受,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文化交流史观和跨学科视野,深度考察分析沈从文小说在英语世界被译介的整体状况。通过深入、细致的文本对比分析展开言之有据的翻译评述。通过挖掘一手资料考察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揭示翻译场域、译者惯习与场域资本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考察翻译作品从选材到翻译过程到翻译作品产出再到流通接受的整个社会形成过程,分析沈从文小说英译文本的接受现状及其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的启示。此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对比认识沈从文的新视野、新维度,更可以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在全球化视野下的译介和接受提供有意义的实证支持。本研究的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开辟了沈从文小说英译文本研究的新路径,从社会学视角对英译的沈从文作品乃至所有翻译的中国文学作品的整个社会形成过程进行全面考察,可以让我们以更理性、更客观的态度评判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状况,看清问题的本质所在;同时,基于中国文学译介的独特性视角的研究亦可补充、丰富、完善翻译社会学的理论构架。

本书共分七章,各个章节分别聚焦不同的面向,可以独立成文,但所论述的所有问题都紧紧围绕同一个主题,即从社会学视角审视沈从文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接受。从译本研究和译者研究两大板块出发,全面探究翻译场域的动态运作,揭示参与到翻译场域内的各个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译本产出及其接受过程的社会场域条件、译者选择的社会学解读、译者惯习与场域资本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丰富和发展翻译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是前言部分,简要介绍本研究选题的缘起、思路方法、创新点及重要意义。

第二章是对沈从文小说的英译文本的全貌做一简要概述,简介沈从文其人其作,重点介绍现存的有三个以上完整的、正式出版的英译文本的作品,考察英译文本主要的发表渠道,包括沈从文作品英译专集、刊发沈从文小说英译本的期刊杂志、以及收录有沈从文作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选集,等等;同时概述这些译本所涉及的三十多位英译者,以及学术界现有的对沈从文作品英译文本的研究的述评。

第三章解读翻译社会学理论视域及其主要理据,探讨文化生产场域与文学译介模式之间的关联,以及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的相互作用,重点论述文学场域的构成特征及其对文学作品译介模式的启示,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的相互作用及译者惯习对翻译规范概念的修正和发展,翻译场域的动态运作机制等方面,在厘清翻译社会学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翻译社会学的理论构架。布尔迪厄的文化生产场域理论,尤其是关于有限生产场域及大规模生产场域的特性及其运作模式的阐释,对文学翻译具有重要的、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意义。翻译规范与译者惯习两个重要概念对翻译活动中社会结构与个体参与者之间的多层关系的解释力有助于准确理解翻译活动的根本属性,并厘清惯习的运作机制及其与场域、资本、规范之间的动态关联,理解译者通过积累各类不同资本获取不同的译者筹码,或维护或改变其在翻译场域的位置,资本的竞争是推动翻译场域不断发展的动力。

第四章是从翻译社会学视角对不同译本进行的个案研究,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译本:一是标志着沈从文的创作从试笔走向成熟的短篇小说《柏子》的英译文本;二是沈从文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边城》。选取分析的两个文本的英译文本体现出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通过对原作和英译文本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斯诺(Edgar Snow)翻译的《柏子》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大幅度的改写,体现了当时场域下的翻译项目、翻译评价、译者惯习、源语/目标语地位等场域内多方力量的抗衡。而金介甫(Jeffrey Kinkley)翻译的《边城》则体现了他作为学术型译者厚译文本的典型特征,也表明译者地位及译者惯习对翻译的最终呈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两个不同的译本从不同侧面揭示沈从文的小说在译介过程中由于历史语境、源语地位、译者惯习、翻译场域等种种差异而导致的不同的英译文本所再现的原文样貌及其在目标语系统中的呈现情况。

第五章聚焦译者研究,选取两种典型的译者进行个案研究,解释不同翻译选择的社会学理据,重点讨论学术型译者金介甫和非学术型译者埃德加·斯诺的译者惯习及其影响下的翻译理念、翻译策略的本质上的不同,所产出的译本的迥异风格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的文学效果、文学幻象。斯诺作为译者的职业惯习明显受到他作为职业记者的职业惯习的影响,翻译文本具有明显的新闻记者书写特征,说明译者职业惯习凸显了跨学科的影响,是翻译职业和相邻学科职业的性情相结合的产物。同理,金介甫作为汉学家、史学家的研究视野和治学方法对其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亦是显而易见,从译本选材到具体的翻译方法都体现了他学者的惯习特征,他的“厚译”策略有助于目标语读者在真正了解作品的基础上理解并欣赏进而尊敬“他者”的语言文化。同时,金介甫在沈从文译介领域的贡献可以为研究汉学家在中国文学文化译介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提供很好的借鉴和支持。

第六章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英译文本在目标语系统中的接受情况,既关注文本也关注文本外诸要素,全方位地进行考察,以《静》和《边城》的接受为例,分别探讨沈从文的文学价值的再现及译本形成的整个社会过程对译本接受的影响。短篇小说《静》是沈从文的诗化小说传统的典型代表,由叶维廉与夏志清(Wai-lim Yip and Chih-Tsing Hsia)合译的《静》(Quiet)在文学幻象的重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译者惯习与原作者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契合,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能够有效地完成文学幻象的识别,继而在译文中对文学幻象进行再现与重构,使译本最终呈现出与原作同源的文学幻象,体现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即在文本层面译本的接受。在文本层面之外,2009年出版的《边城》的最新译本处在全新的文学生产场域,本研究通过考察其翻译文本形成的全过程,包括选择、产出、流通、接受等各个过程阶段的所有环节,力图在翻译社会学框架下解读英译文本在英语世界是否被接受、如何被接受,并依据各个阶段的细节分析指出英译文本接受过程中问题的根本所在及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七章是结语,但并非是对前文的简单总结,而是从翻译社会学视角再出发,从文本、副文本、以及文本外三个层面,全方位地阐述翻译文本在其形成过程中所积累的文学语言资本、经济资本、社会文化资本,以及由此转换而成的象征资本,文本形成的整个过程既积聚不同权重的资本,同时又增加资本总量。所有层面积聚的资本共同作用、共同构建了翻译文学走向神圣化、经典化的历史进程。

附录包括三部分,所收录的两个访谈,也是与主题密切相关,都是对沈从文的主要译者、也是英语世界沈从文研究第一人的美国史学家、汉学家金介甫教授的访谈。两个访谈针对不同问题,讨论不同的翻译研究领域,一是让读者有机会了解作为一个学术型译者,其所思所为体现了学者独特的学术视野以及学术训练的研究方法对其翻译选择的影响。二是呈现美国的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场域的现状,作为置身其中的译者、学者,金介甫教授的感受和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判视角和解读方法。另外,第三部分收录了我们整理的现有的沈从文小说的英译版本,希望为学界后续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背景资料,节省时间。

本研究具体的条分缕析仅仅选取了具有典型特征的几个译本和译者,而无法将所有译本和译者事无巨细地一一呈现,因此有其局限性,希望后续研究能够进一步地完善补充。沈从文作品的众多英译文本还有很多方面值得研究,有些英译文本甚至还处于研究的空白状态,是等待开垦的处女地。有学者指出,“翻译后的沈从文和沈从文在域外的阐释批评应该被看作沈从文在世界文学场中的再生,而这种种再生应该被赋予本体意义,作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周刚,2017:4),因此,对沈从文作品英译文本的继续研究依然大有可为,而翻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其他路径所不曾涉猎的新维度和新视角。我们期待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成果面世。


谨以此书向沈从文先生致敬,向沈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