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的肌理之美
记20世纪80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配制的黑粗砂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南宋著名诗人、“南宋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作的一首诗,诗中赞美了杭州西湖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红得格外娇艳,特别出色。那是一种白中透红、红中映白的娇嫩的红,惹人喜爱的红。群星璀璨的宜兴紫砂壶,其色泽“紫有深浅,红有浓淡,黄有变化”。那么,有没有一种别样的紫泥呢?答案是有的。
20世纪80年代,宜兴紫砂工艺厂研究所为了追求作品的古味,在泥色的调配上下了一番功夫。研究所的同志从韩其楼所著的《中国紫砂壶全书》中找到了有关紫砂用泥的记载:“时大彬善用各色陶土为壶,有时陶土中杂以砂土”“砂粗质古肌理匀”“作品不务妍媚而时见巧思,出人意外”。《前尘梦影录》中记载:“天香阁壶,紫黑色,盖刻天香阁大彬五字。”此壶形制浑朴,气势雄浑,是时大彬早期的作品,现藏南京博物院。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一书中,称供春壶“栗色暗暗,如古金铁”。从以上的文字记载中可见,宜兴紫砂初创期供春、时大彬等大家的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作品做工精到,浑然天成,件件器型气度不凡;二是其泥质“砂粗质古肌理匀”,色泽乌紫“如古金铁”(其他泥色也有丰富的变化),在泥中调入粗砂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巧思”,否则我们今天就见不到调砂泥这种粗中有细、珠粒隐现的肌理效果了。仿制古紫砂器,就必须仿出它们的这两大特征。
黑粗砂泥的配制是为满足仿制传统经典壶的需要,追求泥色的一致性。研究所的技术人员用黄龙山乌泥、紫泥经过反复多次实验,终于调配出色调高古的黑粗砂泥。乌泥中的优质泥也属于紫砂泥的一类,与紫泥相比,它们所含的化学成分接近。20世纪80年代末,生产陶土矿泥的宜兴原料总厂对黄龙山乌泥与紫泥的化学成分分析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乌泥与紫泥的化学成分非常接近,但烧成的颜色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黑色和淡墨色。南京艺术学院的潘春芳教授所著的《宜兴紫砂》中记载:“紫砂历史上的乌泥,实际上包括两种不同的品种,一种是含锰、铁成分较高的真正乌泥,烧成后呈乌黑色;另一种是采用特殊的装烧方法烧成乌黑色的,称为‘捂灰’。”20世纪80年代,紫砂研究所配制的黑粗砂泥用的就是前一种的乌泥与紫泥配制而成的。当时仿制的是传统经典《大彬提梁壶》《寿珍掇球壶》等作品,色泽乌紫透亮。对此,研究所的同志都很满意,其他部门的同志见了也都赞不绝口。
这种黑粗砂泥有一部分被我珍藏至今。为了追求所创作品的不与人同、人无我有的独特性,我用这种黑粗砂泥做了一批紫砂壶,烧成后其色泽紫中泛黑,黑中泛紫,砂粒在包浆下时隐时现,珠光暗暗,古色古香,有一种别具一格的肌理之美。这种美就在于它们与紫砂古器的呈色及肌理非常相似。
用黑粗砂泥制成的《梅香壶》,具有自然中梅花的天然风韵。在古人诗词中形容老梅枝干“如怒虬腾踔盘曲”,其色泽“黝如古铁”。用黑粗砂泥塑造的梅的枝干作为壶嘴、壶把、壶钮,除了它们的“腾踔盘曲”的生命之姿外,在泥色上也是“黝如古铁”。壶面、盖面上的梅花,有的含苞,有的半开,有的盛开,姿态各异,铁骨丹心。“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在品茗中,感受梅的清气和茶的香气是何等惬意的事啊!而这种艺术情趣的得来,也有紫砂黑粗砂泥的一份功劳。
《梅香壶》
2012年捐赠宜兴残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