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丛书:髹饰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利用第一

【扬注】非利器美材,则巧工难为良器,故列于首。

【译文】没有精良的工具和精美的材料,再巧的工匠也无法制作出美器,因此将“利用”排在最前面。

【黄文】天运,即旋床〔1〕。有余不足,损之补之〔2〕

【注释】

〔1〕旋床:又写作“镟床”,即车床,这里指漆器木胎制作中使用的切削机床,加工时工件旋转,以刀具移动切削。车床主要用于加工杯、盘、碗等外圆或内圆的器物。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凡造碗碟盘之属,其胎骨则梓人以脆松劈成薄片,于旋床上胶粘而成,名曰棬素。”

旋床

旋床即车旋漆器木胎的机床。其使用方法是,先将木料初步制成圆形毛坯,再将其固定在旋床的轴心上,工匠脚踩踏板一上一下,带动轴心旋转,将木材多余部分规整地旋削掉。

〔2〕有余不足,损之补之:本句在这里是用以说明旋床的作用,即对于需加工的材料进行削除或者修补。此句化用于《老子》第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其大意为:自然规律是减少过剩和不足的供给。然而,社会规律是不一样的,总是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谁能以盈余来周济天下呢?只有道者能够做到。所以,有道之圣人,总是有所为而不自恃,有了成功却不居功。这是有道者不愿突显自己的才能。

【译文】天运,就是指旋床。它像天一样运转,把材料多余的部分削去,把不足的部分进行粘补。

【扬注】其状圜〔1〕而循环不辍,令〔2〕、盒〔3〕、盆〔4〕、盂〔5〕,正圆无苦窳〔6〕,故以天名焉。

【注释】

〔1〕圜:多音字,一读huán,一读yuán。按《说文》:“浑圆为圜,平圆为圆。圆之规为圆。”这里读音作:yuán,同“圆”。

〔2〕椀(wǎn):同“碗”。从木从宛,宛亦声。“宛”意为“凹形”。“木”与“宛”联合起来表示“木制凹形器皿”,即木碗。

〔3〕盒:是指底盖相合的盛东西的器皿。

〔4〕盆:通常为圆形,口大底小,比盘深的器皿。

〔5〕盂(yú):中国古代一种盛液体的器皿。《说文》:“盂,饮器也。”

〔6〕苦窳(yǔ):粗糙质劣。苦,通“盬”,不坚固。窳,凹凸有瑕疵。《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

日辉

日辉,包括金泥、金屑、金麸、金薄、金片、金线等,统称日辉。金泥,即金箔粉研细而成的泥;金屑,即漆工用锉刀自制的锉金粉或金丸粉;金麸,指麦麸般的金箔碎片,略大于金屑;金薄,即金箔,是用金粒锤压而成的薄片,金箔遇风即飞,所以又叫“飞金”;金片则有薄有厚,常被剪刻成图案镶嵌于漆器;金线,即黄金制成的丝线,也有粗细之分。

【译文】凡是圆形的器皿,都要经过旋床循环旋削才能做出,像圆形的木碗、木盆、木盒、木盂等。通过旋床制作的器皿又正又圆,且不粗糙,浑然天成,所以旋床被命名为“天运”。

【黄文】日辉,即金。有泥、屑、麸〔1〕、薄、片、线之等。人君〔2〕有和,魑魅〔3〕无犯。

【注释】

〔1〕麸(fū):“夫”意为“外表”“皮”。“麦”与“夫”合成一个字,表示“麦粒的外皮”,即麦粒的壳,这里指细碎的麸子,即银箔的碎片等。

〔2〕人君:君主、帝王。《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3〕魑(chī)魅(mèi):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山神,也指山林中害人的鬼怪。

【译文】日辉,指金色。有金泥、金屑、金麸、金薄、金片、金线等类型。金色就像是人中之君,有着太阳的光辉,能使天下和顺,魑魅等鬼怪均不敢来犯。

【扬注】太阳明于天,人君德于地,则魑魅不干〔1〕,邪谄〔2〕不害。诸器施之,则生辉光,鬼魅不敢干也。

【注释】

〔1〕不干:干即干预、干扰。这里指鬼魅等邪乱之物不敢来干扰、干预。

〔2〕邪(xié)谄(chǎn):亦作“邪”,邪恶而谄谀。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是以辅弼之臣瓦解,而邪谄之人并进。”《汉书·翟方进传》:“〔涓勋〕诎节失度,邪无常,色厉内荏。”颜师古注:“,古谄字也。”

【译文】太阳在天上光照世间,人君在地上施行德政,魑魅等鬼怪就不敢作乱,奸邪、谄媚之徒就不敢加害于人。在制作各种漆器的时候,使用金色,就可以使器物的颜色和而生辉,清正纯和,鬼魅等不敢出来干扰。

【黄文】月照,即银。有泥、屑、麸、薄、片、线之等。宝臣〔1〕惟佐〔2〕,如烛精光〔3〕

【注释】

〔1〕宝臣:可器重信赖之臣。汉·刘向《说苑·至公》:“老君在前而不逾,少君在后而不豫,是国之宝臣也。”

〔2〕惟佐:惟,即为;佐,即辅佐。这里指银色是在漆器制作中相对于金色,处于辅佐地位。

〔3〕精光:这里是指光彩、光焰。唐·李白《古风》之十六:“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修容》:“黑一见红,若逢故物,不求合而自合,精光相射,不觉紫气东来。”

【译文】月照,就是银色。有银泥、银屑、银麸、银薄、银片、银线等类型。月亮就像是太阳的大臣一样,辅佐着太阳,银色的精光像是蜡烛的光一样。

【扬注】其光皎如月。又有烛银。凡宝货〔1〕以金为主,以银为佐,饰物亦然,故为臣。

【注释】

〔1〕宝货:即宝物。这里亦泛指珍贵的器物。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馈。”明·方孝孺《静斋记》:“人惟无欲,视宝货犹瓦砾也,视车马如草芥也。”

【译文】漆器上的银色,像皎洁的月光,又像蜡烛的银光。只要是精美高贵的器物,都是以金色为主,以银色为辅,在漆器的装饰方面也是这样,所以银色被称为“臣色”。

【黄文】宿光〔1〕,即蒂〔2〕。有木,有竹。明静〔3〕不动,百事自安。

【注释】

〔1〕宿(xiù)光,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称作“宿”,例如:星宿。这里喻为星宿的光芒。

宿光

宿光,即髹漆工具中的突子。髹漆时,有时持握不便,工匠需借助木蒂或竹蒂辅助髹涂。方法是将木蒂或竹蒂尖端涂蜡,与器物粘连,而后手持蒂柄,给器物上漆。髹涂后,将粘有已髹器物的木蒂或竹蒂插在梁上,待干分离即可。

〔2〕蒂:本义是指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俗语称之为“把儿(bàr)”。这里指制作漆器的脚手架上突出的部分。

〔3〕明静:本义为智慧明、禅定静,化用自佛教经典《摩诃止观》:“止观明静,前代未闻。”这是天台宗智者大师,在结合东汉至两晋期间传入中国的禅观经基础上,根据中国人特点所著的一部禅观心法。此处指突子犹如星宿,明亮平静的样子。

【译文】宿光,指漆器工具中的突子。有木头的,也有竹子的。这些突子放在那里,犹如星宿,明亮而平静,不被改动,秩序井然。

【扬注】木蒂接牝梁,竹蒂接牡梁〔1〕。其状如宿列也,动则不吉〔2〕,亦如宿光也。

【注释】

〔1〕牝梁,牡梁:牝、牡,指阴阳,泛指与阴阳有关的如雌雄、公母等。出自《荀子·非相》:“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此处牝梁指有凹口的木板,牡梁指有凸头的木板。

星缠

星缠,即放置牝梁和牡梁的活动架子,用于放置待干的器物。木板上有孔的为牝梁,有榫头突起的为牡梁。

〔2〕不吉:意为不善,不吉利。《尚书·盘庚中》:“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孔传:“不善不道谓凶人。”西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传》:“随人卜与王于吴,不吉。”

【译文】木突子用来衔接有凹口的木板,竹突子用来衔接有凸头的木板。因为排列的顺序就像天上的星宿一样,井然有序,所以不能随意变动,变动位置就像星宿的光暗淡或移位一样,是不祥之兆。

【黄文】星缠,即活架。牝梁为阴道,牡梁为阳道。次行〔1〕连影,陵乘〔2〕有期。

【注释】

〔1〕次行(xíng):意为次序、秩序。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2〕陵乘:意为升上、登临,古同“乘凌”。语出战国·楚·宋玉《风赋》:“乘凌高城,入于深宫。”唐·杜甫《渼陂西南台》诗:“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

【译文】星缠,就是活动的架子。因为母榫头是凹进去的,所以称为“阴道”,又因为公榫头是凸出来的,所以称为“阳道”。架子的搭建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在上面摆放漆器也要像星星运转的规律一样,在上在下都得有时间限制。

【扬注】牝梁有窍,故为阴道;牡梁有榫,故为阳道。〔1〕数器而接架,其状如列星〔2〕次行。反转失候〔3〕,则淫〔4〕冰解,故曰有期。又案:曰宿、曰星〔5〕,皆指器物,比百物之气〔6〕,皆成星也。

【注释】

〔1〕㯡(pào):又读作huàn。读pào时,是指红黑色相间的漆。读huàn时,是指以漆和灰进行髹涂的工艺,这里读huàn。

〔2〕列星:夜间天空定时出现的恒星。语出《公羊传·庄公七年》:“恒星者何?列星也。”东汉时期今文经学家何休注:“恒,常也,常以时列见。”

〔3〕失候:意为错过适当的时刻。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麹并酒》:“但候麹香沫起,便下酿。过久,麹生衣,则为失候;失候,则酒重钝,不复轻香。”

〔4〕泆(yì):古通“溢”。

〔5〕宿(xiù)、星:古汉语中,星宿二字有着明显的区别,各自指代不同。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宿”是指多个星的集合体,“星”指单独的星体。古代所说的“星”,包括现代所说的“恒星”“行星”“流星”“彗星”等。

〔6〕气:中国古典哲学术语。古人认为,“气”是万物生成的本原。《礼记·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庄子·逍遥游》:“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左传·昭元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宋代及以后的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气”是一种在“理”(即精神)之后的物质。宋·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朴素唯物主义者,则用以指形成宇宙万物最根本的物质实体。

【译文】凿有孔洞的梁是牝梁,也被称为“阴道”;留有榫头的是牡梁,又被称为“阳道”。将㯡漆后的若干器物安装在架子上,其情状就像天上有序运行的星宿。反转牡梁和牝梁不及时,(器物上的)漆液就会像冰块溶解后漫溢堆积而不容易干,所以正确的反转是有时间限定的。又解释说:星宿、星辰等,都是指的用漆制作的器物,这里又将以漆制成的所有物件的本质状态,都比喻为星宿。

【黄文】津横〔1〕,即荫室中之栈〔2〕。众星攒聚〔3〕,为章〔4〕于空。

【注释】

〔1〕津横:古书中将银河称作“津横”。《尔雅·释天》:“析木谓之津,箕、斗之间,汉津也”,天汉即天河也。这里指荫室中盛放待干器物的横架。

〔2〕栈:本义指牲口棚,马棚。后又将悬于崖壁的道路称作“栈道”。这里指荫室中悬于架上放置待干器物的长木条。

〔3〕攒(cuán)聚:聚集;丛聚。语出西汉·董仲舒《雨雹对》:“二气之初蒸也,若有若无,若实若虚,若方若圆,攒聚相合,其体稍重。”这里指将器物收拢起来放在横架上。

〔4〕章:本义指文采、花纹,后亦指规则条理。语出《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这里指收拢起来的器物摆放的条理和规则。

津横

津横,即荫室中放置器物的横梁,津横往往置于荫室之中。漆艺制作对环境的要求较高:由于漆液有黏性,干燥前应尽可能隔绝灰尘,以免附着在漆面上;器物髹涂后,需将其置于潮湿温润的环境中才易干。

【译文】津横,指荫室中放置器物的横梁。器物有序地排列在上面,就像很多星星聚在一起,排列在天空中一样。

【扬注】天河〔1〕,小星所攒聚也。以栈横架荫室中之空处,以列众器,其状相似也。

【注释】

〔1〕天河:银河。语出《诗·大雅·云汉》:“倬彼云汉。”汉·郑玄笺:“云汉,谓天河也。”北周·庾信《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

风吹

风吹指用揩光石和桴炭打磨漆器,雷同指用砖、石等粗细不同的工具进行打磨。因石质中难免有粗粒,所以不宜用于漆器的退光,通常都用于磨漆灰。打磨漆器的灰条需要专门制作。

【译文】天河,是若干的小星星所汇聚而成的。将横梁架设在荫室的空处,以用来陈列新制成的待干的器物,其情状与天河之中汇聚着星星一样。

【黄文】风吹,即揩光石〔1〕并桴炭〔2〕。轻为长养〔3〕,怒为拔拆〔4〕

【注释】

〔1〕揩光石:打磨漆器所用的一种石头。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四部丛刊本)卷三十:“待漆内外俱干,置阴处凉之,然后用揩光石磨去漆中类。揩光石,即鸡肝石也。岀杭州上柏三桥埠。”

〔2〕桴(fú)炭:轻而易燃的木炭。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浮炭者,谓投之水中而浮,今人谓之桴炭,恐亦以投之水中则浮故也。”

〔3〕长(zhǎng)养:意为抚育培养。语出《荀子·非十二子》:“长养人民,兼利天下。”汉·仲长统《理乱篇》:“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这里指轻轻地打磨。

〔4〕怒为拔拆:怒,在这里指用力过猛。拔,是指把固定或隐藏在其他物体里的东西往外拉;拆,是指拆毁。这里是指用力过猛就会将需要打磨的漆面衬布扯出或者磨伤漆面。

灰条制法

每一道灰漆或漆层干透后,漆胎都需进行打磨,磨显出灰漆或漆层下的花纹。揩光石、桴炭等都是漆工常用的研磨工具。此外,漆工们还会自制一种灰条供研磨使用。下面是一种传统灰条的制法。

砖灰磨细成粉。

打磨成粉的砖灰加入水漂洗。

极细的粉末随水漂出并收集,三四道后,粗质的粉末就去尽了。

漂洗后的粉末铺平晒干。

晒干的灰料再次碾碎,过细筛箩。

收集起筛过的粉末。

筛好的细灰内加入适量煎过的桐油和猪血料,调拌均匀。

将灰料调拌至状如包饺子的面。

灰料未干时,搓条切段,塑形后风干。

风干后,灰条就制成了。打磨时,将灰条蘸水磨漆即可。

【译文】风吹,是指用揩光石和桴炭来打磨漆器。(在磨漆的过程中)轻轻地磨就会有很细腻的光泽,如果用力过猛就会留下擦痕。

【扬注】此物其用与风相似也。其磨轻,则平面光滑无抓痕;怒,则棱角〔1〕显,灰有玷瑕〔2〕也。

【注释】

〔1〕棱角:指物体的边角或尖角,一本作“稜”。唐·韩愈《南山诗》:“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2〕玷(diàn)瑕(xiá):指疵点、毛病。语出明·谢晋《碧桃花》诗:“轩前一树碧桃花,温润丰姿绝玷瑕。”

【译文】这道工序的操作,似风轻柔平和地吹过。在磨的时候用力轻柔得当,漆物的表面就会光滑而没有磨痕;用力过猛,就会在器物表面磨出粗糙的棱角状的划痕和擦痕,这是因为桴炭里面有细小的硬物。

【黄文】雷同,即砖、石,有粗细之等。碾〔1〕声发时,百物应出。

【注释】

〔1〕碾(niǎn):本义指把东西轧碎、轧平或使粮食去皮所用的工具。引申义指滚动碾子等器物的动作。这里指使用工具的动作。

【译文】雷同,就是用砖块、石头等有粗细之别的工具磨漆,在磨制过程中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时,各种花色就应声而出了。

【扬注】髹器无不用磋磨〔1〕而成者。其声如雷,其用亦如雷也。

电掣

电掣,即锉刀,有多种形状,多用来打磨木胎、锉取金属粉和锉制螺钿工具模凿等,基本不用于磨漆灰。漆灰会将锉面腻塞磨钝,再难锋利。

【注释】

〔1〕磋磨:指磨治器物。宋·叶适《送黄竑》诗:“焦桐邂逅爨下薪,良玉磋磨庙中器。”宋·苏轼《书若逵所书经后》:“如海上沙,是谁磋磨,自然匀平,无有粗细;如空中雨,是谁挥洒,自然萧散,无有疏密。”

【译文】髹器没有不经过打磨的。磨制的声音就像雷声;磨制过后,各种花色出来,也像春雷之后万物复苏,因而磨漆的功用也像春雷一样。

【黄文】电掣,即锉〔1〕。有剑面、茅叶、方条之等。施鞭吐光,与雷同气。

【注释】

〔1〕锉(cuò):是指用于打磨铜、铁、竹木等表面的满布细突起的工具。

【译文】电掣,就是指对锉刀的使用。锉刀有像剑一样两边薄中间厚的“剑面锉刀”,也有细长尖头像茅草叶子一样的“茅叶锉刀”,还有齐头长条的“方条锉刀”等。在使用锉刀工作时,伴随着声响、灰屑四起,和(上一条所指的)“雷同”一样。

【扬注】施鞭,言其所用之状;吐光,言落屑霏霏。其用似磨石,故曰与雷同气。

【译文】(黄成之所以说用锉是)“施鞭”,主要是因为锉刀的形状像鞭子。“吐光”,就是说磨下来的灰屑,像锉刀吐出来的光焰。锉刀的功能和磨石相似,所以又说和上一条的“雷同”是一气相连的。

【黄文】云彩,即各色料,有银朱〔1〕、丹砂〔2〕、绛矾〔3〕、赭石〔4〕、雄黄〔5〕、雌黄〔6〕、靛花〔7〕、漆绿〔8〕、石青〔9〕、石绿〔10〕、韶粉〔11〕、烟煤〔12〕之等。瑞气〔13〕鲜明,聚成花叶。

【注释】

〔1〕银朱:即氧化汞(HgO),其色泽为猩红。

〔2〕丹砂:一般指辰砂。又称鬼仙朱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HgS)矿物,其色泽为殷红。

〔3〕绛矾:明矾之一种。由青矾煅成,为透明结晶体,其色泽为大红。

〔4〕赭(zhě)石:别名代赭石、钉头赭石、红石头。赭石色(ochre)是颜色的一种,源自赭石这种矿物质,中国古代一般都是使用矿石作颜料。赭石色多指暗棕红色或灰黑色,条痕樱红色或红棕色。

〔5〕雄黄:是四硫化四砷(As4S4)的俗称,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其色泽为橘黄。

〔6〕雌黄:一种单斜晶系矿石,主要成分是三硫化二砷(As2S3),有剧毒,其色泽为柠檬黄。

云彩

云彩,即各色入漆的颜料。大漆含酸,各种盐基性颜料均为金属化合物,含锌、钡、铅、铁、钠、钾等金属的颜料,一入漆就会与漆酸起化学反应,色泽变暗甚至变黑,只有不与酸发生化学反应的贵重金属如金、银、汞、钛等才能入漆,所以髹漆所用颜料与一般的颜料不同。不过古代用色料多是矿物盐基性金属化合物颜料,近代有从炼焦油中提取的有机颜料,是非金属性的且耐酸耐碱,也可以入漆。

银朱

绛矾

雄黄

靛花

石青

韶粉

丹砂

赭石

雌黄

漆绿

石绿

烟煤

〔7〕靛花:青黛,中药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蓝靛》:“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其搅起浮沫,掠出阴乾,谓之靛花,即青黛。”其色泽为靛蓝色。

〔8〕漆绿:中国传统色彩名,亦称墨绿。指漆姑草(一种植物)的汁,或指绿色又经漆姑草罩染过的深绿色。明·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写像诀》:“柏枝绿,用枝条绿入漆绿合。”

〔9〕石青:石青色,中国古代传统色彩。是指一种接近黑色的深蓝色。常用于中国古代皇室的衮服、朝服、吉服、常服等服饰中,显示出正统与庄重。

〔10〕石绿:中国传统颜料青绿(石青、石绿)之一,由孔雀石研制而成,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脱胶,石绿根据细度可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渐细渐淡。制作石绿以干研为主,研到极细时方可加胶。

〔11〕韶粉:白色粉末,又称胡粉、朝粉。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胡粉》:“此物因古辰韶诸郡专造,故曰韶粉(俗名朝粉)。今则各省饶为之矣。其质入丹青,则白不减。搽妇人颊,能使本色转青。”色泽为白色。

〔12〕烟煤:中国传统颜料之一,杂草经燃烧后附着于锅底或烟筒中所存的烟墨,又称百草霜,别名月下灰、灶突墨等。色泽为黑色。

〔13〕瑞气:泛指祥瑞之气。《晋书·天文志中》:“瑞气,一曰庆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庆云,亦曰景云。此喜气也,太平之应。二曰归邪。如星非星,如云非云。或曰,星有两赤彗上向,有盖,下连星。见,必有归国者。三曰昌光,赤,如龙状;圣人起,帝受终,则见。”

【译文】云彩,就是指漆工所用的各种颜料,有银朱、丹砂、绛矾、赭石、雄黄、雌黄、靛花、漆绿、石青、石绿、韶粉、烟煤等各种颜色的材料。这些材料色彩鲜明,使用得当就像鲜花和叶子一样,很像天上的五彩祥瑞之气。

【扬注】五色〔1〕鲜明,如瑞云聚成花叶者。黄帝华盖〔2〕之事,言为物之饰也。

【注释】

〔1〕五色:指青、黄、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种色彩。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语出《尚书·益稷》:“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清代藏书家孙星衍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

〔2〕黄帝华盖: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译文】各种颜色鲜明而又恰当的色彩搭配,就像五彩祥云聚合成的花叶一样。黄帝所坐车驾的华盖就有祥云、金枝玉叶等装饰,这里说的是漆器的修饰。

【黄文】虹见〔1〕,即五格㧺笔觇〔2〕。灿映山川,人衣楚楚〔3〕

【注释】

〔1〕虹见(xiàn):见,古同“现”,有出现、显露之意。虹见,即彩虹出现之意。

〔2〕五格㧺笔觇(chān):笔觇,俗称笔掭,是觇笔之器。这里是指有五个格子的笔觇。

虹见

虹见,即分格调色碟。

〔3〕楚楚:鲜明,整洁。语出《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唐·白居易《早朝》诗:“翩翩稳鞍马,楚楚健衣裳。”

【译文】虹见,指像文人用来觇笔的五格㧺笔觇一样的分格调色盘。有了这个调色盘,就可以画出灿烂的山川和衣冠楚楚的人物。

【扬注】每格泻合色漆,其状如蝃〔1〕。又觇、笔描饰器物,如物影文相映,而暗有画山水人物之意。

【注释】

〔1〕蝃(dì)(dōng):䗖(dì)。彩虹的别名,又称美人虹,其形如带,半圆,有七种颜色,是雨气被太阳反照而成。

【译文】在(这个分格调色盘的)每一格倒入颜色不一的色漆,整个盘面会像一道色彩分明的彩虹。又解释说:笔觇、笔都是在器物上描绘纹饰时所用文具,(在纹饰上施以透明的漆液以后)物和纹饰的影子相映,然后所画的山川人物也就有了隐在暗处的意象了。

【黄文】霞锦,即钿螺〔1〕、老蚌、车螯〔2〕、玉珧〔3〕之类,有片,有沙。天机织贝〔4〕,冰蚕〔5〕失文。

【注释】

〔1〕钿(diàn)螺(luó):磨制后用于镶嵌漆器及其他器物之用的螺贝。

〔2〕车螯(áo):为海产软体动物车螯(帘蛤科文蛤的一种)的壳。

〔3〕玉珧(yáo):亦作玉桃、江珧。一种从浙闽粤沿海采集后进贡帝王的海贝。《说文解字》曰:“蜃甲也,所以饰物也。”这种海贝的壳也是制作螺钿漆器所需的材料。

霞锦

螺与钿有别,螺泛指水中的螺蚌壳,钿指镶嵌所用的金银珠宝。螺钿合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髹饰手法。

〔4〕织贝:织有贝壳花纹的锦。《书·禹贡》:“厥篚织贝。”孔颖达疏引汉·郑玄曰:“贝,锦名。《诗》云:‘萋兮斐兮,成是贝锦。’”蔡沉集传:“织贝,锦名,织为贝文。《诗》曰‘贝锦’是也。”

〔5〕冰蚕:冰蚕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秘生物,也是普通蚕的美称。有时也用于指蚕茧。这里指传说中用冰蚕丝织成的锦。

【译文】霞锦,就是用钿螺、老蚌、车螯、玉珧之类的贝壳,做成片状或沙砾状后,用以对漆器进行装饰。(这样装饰出来的器物)使织有贝壳花纹的锦,和传说中用冰蚕丝织成的锦都失去了魅力。

【扬注】天真〔1〕光彩,如霞如锦,以之饰器则华妍,而康老子〔2〕所卖亦不及也。

【注释】

〔1〕天真:这里指不受拘束、不加雕饰。语出《庄子·渔父》:“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黑漆螺钿西厢人物图委角方盘 清中期

此盘所用螺钿片大小不一,可大致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种类型,裁成各种形状,巧妙布局,形成规整和驳杂两种纹理。有的小若针尖,用来表现墙泥、沙地;有的细如发丝,用来表现屋顶、窗棂;稍大的螺钿片用来表现山石、衣裳;规整的螺钿片用来表现长栏、台阶等,巨细无遗。

〔2〕康老子:唐乐曲名。出自唐代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康老子者,本长安富家子,酷好声乐,落魄不事生计,常与国乐游处。一旦家产荡尽,因诣西廊,遇一老妪,持旧锦褥货鬻,乃以半千获之。寻有波斯见,大惊,谓康曰:‘何处得此至宝?此是冰蚕丝所织,若暑月陈于座,可致一室清凉。’即酬价千万。康得之,还与国乐追欢,不经年复尽,寻卒。后乐人嗟惜之,遂制此曲。亦名得至宝。”

【译文】自然界中的色彩,如彩霞、锦缎,装饰在漆器上,会显得华丽鲜艳。就连《乐府杂录》中记载的康老子所卖的冰蚕丝织成的锦也比不上。

【黄文】雨灌,即髹刷,有大小数等及蟹足、疏鬣〔1〕、马尾、猪鬃〔2〕,又有灰刷、染刷。沛然不偏,绝尘膏泽。

雨灌

雨灌,又叫髹刷,即髹漆用的刷子。这类刷子有大有小,有平口有斜口,大的宽约数寸,小的仅二三分,但刷毛都得根硬口齐、排列细密、软硬适中。髹刷好坏直接影响髹漆质量的好坏,所以讲究的漆工往往会自制髹刷。

【注释】

〔1〕疏鬣(liè):鬣,指马、狮子等动物颈上的长毛。这里指用动物毛制作的比较稀疏的刷子。

〔2〕猪鬃:指猪的颈部上较长的毛。质硬而韧,可制刷子。

【译文】雨灌,指髹漆用的刷子。漆刷大小不一,还有类似于螃蟹脚的刷子、用动物鬃毛做成的比较稀疏的刷子,还有马尾刷、猪鬃刷等。(从功能上分)又有去灰的刷子、染色的刷子等。(使用各种刷子时)要保证漆液饱满,不要刷偏,还要做到完全没有尘埃、像脂膏一般润泽。

【扬注】以漆喻水,故蘸〔1〕刷拂器;比雨,面无〔2〕,如雨下尘埃不起为佳。又漆偏则作病,故曰不偏。

【注释】

〔1〕蘸(zhàn):这里指用物沾染液体的动作。

〔2〕㯡(pào)面无颣(lèi):㯡,又读作huàn,指以漆和灰而䰍也。㯡面即干燥后的灰漆面。颣,原指丝上的结,这里指漆面的小瑕疵。

髹刷制作

漆工髹漆的刷子有很多种,其中,发刷是最特殊的髹涂工具。发刷是用未烫染过的女性的头发制成的,主要用于平整髹涂。在使用人发制作髹刷之前,多用马鬃、马尾、猪鬃、牛尾等毛发来制作,不过这些毛都比较硬,较人发制成的髹刷更易留下刷痕。发刷的形制有全通与半通两种,全通即刷毛从头至尾贯通刷柄,半通的发刷刷毛只占刷柄的四分之一。使用中,刷毛难免磨损,全通的发刷可以继续“开”出新的刷毛,直到全部刷毛用完,而半通的发刷可以“开”的次数有限。一把好的全通发刷,若护养得当,可以用一辈子。

发刷使用前,蘸樟脑油清洗发刷上残余的油脂或灰尘;用完后,需用樟脑油等植物油类将浸藏在刷毛根部的余漆反复洗净,洗净后再在刷毛上蘸少许植物油,以免刷毛干硬。

选取长三寸以上的女孩长发,用碱水洗涤干净。

生漆混少许煤油调匀,将头发浸湿梳顺。

用刮刀刮去头发上多余的漆。

将湿发放在石板或木板下,压成约一厘米厚的发片,长宽视所制发刷的大小而定。

约四十八小时后发片会略微干硬,用薄刀片将其挑起,再用细麻绳绕绑于薄木板上。这一步是为了压出形状规整的发片。

待数日后,发片完全干燥,用刀片将其裁切整齐。

生漆中加糯米粉调制漆糊。

将漆糊涂抹在做髹刷的木板上,黏合发片。

发片四面均用薄木板黏漆糊拼夹后,再次用麻线绕绑。

麻线绕绑后,可以在木板与麻线之间打入楔子,增加压力。

待漆糊干固后,取去麻线,将夹住发片的木板刨削齐整。

将木板的一端斜削约半厘米,削成齐整的斜刃形。

用磨石打磨刷头,务必使毛刷尖端平齐成一线。

将毛发轻轻锤松。

用肥皂将刷毛揉洗干净。

一把可以髹涂的发刷就制成了。

使用的时间久了,发刷的刷头难免秃坏。

将刷头的毛发齐根平切。

再度刨削木片,露出藏于木柄内的毛发。

再用磨石将新露出的刷毛打磨齐整,再用肥皂水揉洗干净,发刷又可像初用时那么顺手。

【译文】用水比喻漆,所以才说是用刷子蘸水轻拂在漆器上;又将刷漆比作下雨,如同雨后空气中没有尘埃一样,㯡䰍过的漆面不应有细小的瑕疵。又解释说,使用漆刷时偏而不中,就是一种毛病,所以要强调不偏。

【黄文】露清,即罂子桐〔1〕油。色随百花,滴沥后素〔2〕

【注释】

〔1〕罂(yīng)子桐:又名虎子桐、荏桐、油桐,大戟科,油桐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桐油是重要工业用油,主要用于制造油漆和涂料。用桐油调色,可以在漆器上画出各种花纹。和其他干性油比较,有干燥快、比重小、附着力强,以及耐热、酸、碱等优点。桐油原产中国,传统上用来涂抹保护木器和制造油布、油纸等防水材料时调制油泥镶嵌缝隙,中医用来调和膏药等外用药。

〔2〕后素:素,即白色,或浅色。中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谓先以粉地为质,而后施五采,犹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论语·八佾》:“绘事后素。”朱熹集注:“后素,后于素也。”这里指用桐油作为漆液调色的底色,使用桐油调色更能显现出色漆颜料的本色。

【译文】露清,指罂子桐的油。(用这种油调色)色彩就会像百花一样鲜艳,然后再轻微上一次素色。

【扬注】油清如露,调颜料则如露在百花上,各色无所不应也。后素,言露从花上坠时,见正色〔1〕,而却至绘事〔2〕也。

【注释】

〔1〕正色:原意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纯正的颜色,相对于间色而言。这里指本来的颜色、真正的颜色。《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露清

露清,即油桐子榨出的油,也叫桐油,因其油膜能很快干燥,而有坚固、耐水、耐光、耐碱等特性,是调配色漆的理想原料。所谓“漆无油不亮”,生漆兑油两成,可用于罩明或打磨推光;生漆兑油两成以上,可用于打金胶或厚髹漆层作雕饰。桐子经太阳晒干,所榨出的油是白色的,杂质最少、质量最好,可以调出许多颜色。

〔2〕绘事:指绘画,或绘画之事。语出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是以绘事图色,文辞尽情。”

【译文】桐油清澈透明得像露水,用来调制颜色,就好像露水在百花上一样,什么颜色都能够调制出来。用素色,是喻指露水从花朵上坠落时,正好露出花的本色,而桐油正好有这样的效果。

【黄文】霜挫,即削刀并卷凿。极阴杀木〔1〕,初阳〔2〕斯生。

【注释】

〔1〕极阴杀木:《春秋元命苞》曰:“阴阳凝为霜。”又曰:“霜以杀木,露以润草。”古人认为:“夫阴气胜则凝为霜雪,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露是润泽,霜是杀伐。霜,代表了上苍对待万物的态度由慈到严的转变。

〔2〕初阳:古谓冬至一阳始生,因以冬至至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为初阳。又指初春,或指朝阳、晨辉。喻盛世。《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一三·古辞·焦仲卿妻》:“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唐·温庭筠诗《正见寺晓别生公》:“初阳到古寺,宿鸟起寒林。”

【译文】霜挫,指旋床上的削刀和卷型的凿子。虽然霜打掉树叶,但蓬勃的生命力却已孕育其中。

【扬注】霜杀木,乃生萌之初;而刀削朴,乃髹漆之初也。

【译文】霜打落木叶,乃是新的生机孕育的开始;而用刀来削补木胎,也是髹漆工艺的开始。

【黄文】雪下,即筒罗。片片霏霏〔1〕,疏疏密密。

【注释】

〔1〕霏(fēi)霏:指雨雪烟云盛密貌,泛指浓密盛多的状态。这里指金、银箔片从筒罗中腾起飞扬的样子。语出《诗·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文】雪下,指向漆面筛撒金、银片的工具“筒罗”。筒罗撒银片时,大大小小、疏疏密密都有。

【扬注】筒有大小,罗有疏密,皆随麸片之细粗、器面之狭阔而用之,其状如雪之下而布于地也。

【译文】粉筒有大有小,筛箩有密有疏,都根据要撒的麸片粗细和器物表面的宽窄而选择使用,撒下的情状就像雪花落在地上一样。

雪下

筒罗是金筒子、粉筒、筛箩等的总称,用于向漆面飘洒金银片,状如飘雪。筒的大小,视漆面的大小而定;箩的疏密,根据所筛金片、银片、螺钿粉或干漆粉的粗细而定。有些漆工会在筒罗里放一些豆粒,让豆粒滚动碾碎金箔,使之能自然飘洒到漆面上。

【黄文】霰布,即蘸子,用缯〔1〕、绢、麻布。蓓蕾〔2〕下零,雨冻〔3〕先集。

【注释】

〔1〕缯(zēng):中国古代对丝织物的总称。这里指一种用于髹漆的丝绸制品。

〔2〕蓓蕾:原作花蕾,指含苞未放的花儿。南方俗语称小疙瘩为蓓蕾头。蓓蕾,又指蓓蕾漆工艺。黄成乃安徽新安人,正好使用这样的用法。

〔3〕雨冻:指冰雹。语出《宋书·五行志五》:“元嘉三十年正月,大风拔木,雨冻杀牛马,雷电晦冥。”

【译文】霰布,就是蘸漆液用的蘸子。蘸子是用丝绸、绢帛、麻布等不同材料做成的。蓓蕾漆面的小颗粒,像冰雹刚刚集结起来的样子。

霰布

霰布,即用麻布、丝绸或绢帛等物内包丝绵制成的形如拓工用的扑子,也叫蘸子。器物上漆后,上面粘蘸子,在漆面半干的状态下揭起,会粘带黏稠的漆液使其形成“蓓蕾”。

【扬注】成花者为雪,未成花者为霰〔1〕,故曰蓓蕾,漆面为文相似也。其漆稠粘,故曰雨冻,又曰下零,曰先集,用蘸子打起漆面也。

【注释】

〔1〕霰(xiàn):在高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尔雅》曰:“雨霰为消雪。”又曰:“雨雪相和为‘霰’。”《释名》:“霰,星也。冰雪相搏如星而散。”

【译文】(在自然界中,雪和霰的区别主要是)已经形成花状的是雪,还没有形成花状的小冰粒是霰。所以这里所说的蓓蕾头,是指在制作蓓蕾漆工艺的时候,漆面像霰状的小颗粒。因为所使用的漆液黏稠,所以又称为“雨冻”或“下零”。而“先集”就是指,用蘸子在漆面打起的蓓蕾头。

【黄文】〔1〕堕,即引起料〔2〕。实粒中虚,迹痕如炮。

【注释】

〔1〕雹:空中水蒸气遇冷结成的冰粒或冰块,常在夏季随暴雨下降。关于雹,古人多有记载,例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专气为雹。”《埤雅》:“阴包阳为雹。”《本草纲目》记载:“时珍曰,雹者阴阳相搏之气,盖气也。或云:雹者,炮也,中物如炮也。”古人认为,雹是中空的,包阳气在其中,所以这里说雹,才会说“实粒中虚”。

〔2〕引起料:在制作犀皮漆等需要反复填色的工艺时,用以在胎面上半干的漆面压印花纹的材料,又称“打埝料”。

【译文】雹堕,就是指漆胎上起花的引起料。引起料一般使用一些中空的颗粒,这样引起的痕迹就像炮痕。

【扬注】引起料有数等,多禾壳之类,故曰“实粒中虚”,即雹之状。又雹,炮也,中物有迹也。引起料之痕迹为文,以比之也。

【译文】漆胎上起花的引起料有很多种,大多数都使用谷壳之类,所以说“实粒中虚”,也就是雹的形貌。又说,雹就是指炮,主要功能是用以在漆面上做出凹痕。借引起料的痕迹装饰成纹理,因此将这一工艺喻为“雹堕”。

【黄文】〔1〕笼,即粉笔并粉盏。阳起阴起,百状朦胧。

【注释】

〔1〕雺:源自楚文字,读音有二,其一wù,《集韵》:“同雾”;其二méng,《广韵》:“同霿,天色昏暗之意。”《尔雅》曰:“天气下,地不应曰雺。地气发,天不应曰雾。”《隋书·天文志下》曰:“将雨不雨,变为雺雾。”此处应读wù音。

雺笼及过稿过程

雺笼,指画底稿时蘸粉的笔,以及装粉的小盏。漆工过稿,即画出底稿的方法,这里所示是现在比较常用的一种过稿方式。

【译文】雺笼,指画底稿时蘸粉的笔和装粉的小盏。雾出现在早晨为阳,出现在傍晚为阴,被雾笼罩的事物都是朦胧的。

【扬注】雺起于朝,起于暮。朱髹黑髹,即阴阳之色〔1〕,而器上之粉道〔2〕百般,文图轻疏,而如山水草木,被笼于雺中而朦胧也。

【注释】

〔1〕阴阳之色:指漆器制作时的两大主要色调,阴色是红色漆,阳色是指黑色漆。

〔2〕粉道:用粉笔蘸色粉在黑色漆面或者红色漆面作画时的笔迹。

【译文】雺有起于早上的,有起于傍晚的。红色底漆和黑色底漆,体现的是阴色和阳色的区别,而在器物上描绘若干粉道,形成的图纹均显得轻盈、稀疏,就像山水草木被笼罩在雾中一样朦胧不清。

【黄文】时行,即挑子,有木,有竹,有骨,有角。百物斯生,水为凝泽。

【译文】时行,指在漆器上挑起灰漆所使用的工具“挑子”,挑子的材质有木、竹、骨、牛角等。万物生长的规律,就像水有时候凝固有时候融化一样。

【扬注】漆工审天时〔1〕而用漆,莫不依挑子,如四时〔2〕行焉,百物生焉。漆或为垸〔3〕,或为当〔4〕,或为糙〔5〕,或为,如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也。

【注释】

〔1〕天时:一般指自然运行的时序,这里指天道运行的规律。语出《易·乾》:“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

时行

时行,即挑子,也称刮板、角铲。挑子往往上厚下薄、上窄下宽,便于手持。晒漆、调漆、搅拌漆灰、刮灰补灰等都用。

〔2〕四时:春、夏、秋、冬四季,也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出自《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3〕垸(huán):指用漆和灰涂抹器物。这里指制漆工艺中的打底。

〔4〕当:给器物打底称为“当”。

〔5〕糙:给器物做糙漆称为“糙”。

【译文】制作漆器的工匠,按照天道运转的规律来用漆,(最能体现这一规律的)就是对挑子的使用,就像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一样,孕育出天下万物。在漆器制作的各个流程中,不论是给器物打底还是做灰漆,或者做粗糙的漆面,又或者在器物上涂抹漆液,都要用到挑子。漆工做漆面,有时挑浓稠将要凝固的漆液,有时又挑清淡稀薄的漆液,就如同水面有时结冰有时融化一样。

春媚

春媚,即漆画用笔,据其用途的不同,又分为写象、细钩、游丝、打界、排头等多种。漆液比颜料更黏稠,所以描漆所用的笔都比较讲究,以能吸饱漆液、描绘出较长的线条且使线条具有一定厚度为好。工匠所用的笔,大都自制,多多益善。

【黄文】春媚,即漆画笔,有写象〔1〕、细钩〔2〕、游丝〔3〕、打界〔4〕、排头〔5〕之等。化〔6〕〔7〕妆点,日悬彩云。

【注释】

〔1〕写象:写象笔,在漆器上描摹绘画具体图像时使用的工具。

〔2〕细钩:勾线笔,在漆器上描绘时勾线用的工具。

〔3〕游丝:游丝笔,在漆器上描绘时画细线用的工具,比细钩笔描绘的线条更细一些。

〔4〕打界:打直线边界笔,给漆器绘色时在色彩之间打界框用的专用工具。

〔5〕排头:排头笔,漆器制作中进行大面积涂色时用的工具。

〔6〕化:本义是变化,又引申指风俗、风化。也指自然界从无到有、创造化育世间万物的过程,即造化。《国语·晋语九》:“鼋鼍鱼鳖,莫不能化,唯人不能。”

〔7〕工:本义是矩,即曲尺。引申为擅长、精巧。《说文》:“工,象人有规矩也。”

【译文】春媚,指在漆器上作画的笔,有写意笔、勾细线笔、描画游丝笔、打直线边界笔、排笔等。将各种需要描绘的形象工巧地装点在器物上,就像太阳映照出的彩云。

【扬注】以笔为文彩,其明媚如化工之妆点于物,如春日映彩云也。日,言金;云,言颜料也。

【译文】漆工用笔描绘纹饰和色彩,其状明媚灿烂就如天地造化那样工巧地装点在器物上,就像春天的太阳映照出彩云一般。太阳,指金线;彩云,指漆的各种颜色。

【黄文】夏养,即雕刀,有圆头、平头、藏锋〔1〕、圭首〔2〕、蒲叶〔3〕、尖针、剞劂〔4〕之等。万物假大〔5〕,凸凹斯成。

【注释】

〔1〕藏锋:原是书法用语,一般是指在笔画起收笔时将笔的锋芒护住,不使露锋。这里是指刀锋很钝、不锋利的刻刀。

〔2〕圭(guī)首(shǒu):是指碑首凹处供刻字的部分。这里指像碑首的刻刀。

〔3〕蒲叶:菖蒲的叶子。这里是指像菖蒲叶子一样细长而锋利的刻刀。

夏养

夏养,即雕刀,雕剔时常用的有圆头刀、平口刀、藏锋刀、凹口刀、铲刀等,针划时常使用尖针形、头带钩形的刻刀等。

〔4〕剞(jī)劂(jué):雕刻用的曲刀。《楚辞·严忌〈哀时命〉》:“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规榘而无所施。”洪兴祖补注引应劭曰:“剞,曲刀;劂,曲凿。”

〔5〕万物假大:此处“假”字读gē,不读jiǎ。表示万物经过春季的萌生阶段后,在夏季进入下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假”字又通“至”。南唐·徐锴《说文系传》:“假,一曰,至也。”扬雄《方言·卷一》:“假,至也。”西汉《礼记·乡饮酒》:“南方者夏,夏之为言假也,养之、长之、假之,仁也。”东汉《释名》云:“夏者,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夏是大的意思,气出而温,万物显露出勃勃生机。

【译文】夏养,指雕刻使用的雕刀。雕刀有圆头刀、平头刀、锋刃较厚钝的藏锋刀、玉圭状的圭头刀、蒲叶状的刀、尖针刀、锋刃成曲线的剞劂刀等。世间万物正是达到了广大茂盛的状态,繁荣起伏的形状才能表现出来。

【扬注】千文万华,雕镂者比描饰,则大似也。凸凹,即识款〔1〕也。雕刀之功,如夏日生育长养万物〔2〕矣。

【注释】

〔1〕识(zhì)款(kuǎn):款识,有三说:一是款为阴字凹入者,识为阳字突起者;二是款在外,识在内;三是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均见《通雅》卷三十三所引。《通雅》是明代方以智所撰书籍,共52卷,收入《四库全书》。方以智是明代科学家、文字学家。《通雅》内容广泛,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等,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2〕长养万物:语出《清静经》:“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意思是说,道生化天地日月,育养万物,但从不显示自己的大德与玄机。这就是真正的道,不是后天所谓有名的道。《清静经》,全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全一卷。成书前皆为口口相传,直至东汉年间,葛玄(164—244年)始笔录成书,而后成为道教经典著作之一。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仅为理论学说,无神话色彩。《清静经》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却是道士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

【译文】漆器上的图案纹饰和色彩千变万化。把雕镂工艺和描绘装饰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雕镂和描绘的技艺大体相同。凹凸,(就是漆器上雕刻出来的)凹下去的阴文和凸出来的阳文。这都是雕刀的功用所致,就像夏天生育培养万物(使之大而凹凸有型)。

【黄文】秋气,即帚笔并茧毬〔1〕。丹青施枫〔2〕,金银著菊。

【注释】

〔1〕茧毬(qiú):毬,古同“球”。即丝绵球。

〔2〕丹青施枫:丹指丹砂,青指青雘(huò),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丹青遂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这里是指在器物上描绘的手法。施枫,即将枫叶染红。这里比喻用颜色在器物上点染涂抹。

秋气

秋气,指干扫颜料的帚笔和上金或银粉所用的丝绵球。帚笔,即羊毛排笔,丝绵球,即用丝绵制成的大小不等的柔软球体。髹涂漆后,待漆层未完全干透时可用帚笔将色粉撒扑上去。

【译文】秋气,指在器物上干扫颜料的帚笔和上金或上银用的丝绵球。(帚笔和茧球的功能)如同秋天的枫叶被染成红色,或菊花开出的金色或银色。

【扬注】描写,以帚笔干傅〔1〕各色,以茧球施金银;如秋至而草木为锦。曰“丹青”,曰“金银”,曰“枫”,曰“菊”,都言各色百华也。

【注释】

〔1〕干傅:干敷,这里是指在漆器表面敷干粉的工艺。

【译文】漆面的描绘,就是以帚笔干扫各种颜色,再以丝绵球施以金粉或银粉,像秋天的草木都变成鲜艳华美的红色、黄色一般。文中说的“丹青”“金银”“枫”“菊”都是在说各种颜色和花色。

【黄文】冬藏,即湿漆桶并湿漆瓮。玄冥玄英〔1〕,终藏〔2〕闭塞。

【注释】

〔1〕玄冥玄英:古人对冬季的别称。《后汉书·祭祀志》记载:“立冬之日,迎冬于北郊,祭黑帝玄冥。”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在汉代,人们已把玄冥神视为冬季之神。《尔雅·释天》记载:“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西颢、冬为玄英。”由此可知,玄英亦为冬季。玄:在古代亦指赤黑色。

〔2〕终藏:本义指冬至,这里指冬季。语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译文】冬藏,就是指储存漆液的桶和瓮。(为了让漆液不干固)在冬天,漆液需用密闭的桶或瓮来贮藏。

【扬注】玄冥玄英,犹言冬水。以漆喻水,“玄”言其色。凡湿漆贮器者,皆盖藏,令不溓凝〔1〕,更宜闭塞也。

冬藏

冬藏,即储存漆液的瓮和桶。储存的盖藏方法是,取一张大于桶口和瓮口的皮纸,涂以柿油,覆于漆液表面以隔绝空气,然后密封,以避免漆液干固结痂而造成浪费。储有漆液的瓮或桶,以少搬动为好。

【注释】

〔1〕溓(liǎn)凝:溓,指水快凝结成冰的样子。《周礼·冬官考工记》的《注》中这样说:“溓读为黏。谓泥不黏著辐也。”《说文》:“中绝小水。与濂同。”《潘岳·寡妇赋》:“水溓溓以微凝。”

【译文】玄冥玄英,是指代冬季的水。把漆液比作冬天的水,“玄”就是根据漆液的颜色是黑色来作的比喻。但凡保存漆液的容器,均需加盖,密封贮藏,使漆液不干燥凝固,尤其以密封并且少搬动为好。

【黄文】暑溽〔1〕,即荫室。大雨时行〔2〕,湿热郁蒸〔3〕

【注释】

〔1〕暑溽(rù):溽暑。意为暑湿之气,指盛夏。《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

〔2〕时行:意为应时而下,当时流行的。《易·坤》:“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孔颖达疏:“言坤道柔顺,承奉於天,以量时而行。”《旧唐书·辛替否传》:“臣以为非真教,非佛意,违时行,违人欲。”宋·王安石诗《谢赐历日表》之二:“臣敢不恭承睿旨,顺考时行。”

〔3〕郁(yù)蒸(zhēng):闷热之意。《素问·五运行大论》:“其令郁蒸。”

【译文】暑溽,指存放漆器的荫室。室内需要经常洒水,保持荫室潮湿,故而闷热。

【扬注】荫室中以水湿,则气熏蒸〔1〕。不然,则漆难干。故曰:“大雨时行。”盖以季夏〔2〕之候者,取湿热之气甚矣。

寒来

寒来,指刮腻子的刮板。寒来,也叫杇,形似雕塑刀,硬而有弹性的为好,便于堆砌花纹或填塞缝隙。如用法灰漆、法絮漆、冻子等稠厚的可塑性材料,做粘接、填补、堆塑等细活时,杇都是必需的工具。

【注释】

〔1〕熏蒸:热气蒸腾,形容闷热得使人难受。

〔2〕季夏:意为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

【译文】荫室中一定要保持湿润,使湿热之气熏蒸。不然,漆液很难凝固成漆膜。所以,要像“大雨时行”般经常洒水。用农历六月前后的气候来作比喻,是取湿热的暑气最盛大的意思。

【黄文】寒来,即杇〔1〕,有竹,有骨,有铜。已冰已冻,令水土坚。

【注释】

〔1〕杇(wū):意为瓦刀、泥镘,古同“圬”。这里指漆工刮抹漆腻子的工具。也称刮板。

【译文】寒来,指漆工刮抹漆腻子的工具刮板。制杇的材质有竹、骨、铜等。作用主要是使器物上的漆液像水结冰一样,令水土干固坚硬。

【扬注】言法絮漆〔1〕、法灰漆〔2〕、冻子〔3〕等,皆以粘著而干固之,如三冬〔4〕气,令水土冰冻结坚也。

【注释】

〔1〕法絮漆:法漆。指黏合胎骨用来填补缝子及不平处的漆灰腻子。

〔2〕法灰漆:漆灰的一种,用生漆、胶及骨灰调制而成。可以用它来做器物边棱上凸起的线条。

〔3〕冻子:是一种胶质的透明体,用生漆与明油、鱼鳔胶、香灰、蛤粉、石膏粉等调制而成,用于堆塑或模印花纹。

〔4〕三冬:冬季的三个月。指孟冬(阴历十月)、仲冬(阴历十一月)、季冬(阴历十二月)。语出《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

【译文】这里所说的法絮漆、法灰漆、冻子等,都是用刮板粘住后干燥凝固,就像三冬时候的严寒天气,将水和土都冰冻得坚固结实。

【黄文】昼动,即洗盆并帉〔1〕。作事不移,日新〔2〕去垢。

【注释】

〔1〕帉(fēn):揩拭,引申指拭物大巾。古通“纷”。

〔2〕日新:意为日日更新,天天进步。《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说,汤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铭刻在自己的洗澡用具上,以便自己每天洗澡时能看见这句箴言,提醒自己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这里是双关语,一方面是希望漆工勤洗手,注意卫生,一方面是勉励漆工坚持劳动。

【译文】昼动,指洗手用的水盆和手巾。做事情以坚定不移为贵,若每天都能有所进步,生活中也就不会有什么尘垢了。

【扬注】宜日日动作,勉其事不移异物,而去懒惰之垢,是工人之德也,示之以汤之盘铭〔1〕意。凡造漆器,用力莫甚于磋磨〔2〕矣。

【注释】

〔1〕汤之盘铭:商汤盥洗之盘上的铭文,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磋(cuō)磨(mó):指磨治器物的方法。宋·叶适《送黄竑》诗:“焦桐邂逅爨下薪,良玉磋磨庙中器。”

【译文】漆工应天天做工,致力于漆艺,使心性不被其他事物所转移。去除懒惰这个毛病,也是工匠的道德操守。这里用《礼记·大学》中汤盘上的铭文“日新”来表述,有勉励的意思。凡是制作漆器,没有比磋磨更费力的了。

【黄文】夜静,即窨〔1〕。列宿〔2〕〔3〕见,每工兹安。

【注释】

〔1〕窨(yìn):意为地窨子、地下室。《说文》曰:“窨,地室也。”

〔2〕列(liè)宿(xiù):意为众星宿,特指二十八宿。《楚辞·刘向〈九叹·远逝〉》:“指列宿以白情兮,诉五帝以置词。”王逸注:“言己愿后指语二十八宿,以列己清白之情。”《淮南子·天文训》:“荧惑常以十月入太微,受制而出行列宿。”

〔3〕兹(zī、cí):读zī时可作“则”“就”等转折连词使用;读cí时,作为古地名“龟兹国”专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若可,师有济也;君而继之,兹无敌矣。”本书这里读zī。

【译文】夜静,指地下的荫室,俗称地窨子。将待干的漆器放进地窨里,如同星宿在夜空闪现,这样工匠就可以安稳休息了。

【扬注】底、垸、糙、,皆纳于窨而连宿〔1〕,令内外干固,故曰“每工”也。列宿指成器,兼示工人昼勉事,夜安身矣。

【注释】

〔1〕连宿:意为连续几夜。清·曹晟《夷患备尝记》:“并有大胆男子仍返故居,连宿过夜。”

【译文】打底、做灰、上糙漆、涂漆等工序,每一道工序完成后,器物均需要在地窨子里过夜,使其内外均匀干固,所以也说是“每工”。列宿就是指(排列放在地窨子里的)成品器物,同时也是为了勉励工人,只有白天辛勤工作,晚上才能安稳睡觉啊。

【黄文】地载,即几。维重维静〔1〕,陈列山河。

【注释】

〔1〕维重维静:维,通“惟”,意为维持、维系。重,在这里指重而实。静,这里指稳定不摇晃。

【译文】地载,指漆工做漆用的几案。几案要厚重稳固、不摇晃,才可以放置众多工具。

【扬注】此物重静,都承诸器,如地之载物也。山指捎盘〔1〕,河指模凿〔2〕

【注释】

〔1〕捎盘:制作漆器的专门工具。主要用于在进行捎当工艺时,拖住需要被捎当的木胎。漆器木胎中,并非所有木胎都是一体车成,一部分木胎为拼接而成。因此在处理此类拼接木胎时,需要将木胎置于捎当盘上,木胎经过法漆黏合并已合缝成型,将胎骨接口上的裂隙处特意铲剔,使缝隙稍稍扩展,然后在缝隙处填塞木粉漆糊或瓦灰漆糊,最后在通体刷以生漆,以完成整个捎当工艺。

〔2〕模凿:模,即描摹、模型。凿,即挖槽或打孔。这里指对木胎模型进行打孔、挖槽。

【译文】几案要比陈列的漆器更重更稳固,放上器物后,才稳如大地承载万物一般。山在这里指捎盘,河在这里指模凿。

【黄文】土厚,即灰,有角、骨、蛤、石、砖及坏〔1〕屑、磁〔2〕屑、炭末之等。大化之元〔3〕,不耗之质。

【注释】

〔1〕坏(huái):指未烧过的砖瓦、陶器。

〔2〕磁:瓷的俗字,指瓷器。

〔3〕大化之元:宇宙的本原。大化:宇宙,大自然。《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元:根源、根本。《文子·道德》:“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门,万物待之而生。”

【译文】土厚,指调漆所使用的各种粉末。有牛角鹿角灰、骨灰、蛤灰、石粉、砖灰,以及未烧过的砖瓦陶器屑灰、瓷器屑粉、木炭灰等。(灰土是)宇宙化育万物的元气,具有不生不灭的品质。

【扬注】黄者,厚〔1〕也,土色也。灰漆以厚为佳。凡物烧之,则皆归土〔2〕,土能生百物而永不灭,灰漆之体,总如率土〔3〕然矣。

【注释】

〔1〕厚:山陵之厚也。也写作垕,古文厚从后土。《战国策》:“非能厚胜之也。”此处的厚,犹大也。

〔2〕归土:埋葬。《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明·张居正《乞归葬疏》:“送臣父骨归土,即依限前来供职。”

〔3〕率土:指境域之内。语出《诗·小雅·北山》:“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清代学者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中》:“《尔雅》曰:‘率,自也。自土之滨者,举外以包内,犹言四海之内。’”这里指漆的胎体就像是四海一样可以施展。

【译文】黄,就是厚重博大的意思,也就是五行中土的正色。所以,做灰漆,也以厚为佳。任何物品,经火焚烧后,都会被埋葬而化为尘土。土能生育万物而自己却永生不灭,因而灰漆的本体,终归应像四域之内的土一样。

【黄文】柱括,即布并斮絮〔1〕、麻筋。土下轴连,为之不陷。

【注释】

〔1〕斮(zhuó)絮:斮,斩、削之意。《说文》曰:“斮,斩也。从斤,昔声。衺斩曰斫,正斩曰斮。”《汉书音义》曰:“斮絮,以漆著其间也。”

【译文】柱括,就是布和斫断的棉絮或麻筋等。裱糊在木胎上,填充在灰土下,在上面髹漆才不会有坍陷。

【扬注】二句言布筋〔1〕包裹,棬榡〔2〕在灰下而漆不陷,如地下有八柱〔3〕也。

柱括

在髹漆中指布和斫断的棉絮或麻筋。底胎好比漆器的骨架,这些布、棉絮或麻筋则像填充骨架的筋肉,可以使漆器更圆润、饱满。

【注释】

〔1〕布筋:形容包裹木胎的布就像木胎的筋络。

〔2〕棬(juàn)榡(sù):棬,意为弯曲成圈的木条。榡,意为器物未加装饰。《类篇》曰:“榡,器未饰也。”古通“素”。棬榡就是漆器的木胎骨。

〔3〕八柱: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地有八柱,用以承天。《楚辞·天问》:“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汉·王逸注:“言天有八山为柱。”洪兴祖补注:“《河图》言,昆仑者,地之中也,地下有八柱,柱广十万里,有三千六百轴,互相牵制,名山大川,孔穴相通。”

【译文】以上两句所说的布条、麻筋等均用来包裹木胎。木胎弯曲成圈,因为有布条、麻筋的支撑,在其上漆面才不会坍陷,就好比传说中地有八柱,用以承天,使天不坍陷一样。

【黄文】山生,即捎盘并髹几。喷泉起云,积土产物〔1〕

【注释】

〔1〕积土产物:意思是堆积的土多了可以成为山,比喻事业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来。这里有积累而孕育生长万物的意思。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译文】山生,指捎盘和髹漆的几案。泉水喷出,周围的水汽凝聚成云,泥土堆积成山才能化育万物。

【扬注】泉指滤漆,云指色料,土指灰漆,共用之于其上,而作为诸器,如山之产生万物也。

【译文】泉,指过滤后的漆液;云,指髹漆用的颜料;土,指灰漆。将漆液、颜料、灰漆等按规则运用在木胎上,才能成就各种漆器。这就像山化育生产万物一样。

【黄文】水积,即湿漆〔1〕。生漆有稠淳〔2〕之二等,熟漆有揩光〔3〕、浓〔4〕、淡〔5〕、明膏〔6〕、光明〔7〕、黄明〔8〕之六制。其质兮坎〔9〕,其力负舟〔10〕

【注释】

〔1〕湿漆:生漆和熟漆的总称。

〔2〕稠淳:大木漆即稠漆,小木漆即淳漆。

〔3〕揩光:揩光漆,应为生漆滤除杂质后,精制而成的半透明红棕色漆。

〔4〕浓:浓漆,应为一种无油黑漆。

采漆方法

采收生漆,也叫“割漆”,即在漆树主干上割口,让漆液流出而取得。割漆时,采漆者会使用特制的刀具,在树干上划一道微微倾斜的割痕,然后在割口正下方五六厘米处,用漆刀向上削一条宽、深各为二毫米左右的缝,再在缝的下端插稳“茧子”,漆液会顺缝隙缓缓流入“茧子”内。

漆树成龄后,割漆的时节通常自“夏至”或“小暑”始,至“霜降”终。

割漆工具

漆刀、蚌壳、刮板和收漆桶是割漆的主要用具。采漆者用的漆刀多为自制,下刀以快、准为佳。割好口后,蚌壳用以插入刀口、收集漆液。除了蚌壳外,采漆者也会用树叶等可塑性强的薄片状物收集漆液,称“茧子”。刮板的作用很多,可以刮剔漆液,也可以抚平割刀口。此外,收漆桶也是需要采漆者随身携带的,轻便且有一定密封性的比较好。割漆是一件无法工业自动化的事,非人工不能完成,所以现代所用的割漆工具与古代区别并不大。

割漆用刀

“茧子”

收漆用的笔

装漆的竹筒

割漆步骤图

漆树长到七八年时,就可以采割了。树龄越大,树干就越粗,其含漆量就越多。一年之中,割漆通常从六月中旬起,到十月中旬止。在这期间,空气湿度大时漆液的产量会高些,所以采漆者多在黎明前、阴天或大雾时割漆。割漆也有一定的制度章程,即割口、割口间距和割漆频率需结合起来,形成一定的采割规律。不按照规律进行采割,轻则影响漆液的产量,重则会导致漆树死亡。

先在漆树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快速地沿着漆路划出两个半月形的切口,既不能回刀,也不能补刀,否则一滴漆都不会流出。

割好漆口,在其下方再割一个“茧口”。装上“茧子”,漆液就会顺着割口流到“茧子”里。刚流出的生漆呈乳白色,流到“茧子”里之后,漆酚快速氧化,生漆会变成褐色,这也是古代家具最常见的颜色。

收下“茧子”,用刮板或小毛笔将“茧子”中的漆液收入盛漆的竹筒。

每收一个“茧子”,都用刮板把漆口抚平,以便它自然愈合。

生漆和熟漆

生漆,又叫大漆,即割取漆树汁液所得的天然漆的总称。其漆液中近80%的成分是漆酚,其余为树胶质、氮、水分及微量的挥发酸等,其味略似酸苹果。我们现在常说的生漆,是粗生漆经过过滤净化制得,也叫精制生漆。生漆经过进一步加工精制,可得到熟漆。

精制生漆,由粗生漆、油渣和水配制而成。其制作工艺大致如下:一、用棉布或麻布经绞漆架过滤粗生漆,滤完一道后,可以更换孔眼更小的滤布再滤几次;二、粗生漆过滤后,还会留有漆渣及少量漆液,在其未干固之前及时放进广油或樟脑油等溶剂中浸泡,就可以再提取出这部分漆液;三、将过滤后的粗生漆与从油渣上提取出的漆液一同置于容器中搅拌,先慢搅后快搅,一边搅拌一边加入适量清水,使之充分聚合乳化,生漆就精制而成了。生漆主要用于给漆器打底,或调制灰漆、拼接木料、嵌贴金属薄片等。

精制熟漆,由生漆和水配制而成。熟漆又分透明漆、红推光漆、黑推光漆、红锦推光漆、黑锦推光漆等多种,这些熟漆的区别是制漆时所选粗生漆的产地不同,导致漆性不同,作用也稍有不同。下图为最基本的制法。

生漆

熟漆

熟漆制法

用棉布或麻布经绞漆架过滤生漆。

在木盆中倒入过滤好的生漆,加入适量水搅拌。

搅拌速度约每分钟15~25次,不宜过快,以免发热影响漆质,搅拌时间约持续2~3天。

漆液搅拌凉制后,倒入曝漆盘,将曝漆盘置于阳光下暴晒。

边晒边搅,晒制温度控制在45度以下,时间约3~4小时,直至漆液中的含水量下降至5%左右。

搅拌晒制后的漆液中难免会混入粉尘杂质,须再过滤几道,熟漆就制好了。

精制好的熟漆。

常用熟漆的种类

〔5〕淡:淡漆,应为一种无油红光推光漆。

〔6〕明膏:明膏漆,应是一种无干性的透明漆,是用武火煎制的漆,在使用时需加入生漆调制。

〔7〕光明:光明漆,应是一种油光漆,用于最后颜色罩明。

〔8〕黄明:黄明漆,应是一种茶褐色的透明推光漆。

〔9〕坎: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水。

〔10〕负舟:意为承载舟船。典出汉·焦赣《易林·大有之蛊》“黄龙景星”。原注:“禹渡江,黄龙负舟。”

【译文】水积,指湿漆。刚从树上割下来未经研制的生漆,分为浓稠的大木漆和清淳的小木漆两种。经过搅拌烘烤制成的熟漆,则有揩光漆、浓漆、淡漆、调色用的明膏漆、光明漆和黄明漆六种。漆的质地如水,但是它也具有托起船只的力量。

【扬注】漆之为体〔1〕,其色黑,故以喻水〔2〕。复积不厚则无力,如水之积不厚,则负大舟无力也〔3〕。工〔4〕者造作,无吝〔5〕漆矣。

【注释】

〔1〕体:事物的本身或全部。这里说的“漆之为体”即是说“漆的形态本体”。

〔2〕故以喻水:按五行学说,黑色属水。

〔3〕如水之积不厚,则负大舟无力也:语出《庄子·逍遥游》:“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意为如果汇积的水不深,那么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

〔4〕工:按照文意,此处“工”指的是工巧,也指优良工巧的匠人。

〔5〕无吝:吝,本义是指小气、舍不得。无吝,指不能过度节约,甚至于不舍得。

海大

指晒制漆液的曝漆盘和煎漆锅,用于制备各种熟漆。

【译文】漆的形态本体,颜色上呈黑色,所以用五行中也属于黑色的水来打比方。使用漆液,不反复累积到一定厚度,就没有力量,正如水积得不多,就没有托起船只的力量一样。工匠在制造漆器时,万不可吝惜漆液。

【黄文】海大,即曝漆盘并煎漆锅。其为器也,众水归焉。

【译文】海大,指晒制漆料的曝漆盘和煎制漆料的煎漆锅。曝漆盘和煎漆锅的器型,体现了众水归海的意象。

【扬注】此器甚大,而以制熟诸漆者,故比诸海之大,而百川归之矣。

【译文】(因为)这两个器物的形体很大,而专门用来制作各种熟漆。所以,将之比喻为大海,而各种漆液(在里面炼制)自然也就像百川归海一样。

【黄文】潮期,即曝漆挑子。䲡尾〔1〕反转,波涛去来。

【注释】

〔1〕䲡(qiū)尾:䲡,又作“鳅”,上古传说中的一种大鱼。《水经》曰:“䲡鱼长数千里,穴居海底,入穴则海水为潮,出穴则潮退。鱼入有节,故潮水有期。”传说中䲡尾反转无常,不停歇。又作践踏之意。《庄子·秋水》:“然而指我则胜我,䲡我亦胜我。”

【译文】潮期,就是指晒制漆料时使用的挑子。(曝漆挑子在使用时)就像䲡鱼的尾巴一样翻动,从而使漆液像波涛一样起伏。

【扬注】尾反转,打挑子之貌;波涛去来,挑翻漆之貌。凡漆之曝熟有佳期,亦如潮水有期也。

【译文】传说中,䲡鱼尾巴的反转,与使用曝漆挑子的动作相似;波涛来去,是比喻挑漆料和翻转漆料的动作。凡是使用晒制工艺炼制漆料,均有较合适的时间,这也像潮水的起落一样,有固定的时间。

【黄文】河出〔1〕,即模凿并斜头刀、剉刀〔2〕。五十有五,生成千图。

河出

河出,即镶嵌螺钿时用的模凿、斜头刀和锉刀。做软螺钿镶嵌时,为使钿片形状工整一致,漆工使用各式模凿进行裁切。漆器上的花纹图案,往往由许多三角、菱形、圆点等不同形状的基本图案拼接嵌成。

【注释】

〔1〕河出:河出图。指黄河出现河图,出自《易·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后以“河出图”为吉祥的征兆。

〔2〕剉(cuò):本义为折伤,古同“锉”。《说文》曰:“锉,折伤也。”即,用锉刀去掉物体的芒角。

【译文】河出,指制作镶嵌螺钿的漆器所使用的模凿、斜头刀、锉刀等。(钿片的种类)有五十五种之多,这样才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镶嵌螺钿图案。

【扬注】五十有五,天一至地十之总数〔1〕,言〔2〕片之点、抹、钩、条,总五十有五式,皆刀凿刻成之,以比之河出图也。

【注释】

〔1〕天一至地十之总数。《直方周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河图

河图源于天上的星宿,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河”,指星河。河图在天为象,即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河图本是星图,文中用“河出”比喻切割螺钿的模凿、斜头刀和锉刀;用河图上的黑点和白点形容螺钿切割所得的众多基本形状。

洛书

洛书是关于天地空间变化脉络的图案,亦为上古文明的产物。“洛”即脉络。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为十五。文中用“洛现”比喻画出漆器纹饰的笔觇和笔觇;用洛书的数字排列,形容绘制图案时应合乎法式,注意位置的分布排列。

〔2〕蜔(diàn):螺钿,一种手工艺品,意为用螺蛳壳或贝壳镶嵌在器物表面作装饰。

【译文】五十有五,是《易经》中从天一到地十的数字总和,这里是说钿片的点、抹、钩、条等式样,总共有五十五种。这些式样都是用刻刀雕凿而成,这里用“河图”出现来比喻。

【黄文】洛现〔1〕,即笔觇〔2〕并㧺笔觇〔3〕。对十中五,定位支书。

【注释】

〔1〕洛现:洛现书。指洛河里出现的“洛书”。洛书,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一种关于天地空间变化脉络的图案。洛书1—9数是天地变化数,万物有气即有形,有形即有质,有质即有数,有数即有象,“气、形、质、数、象”五要素用河图洛书等图式来模拟表达,它们之间巧妙组合,融于一体,以此建构一个宇宙时空合一,万物生成演化运行的模式。
洛书与上文的河图,并称为“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十五。河图洛书可与二十八星宿、黄道十二宫对照,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河图中的五行生成数,象征自然界万物的生长及终了,与人体脏腑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古人认为,“天一生水”与肾为月脏;“地二生火”与心为火脏;“天三生木”与肝为风脏;“地四生金”与肺为金脏;“天五生土”与脾为土脏。洛书的数字代表着方位和光热温度,代表着古人对宇宙规律的理解,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2〕笔觇(chān):笔掭,是觇笔之器。“笔觇”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明后期文房清玩的风气愈渐兴盛,古人运笔除了可在砚上掭笔外,更备有掭笔之物,谓之笔觇。有瓷制、玉制、琉璃制、水晶制等。

〔3〕㧺笔觇:㧺(tà),指套子。这里指放置笔和砚台的套子。

【译文】洛现,指在漆器上画出各种图案时,用于调整漆色的笔掭以及放置笔觇的套子。(这就像“洛书”中的数字)两头相加是十,而中间的数字始终是五,如同在漆器上描饰时用笔觇调定颜色以供书写。

【扬注】四方四隅〔1〕之数皆相对得十,而五乃中央之数,言描饰十五体〔2〕皆出于笔觇中,以比之龟书出于洛也。

【注释】

〔1〕四隅:意为四角,出自《礼记·檀弓上》。

〔2〕十五体:应指河图洛书中的基本数“十五”,即“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意指万物的中极、核心、根本。“五”为河图生数的极大值,居天数中位;“十”为成数的极大值,居地数中位。此处以“十五体”比喻用笔觇调制的各种颜色,言其包罗万象在一觇之中。

【译文】在洛书上四方和四角的数字总是相对相加得十,而五是洛书中央的数字。这里是说描饰工艺的若干种色彩都是出于笔觇的,这就好比洛河中神龟浮出,背驮图案。

【黄文】泉涌,即滤车并幦〔1〕。高原混混〔2〕,回流涓涓〔3〕

【注释】

〔1〕幦(mì):本义为漆布。古代车前横木上的覆盖物。

〔2〕混混:形容水流滔滔不绝。语出《楚辞·九思·伤时》:“时混混兮浇饡。”《文子·上德》:“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

〔3〕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语出《荀子·法行》:“《诗》曰:‘涓涓源水,不雝不塞。’”汉·刘向《说苑·敬慎》:“涓涓不壅,将成江河。”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丁鸿传》:“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

泉涌

泉涌,指用于滤漆的滤车和滤漆布。无论选用何种粗生漆或精制何种熟漆,都需要过滤漆液,为的是除去漆液中所含的杂质。以上为滤漆图示。

【译文】泉涌,就是滤漆用的滤车和漆布。(工匠滤漆时)高处的漆液源源不断地流下去,(在搅动滤车时)漆液则从漆布上涓涓流下。

【扬注】漆滤过时,其状如泉之涌,而混混下流也。滤车转轴回紧,则漆出于布面,故曰回流也。

【译文】漆在过滤的时候,其情状像泉水涌出,源源不断地向下流淌。滤漆车转轴回紧时,漆液就会从漆布上流出,因此,这里要说是“回流”。

【黄文】冰合,即胶,有牛皮,有鹿角,有鳔〔1〕。两岸相连,凝坚可渡。

【注释】

〔1〕鳔(biào):某些鱼类体内可以胀缩的囊状物。

【译文】冰合,就是指黏合漆器胎骨所用的胶质。有用牛角、鹿角、鱼鳔等不同材质熬制而成的胶质。胶质的功能是使胎骨的两面粘连,就像冰冻结过的湖面那样可以供人自由行走。

【扬注】两岸相连,言二物缝合;凝坚可渡,言胶汁如冰之凝泽,而干则有力也。

【译文】两岸相连,就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黏合工艺。凝坚可渡,就是说胶液要像冰冻的湖面可以让人自由行走一样,干后黏合有力。

鱼鳔胶制法

冰合,指在漆胎上粘固东西的胶。制作漆器用的胶,其材料有牛皮、猪皮、鱼鳔和骨等,其中鱼鳔胶性软、黏性最好,下面所示为传统的鱼鳔胶制法中的一种。

取大草鱼的鱼鳔。

鱼鳔取出后,悬挂在阴凉通风处自然晾干。

晾干的鱼鳔,用清水浸泡一天,其间最好勤换水。

浸泡好的鱼鳔取出攥干水分。

鱼鳔上锅蒸1小时。

蒸好的鱼鳔中加热水。

加过热水的鱼鳔放入臼子里舂捣成泥,这是为了使鱼鳔中的胶质更好地析出。

舂成泥状的鱼鳔汁液里再加入少许水,再次上锅,隔水加热。

加热好的胶液用棉纱过滤几道,除去渣状杂质。

手握纱布过滤胶液。

将滤净后的胶液倒入托盘晾凉。胶液晾凉后,会自然凝固成膏状。

将膏状胶块从托盘中取出,切成薄薄的小块。

膏块置于阴凉处晾干后,鱼鳔胶就制好了。

使用时,提前将晾干的鱼鳔胶块用水浸泡一晚。

次日,碗中加与鳔胶齐平的水,再将碗中的胶块和水加热、隔水融化、调拌均匀即可使用,鳔液呈银耳汤状的浓度最好。水浴后的鳔液若短时间不会再用,则可倒入大平底容器中,置于通风处使其自然干燥,干燥后亦可长久保存。

◎早期漆器

天然漆的使用,最初应该是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于生产工具的黏接与加固,其后逐渐发展到对日用品的漆制髹饰。从单纯的漆树液,发展到调色的色漆,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几何纹黑漆陶罐 良渚文化

(高8.6厘米,口径6厘米)

嵌玉漆杯 良渚文化

通体髹涂朱漆,彩绘出卷曲盘绕的纹样。朱漆螺旋内有玉粒镶嵌,共141颗,大如黄豆,小如芝麻。

朱漆木筒 良渚文化

木筒挖凿而成,口部向内削敛,外部髹涂朱漆,底部髹涂黑漆。

缠藤黑漆木筒 河姆渡文化

通体髹涂黑漆,外壁缠绕藤条,既有加固作用,也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