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聚焦马来西亚华语电视
1.1 研究对象
马来西亚1957年脱离英国政府殖民统治,1965年正式确立当下版图,建成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作为拥有漫长殖民历史与多元文化的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经历了复杂的社会整合过程,最终形成了以马来人(约占58%)、华人(约占25%)和印度人(约占10%)三大族群为主体的多元族群国家。然而,受不同族群间不同的宗教信仰、文化风俗以及殖民时期遗留的族群分化政策影响,种族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困扰马来西亚现代化发展的敏感社会问题。特别是经历了1969年爆发的“5·13”种族骚乱事件、20世纪70年代以扶持马来人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新经济政策”和以“同化”为核心的“国家文化政策”所主导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后,作为“国家文化”的马来文化已然在马来西亚确立了优势地位。而与之相比,华人族群则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被日益“边缘化”(陈晓律、王成、陆艳,2000;方金英,2001;庄迪湃,2012)。
值得注意的是,“5·13”种族骚乱的发生,正为马来西亚政府此后逐步强化对媒体的控制提供了合法性。打着维系国内种族和睦的旗号,政府在制度层面为此后批评性新闻报道的发展设置了许多持久性障碍(Brown,2002)。此外还有学者指出:“5·13”种族骚乱后,伴随着马来西亚国家广播电视台(Radio Televisyen Malaysia,简称RTM)被收归信息广播部下属的广播局(Department of Broadcasting)管理,该媒体的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立场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成为政府整合华人等各族群的工具。强化国家意识、促进族群团结、使马来西亚文化与代表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原则”保持一致,亦成为此后马来西亚国家广播电视台扮演的主要角色(Khattab,2006)。
然而,大众传媒对族群团结的宣传未能改善马来西亚各族群间的紧张关系,一有涉及某一族群利益的议题出现,族群冲突就会浮出水面。2009年4月,马来西亚第六任首相纳吉布·阿都拉萨(Mohd Najib bin Abdul Razak)上台执政,不久便提出了旨在最大限度地团结马来西亚各族民众、保障各族群共享国家发展利益的“一个马来西亚”(马来语:Satu Malaysia)口号,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卓越文化、毅力及向上心、谦虚、互相融合、诚信、注重教育、完整性、精英管理”八个价值要素。尽管该理念在缓解马来西亚国内族群矛盾方面体现了理性务实的态度,但在其具体实践中,却因受到纳吉布政府执政时期一系列腐败行为的牵连,不仅未能实现造福于华人等族群的目标,反而招致诸多争议。有马来西亚学者就曾在研究中指出:在马来西亚,华人很少以“大马人”来标识自己的文化身份,而是在不断追问“一个马来西亚”究竟是“谁的马来西亚”——是仅属于人口占绝对优势的马来人,还是属于包含多元族群的“马来西亚人”(Khattab,2010)。随着2015年纳吉布陷入贪污丑闻,“一个马来西亚”口号逐渐淡出马来西亚政坛。2018年,纳吉布在马来西亚大选中落败,第七任首相马哈蒂尔·穆罕默德(Tun Mahathir Bin Mohamad)当选后即宣布在政府及民间同时废止使用“一个马来西亚”口号。在打造“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失败后,马来西亚政府当前依然在持续探索国内多元族群及其文化和谐共存的政策路径,以应对全球化趋势和国内长期存在的社会文化冲突对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制约。
具体到电视媒体发展领域,马来西亚政府近年来陆续颁布了多项自由化政策,为本国私营电视台和电信公司的私有化进程铺平道路。2016年,马来西亚共拥有7个覆盖全国的免费地面电视频道,以及一家由政府控股公司运营的、半官方性质的电视频道。此外,马来西亚还有三家收费电视网络,其中最主要的付费卫星电视网络寰宇卫视(All Asia Television and Radio Company,简称Astro),可以为观众提供境内外110个频道的收视服务(梁悦悦,2014b)。此后五年,马来西亚私营资本进一步在电视媒体领域扩张,截至2021年12月,马来西亚的免费地面电视频道已增至17个。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华人在马来西亚所处的尴尬地位,在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行业中,华语电视节目虽然使用少数族裔语言播出,却没有完全被马来语及英语节目“边缘化”。除了通过付费卫星电视和网络电视直接落地的多个境外华语频道之外,马来西亚免费地面电视频道亦大量播出进口及自制的华语节目,相关节目在历史上曾主要由国营电视台旗下多语种第2频道(RTM2)、私营第3频道(TV3)、城市电视(Metro Vision)、第7频道(NTV7)、八度空间(8TV)频道播出。至2018年,八度空间频道成为马来西亚首个以全中文面向华人播出的免费华语地面频道,亦是当前马来西亚华人观众收看华语电视节目的最主要渠道。
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在概念上指“由马来西亚本地运营,播放由马来西亚华人制作、为马来西亚华人制作的中文电视节目的媒体”。这一定义参考了此前中国学者对“海外华语电视”(李宇,2011)的定义以及西方学者对作为“少数族裔电视”的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分析(Cottle,2000),并不仅仅以电视频道是否为“纯粹的中文频道”作为判断依据。同时,为了考察真正具有“本土性”的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及其与境外华语电视之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对节目播出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和对节目内容进行定性分析的范畴限于“马来西亚免费地面频道”播出的华语节目,付费卫星电视仅作为讨论背景而非研究对象。
目前在东南亚地区,地面华语电视发展较好的国家除马来西亚外,还包括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其中,新加坡是除中国外最早拥有自办华语电视频道的国家,其华语节目在东南亚乃至东亚地区都具有较大影响力;菲律宾、印尼、泰国虽然近年来开设了固定播出华语节目的电视频道,但由于节目数量少、质量差,在本国观众中几乎没有影响力。与上述国家相比,马来西亚之所以成为研究华语电视发展的绝佳对象,一方面是因为其已度过发展起步阶段,有能力在较大范围内覆盖本地华语电视市场,并可以独立生产电视剧等对投资成本和制作水平要求较高的华语电视节目;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目前还无法像新加坡一样,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向海外拓展市场,依然需要大量进口境外制作的华语电视节目。正是马来西亚华语电视自身发展的日益成熟,以及与境外华语电视节目间的流动张力,为研究者留下了借鉴全球传播与流散族裔媒体研究理论,结合马来西亚华人所处社会文化语境,对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发展历史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的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