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序 诗国同游
清人廖燕尝云:“山南之南,山北之北,有诗国焉。自周初受封,遂成巨族。孔子尝称之,教门弟子习其语言,谓可以兴观群怨。后亦稍稍衰。至唐复中兴,自庶人以至天子,莫不宾礼之。闻其风俗尚古。逮唐以来,始有趋时者,然人多风雅,出口皆叶律吕,或借鸟兽草木,以发其草野悲歌之情。若其大者,则虽奏之清庙明堂不让也。世之高人韵士,闻其风尝往游焉,至有乐而忘返者,予将执此而问之。”文中立一诗国,可谓奇情幻想,别具洞天。于是乎,全世界都知道我们华夏民族是泱泱诗词大国,华夏子孙则是这一诗词大国中的受惠者,又怎能不互相切磋砥砺,吟诗作对,附庸风雅,并引以为荣呢?
是的,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我们真的要感恩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感恩远古的先民,感恩先圣先贤。是他们,让我们这个国度,自始至终充满着鸿蒙的诗意。
不要说李白杜甫,比李白杜甫更早的年代,比如说,在诸子百家正在黄河流域奔忙的时候,无论他们是坐在马车上、牛车上乃至是步行,那时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都是《诗三百》里边的句子。不是说他们对诗歌有怎样的特殊爱好,而是当时整个社会都流行着这种风尚,而且这种风尚延续了很久很久。由此可见,我们远祖的精神起点是很高的,他们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生存环境里,就已经沐浴在一种鸿蒙的诗意之中。一个人自幼及长,一接触就是这么高级的诗情画意,“以诗为经”,耳濡目染,浸润其间,人们很难不变得纯粹、优雅,自信、坚毅。
荀子在《劝学篇》里有一句话,非常有意思,他说: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这是说,别小看射干草,虽然它的茎只有四寸那么高,却能够俯瞰万里之遥,不是因为它长得有多高,而是因为它生长在高山之巅。
——其实,荀子是在揭示个人成长、成材与教育氛围之间的关系。我每常想,我们不就是那株生长在高山之巅上的射干草吗?能够生活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优秀文化、富于文化浓度和文化高度的诗词国度,我们何其荣幸!
——如果我们每个从事文化、从事艺术的人,都能以《诗经》等历朝历代的优秀诗文、圣贤经典为底,为文为艺、做人做事就可获得最深厚又最朴素的定力,我们的审美就会变得更加纯正、目光就会变得更加锐利、心智就会变得更加灵敏、理想就会变得更加崇高。
《千字文》开篇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是何等的大美、何等的大智、何等的崇高!我们每一位读书人的最高理想、终极修身之道,不就是以圣人为圭臬,把自己修炼成大人君子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从事古典诗文的写作也好,学习传统文化也好,都应该是带着“向传统回归和向圣贤致敬之心”——这样,我们就能像生长在高山之巅的射干草一样,其势自高,目光自远,气量自大。
——以诗为基,既是我们的起点,又是我们的终点。在诗的国度里,我们每一位读书人都要用诗词来对自身进行一场终生的修炼。但在传统离我们渐行渐远、兴灭续绝之际,谁来引领我们走进幽深又峥嵘的诗词国度呢?其实,自20世纪以来,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特别是进入21世纪,国家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号召,更加鼓舞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深入学习、挖掘、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并在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饶宗颐先生更在生前乐观地预言道:“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世纪。”
大老振,不期然也汇入这支振兴传统文化洪流中。她一直从事语文教育,对中国传统古诗词抱有深深的敬意和热爱,她乐意从自身的阅读体验和审美体验出发,不吝向我们分享她的学习心得。她富于激情,敏感又多情,她的文字透着灵性,有着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她的语言生动活泼,幽默谐趣,甚至有点“扮鬼扮马”,让人忍俊不禁;而一些篇章的说理,则又条理清晰,文采摇曳,对之如“绮霞满天”,令人赏心悦目。她俨然一位优秀的导游,引领着大家一起穿越时空,她把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刘禹锡、李商隐、李煜、柳永、晏殊、范仲淹、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文天祥……一个个隆而重之地请出来,并一一解说。她如数家珍,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她为他们的高尚灵魂而歌,为他们的生平遭遇而哭。她甚至和他们一起把臂同游,将他们视为父亲、兄长、姐妹、夫君、知己,她毫无保留地将生命托付给他们,为的是求得心灵上的共振、精神上的相通……
感谢大老振,透过她生动而富于时代气息的文字,我们从中领略到传统古诗词的独特魅力,获得别样的审美体验——轻松、自然、逍遥、谐趣,并由此而不知不觉汲取传统古诗词的力量,获得深厚而朴素的人生定力,增强文化自信——这,正是大老振此书的意义所在罢。
权作序。
刘释之
2023年3月8日于羊城闻蛙草堂
刘释之,翁源人,诗书画家,艺术评论家,国子监官韵吟诵传承人。多年来从事诗文书画、古诗文吟诵的研究和创作。师从刘国玉、卢延光、周国城等。现系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会员,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翁山诗书画院副院长,广东岭南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特聘书法导师,《新快报·收藏周刊》专栏作者等。主张“诗贵孤,画贵静,人贵在做事”。出版有《砚田蛙唱——岭南书画名家品鉴录》《邵谒诗注译赏析》等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