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文琴紫砂壶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现代紫砂壶新样创新中的性情把握

文/鲁文琴

紫砂壶艺的形成,是历代陶工和民间艺人世代相承的结果,是人们利用紫砂泥特有的性能,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探索壶艺的创新,既要有取舍地继承传统的优良特色,又要能吸收新的东西。要有新的突破,要能够发现外形下透露的内在真谛,而这个真谛就是美本身。一件较为完美的作品,必须能够抒发艺术语言,使人看了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

壶艺创新不能绕开传统,需要理解紫砂壶艺传统的含义。传统的壶艺归纳起来,除了装饰外,无外乎体现在“型”的内涵和历史文化的意义上。因此,壶艺创新就要突破传统的形式和一些过时的文化内容与符号,不能局限在名家名器上“修剪”“嫁接”,如果热衷于此,必然创作不出有生命力的新品。理解传统的真谛就是,深谙壶器是怎么将一个时期的文化符号和社会生活的观念,以壶艺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一切艺术创作都必须贴近生活、剪辑生活、提炼生活,壶艺创作当然也是如此。紫砂工艺虽然是民族性的,但没新创意就会缺乏活力。

就拿我的《清风壶》来说,它是以竹为基调,壶身为粗形竹节形状,但避免了传统竹节壶造型过分写实的常规。壶身上部进行艺术变形,在形似中求神韵,题材源于生活,经过提炼又高于生活。清风壶造型自然大方,布局一体,触觉舒适,把玩实用,形成了竹型茗壶形制款式的独特体系和风格。从竹节变形而来的壶身更突出了竹节的中空感,彰显“竹”虚怀若谷的特质。竹型与壶型相互融合,立体感极强,构想巧妙,曲中求直,其壶钮呈圆形,突出了竹的韧性。盖部与壶身有“光货”饱满的优点,竹节造型又突出了流畅自然的线条,二者相得益彰。壶体线面简洁明朗如行云流水,圆润如一洗晴空,穹隆尽虚。所饰竹雕精纯爽利,干、枝、叶、节既有龙筋虎骨之刚健,又有吟霜傲雪之魂魄,还兼有春花带露之娇妍。此壶取材自然,色润可亲。竹节挺秀刚劲,顺畅自然;竹枝竹叶点饰得当,布局合理,恰到好处。壶体以夸张手法提炼竹之生态形象,简练大方,绝不烦琐;竹叶清薄,光润而有玉气,便于手掌摩挲;塑形曲折有致,劲道十足,置变异扭曲于自然之间。整件作品布局适匀,爽朗而清丽,简洁而明快。以竹造型,虽角度各异,却风格统一,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此壶经过悉心钻研,巧妙构思,用竹来寄寓高尚的情操,用竹来表达坚贞的气节,将竹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化身,亦用竹来修身养性,寄情于茗壶之中。紫砂壶从明代正德年间开始发展至今,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自有壶史以来,紫砂壶的式样可谓林林总总,洋洋大观,真正有名称的不下一千多种款式。而现在仍以几何级增长不断推陈出新,笼统地以古人的“方非一式,圆不一相”来概括,已远不能真实而全面地表述其百态千姿、形制万象了。从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来看,该行业的同人都在思考、研究壶艺创新的问题,力图创造出新品应市,以适应藏家的需求。

总的来说,壶艺创新必须注意三个要素:其一是形,即壶的形象,也就是形状式样;其二是神,即壶的神态,也就是通过形象透露出的情趣;其三是气,即壶的气质,也就是形象内涵美的实质。壶艺的创新如能做到形、气、神三者统一,方可称为佳作。总之,艺术要有决断,要朴素,要率真,要把感觉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以达到形、气、神兼备,使作品气韵生动,彰显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清风壶》

又例如我创作的《钟灵毓秀对壶》,壶名出自清代医学家陆以的《冷庐杂识·神缸》:“天台为仙境,为佛地,无怪钟灵毓秀,甲于他邑。”意思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总的来说就是寓意人杰地灵。此壶的魅力在于壶肩与壶盖之间的线条。壶肩两环曲线,盖为压盖,成为壶身第三个线条,亦有水波涟漪之意境;茶壶是钳取之状,仿佛两个人翩翩起舞;壶嘴线条前倾,把飞后仰,一起一合,极具生动气韵。

在《钟灵毓秀对壶》的造型设计上,我是有感而发,当心中有感悟和难以抑制的冲动时,厚积薄发,一气呵成。在制作过程中,倾注自己当时的审美观,曲与直、饱满与干瘦、对称与随意等,凭着感觉,像流动的音乐,使作品和自己的情感相呼应,借此产生富有生命力的“气”,所以紫砂艺术的灵魂和美感在无法言表时,常用一个“气”字来表达!

紫砂工艺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因而就紫砂壶的创作而言,既是传承也是开拓,两者缺一不可。离开了传承也就离开了特性,没有了开拓也就缺乏活力。紫砂器具数百年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有着创作和创新这两个因素而生生不息。然而,追求艺术的道路并不是泛泛空谈,各门类的艺术都具有它独特的艺术语言,只有首先掌握了这种艺术语言,才能表达出心中所想。而艺术语言的掌握过程都是艰苦枯燥的,制壶亦如此。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后,还要广泛涉猎各门类艺术,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和修为,这既需锲而不舍的精神又需悟性,是不易做到的,这也是很多人一辈子停留在“匠人”阶段的原因。只有不断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思想境界,才能创作出有力度和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

《钟灵毓秀对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