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自我破坏:摆脱内耗,6步打造高效行动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趋近与逃避

根据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935年首次提出的理论,趋利和避害这两种行为和趋避冲突是紧密相连的。6勒温博士认为,当同一目标对于个体来说兼有积极与消极影响,既有吸引又有排斥时,就会使人陷入这种进退两难的内生冲突中。比如为了一份心仪的工作而移居别国,跑完一场马拉松,结束一段不尽如人意的恋情,这些目标都兼有正反两种影响。如果你正在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奋斗,且这个目标在吸引你之余,也有令你讨厌之处,你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行为怪圈:先是斗志昂扬,干劲十足(即“趋”),旋即热情消退,懈怠了事(即“避”);或是发现自己总是在坚持和放弃间摇摆不定。

和孩子做决定不同,成年人做决定往往要复杂得多。事实上,大部分我们认为至关重要甚至改变命运的目标都兼具积极和消极影响。这些我们为之投身奋斗的目标决定构成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利弊清单!但正是在列出其种种利弊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某个具体决定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全部清晰地列出来,这也就在无形中激活了趋避冲突。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趋避冲突,初期趋近阶段确实让人迷醉。当我们第一次为自己定下一个宏大的目标时,那种感觉的确振奋人心!你或者你的爱人肯定都做过这样的新年计划:明年1月1日开始坚持健身。你办了健身房的年卡,热情满满地决定一周至少去健身房五次,这样就可以减掉假期里长的10千克体重。你就这样沉浸于自己坚定的决心中,为自己所构想的健康生活陶醉。

往往最开始设立目标的时候,我们充满干劲,兴致勃勃地依照待办清单一项项完成目标任务,告诉我们身边的所有人自己的计划,对任何有助于实现目标的事都动力十足。但是随着目标逐步实现,我们就会逐渐意识到这里面不那么吸引人的部分,最初的热情也开始消退。你会发现需要牺牲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随着完成目标而来的责任也成为新的负担,趋近期的兴奋感消散一空,取而代之的是残酷的现实。突然间,你发现自己开始为懈怠找借口,甚至抛弃之前的目标,另立新目标。

让我们回到新年减肥计划的例子。当你只剩下最后2.5千克体重要减时,可能就不再去健身房了,因为真的很难坚持一个星期去这么多次,当初稳步下降的体重现在似乎也停滞了。为了减掉这最后几千克体重,你必须做出额外的妥协:一周内几乎不碰任何甜食,这一点光想想就让人难受,尤其是当你意识到自己如果想继续减肥,要么需要彻底改变饮食习惯,要么需要继续提升训练强度,否则不会有成效。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超额努力是否值得,甚至考虑其他更好的选择,毕竟自己太忙了,很难每天抽出一个小时去健身房锻炼。所以你决定放弃针对余下这几千克的减肥计划,放宽心态,让自己开心起来。但问题是,你并不能真正放下它。你大可如此,但是每当瞥见自己钱包里的那张会员卡,每当试衣服却发现都不合身时,都会让你回想起那个曾经发誓要完成,最后却半途而废的目标。为了甩掉这些让人不舒服的事情,你不再去中意的商店购物,并把健身房会员卡放在了钱包最里层。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目标实现过程中的趋近方面是由大脑中的趋利部分来主导;逃避方面则是由避害部分来主导,这一部分会不惜一切代价来逃避威胁。有时人们突破了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种种不愉快,成功达成目标;但其他时候,当人们的避害欲望强于趋利欲望时,自我破坏就出现了。这可能源自人们成百上千年的进化程式。纵观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预测和逃避物理威胁对生存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人的大脑把这一目标放在首位。7但现如今,当我们尝试逃避诸如拒绝、不适、压力、悲伤或者焦虑这样的心理威胁时,却常常会不知所措,虽然它们并不会真正意义上杀死我们。譬如,我们可能会害怕在一大群观众面前发表演讲,担心会被别人评判或取笑,虽然当众演讲并不会像在草丛中伺机而动的老虎,给你带来生命危险,但仍然会吓得你心惊胆战,掌心冒汗。这类“现代生活威胁”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人类大脑仍偶尔会默认优先避免任何会造成潜在威胁的事物,就像史前时代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