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意外来客
北征一事,其实早就是板上钉钉了,对于朱棣来说,区别无非是在群臣的反对中进行北征,还是在群臣的支持中进行北征。
经过朱瞻坺这么一闹,那些反对北征的人既清楚了朱棣想要北征的决心,也被朱瞻坺给怼得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因此,北征一事,很快就被落实到了各个部门。
只不过,对于朱瞻坺来说,现在已经是收获的时候了。
“你这么一闹,我们是住不了宗人府了。”
在应天府的赵王府书房中,朱高燧将一封条陈递到了朱瞻坺的面前,脸上带着几分感慨。
“不过,光凭着这个,你明年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了。”
“钱这东西,没什么太大的用。”朱瞻坺看了看朝廷发下来的那封关于粮草辎重运输的折子,多少带着点儿不屑地将其放到一旁。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钱是花不完的,所以这钱,赚与不赚其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这倒是。”朱瞻坺的话很是自傲,但朱高燧却颇为认同。
他是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在商业上的成就的,更知道北方商业如今是个什么样子。
就算他不清楚,通过此前晋商联合草原势力想要伏击朱瞻坺这件事,朱高燧也能看得出来。
“那你以后打算怎么办?”看着朱瞻坺,朱高燧一时之间竟猜不到自己这个儿子想要做什么。
“钱你已经赚够了,不说三代无虞,最起码未来你和你儿子是够花的了,而且你也说了现在钱对于你来说不过是个数字。”
“所以,你接下来想做什么?”
“接下来?”朱瞻坺闻言挑了挑眉。
“当然是见招拆招咯。”
“见招拆招?拆什么……”朱高燧很是不解,然而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人给打断。
“启禀殿下,户部尚书夏原吉来访。”
朱承的声音自门口响起,打断了父子二人的交谈。
“夏原吉?他来做什么?”朱高燧很是不解,因为这可是反对北征的人,按理来说是不可能和朱瞻坺沾上关系的。
“知道了,先带他去客厅。”
“是。”
朱承躬身离开,而朱瞻坺也站起了身,笑着对自己的父亲说道。
“看吧,招来了。”
“嗯?”朱高燧眉头紧皱。
……
赵王府客厅。
“夏原吉见过赵王殿下,见过赵王世子殿下。”
看到朱高燧父子俩出来的夏原吉第一时间就站了起来,躬身行礼。
“见过夏尚书。”朱高燧是宗室,面对夏原吉的行礼虽然需要还礼,但不需要躬身,拱手还礼就可以了。
“不知道夏尚书今日光临寒舍所为何事?”朱高燧难掩心中疑惑,省略了寒暄的部分,直接开门见山。
“回赵王殿下,下官是来报喜的。”夏原吉微微一笑,从袖兜中掏出了两卷黄绸。
圣旨?
朱高燧眉头一皱,刚想跪地迎旨,但却被夏原吉给拉住了。
“赵王殿下,无需如此。”夏原吉伸手虚扶,让朱高燧起身。
“实不相瞒,这两份圣旨其实是给世子殿下的,陛下也特意吩咐了,将圣旨交到世子殿下手中就好,无需迎旨。”
夏原吉一边说着,一边双手托起那两卷圣旨,将其递到了朱高燧的面前。
看了看面前的夏原吉,朱高燧皱了皱眉头,又看了看身后的儿子,最终还是选择让开了半个身位。
相比于自己父亲的惊讶,朱瞻坺倒是古井无波地接过了夏原吉手中的两道圣旨。
只不过……
“这……”打开第一卷圣旨,朱瞻坺双眼瞪大,一副不敢相信的样子。
“市舶司?”
“是的。”夏原吉点了点头。
“不过并非是世子殿下您所想的那样,实际上所有的事情陛下还是要过目的。”
夏原吉看似是把什么都说明白了,但实际上也是在很隐晦地传达着朱棣的意思。
“相比之下,下官觉得世子殿下还是要看一看第二道圣旨。”没等朱瞻坺再次开口发问,夏原吉便笑着抬手示意。
将已经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朱瞻坺带着几分疑惑打开了第二卷圣旨。
只不过,相比于第一道,这次朱瞻坺反倒是并不惊讶。
“没问题,我知道了。”朱瞻坺点了点头,抬头看向夏原吉。
“夏尚书,还有别的事情吗?”
这句话,乍一听是在询问,但实际上是询问兼送客。
意思就是,如果还有事儿,那你就说事儿,如果没事儿,那你就可以走了,这两道圣旨里的内容有些大了,让我们父子俩先消化消化。
“下官今日前来只为传旨,但也顺便有些私事。”夏原吉躬身拱手。
“不过,今日下官还是不多叨扰了,明日午时,下官在品味斋恭迎世子殿下。”
“哦?”朱瞻坺饶有兴致地挑了挑眉头,心中有些话,但却并没有说出来。
“那就明日见。”
“明日见。”夏原吉笑着拱手,然后转身对着朱高燧躬身一礼,这才缓缓地退了出去。
……
“什么市舶司?第二道圣旨上又说了什么?”待夏原吉离开,朱高燧便迫不及待地看向了自己的儿子。
不过,朱瞻坺却并没有开口解释,反倒是朝着后院努了努嘴。
再次回到书房,朱高燧吩咐朱承守好门别让人打扰,然后才仔细地关上了门,看向了自己的儿子。
“一是皇爷爷让我去管理市舶司,二是皇爷爷点名让我明年随他北征鞑靼。”
到了确定不会隔墙有耳的地方,朱瞻坺便用最简练的话将两道圣旨上的内容说了出来。
“这……”和朱瞻坺当时一样,朱高燧一时之间也说不出话来,而是满心的疑问。
市舶司,是大明比较特殊的一个部门,和锦衣卫一样直隶皇帝,而此前市舶司的指挥使有一个响彻历史的名字。
郑和。
没错,就是负责下西洋的机构。
“看来,这是你爷爷额外给你的补偿了,补偿你为了让你爷爷顺利北征而被千夫所指。”
思虑良久,朱高燧终于是得到了答案。
“差不多吧。”朱瞻坺点了点头,在这一点上他和自己的父亲看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