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史:从神话传说到王朝的兴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尼罗河的赠礼

正如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两河流域洗涤出了古巴比伦文明,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与水相伴,得益于水的哺育和滋养才能生存与发展,而古埃及文明正是尼罗河的赠礼。

尼罗河全长6671千米(另有6650、6670、6695、6740、6825千米等多种说法),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它有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两个源头。

青尼罗河长约1600千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西北部海拔1840米的塔纳湖(Tana Lake),从塔纳湖南部流出后,先向东南方流经深谷,再向西绕过乔凯山脉,然后折向西北方向流出埃塞俄比亚,最后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与白尼罗河交汇。

白尼罗河比青尼罗河更长,约有3700千米,它的源头也更为复杂,最远可追溯至布隆迪境内的卢维龙扎河(Luvironza River),这也是尼罗河最偏远的源头,接着流经鲁武布河(Ruvubu River),又在坦桑尼亚和卢旺达边界处汇入卡盖拉河(Kagera River),然后注入维多利亚湖。位于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三国交界处的维多利亚湖就是通常广义上的尼罗河的源头。1858年8月3日,英国探险家约翰·汉宁·斯皮克(John Hanning Speke,1827年5月4日—1864年9月15日)发现了非洲腹地这个水域辽阔的湖泊,遂根据当时英国女王的名字将它命名为维多利亚湖。湖水从北部流出后,又先后流经乌干达的基奥加湖(Kyoga Lake)、乌干达与刚果交界处的艾伯特湖(Albert Lake),然后一路向北经过南苏丹,最终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与青尼罗河交汇。青尼罗河与白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后继续向北流淌,就形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尼罗河。

约翰·汉宁·斯皮克

尼罗河向北流经埃及,最终从埃及北部汇入地中海。正因为尼罗河是一条自南向北流淌的河流,所以它的南方(上游)被称为上埃及,北方(下游)被称为下埃及。在上埃及,除了狭长的尼罗河谷两岸是青翠的绿色外,河谷东西两侧都被广袤的沙漠包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下埃及开罗附近,尼罗河分散成若干支流,携带的泥沙在此处形成了一个扇形的冲积平原,这就是著名的尼罗河三角洲,这里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是埃及的主要农业区。

从高空俯瞰,呈带状的尼罗河谷与三角洲地区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朵在沙漠中盛开的莲花,而莲花正是上埃及的象征物之一。除此之外,上埃及还盛产一种叫“莎草(sedge)”的植物,这是上埃及的另一个象征物。在下埃及三角洲地区,也盛产一种植物,名字和上埃及的“莎草”类似,叫作“纸莎草(papyrus)”,这是下埃及的象征物之一。“莎草”和“纸莎草”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植物,却常常被混淆。古埃及人利用纸莎草的茎做成了莎草纸,虽然有人认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但这却是几千年前古埃及人主要的书写材料,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宝贵的文献资料,所以纸莎草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英语中的“纸(paper)”就源自“纸莎草”一词。

尼罗河奔流不息的河水哺育了古埃及人,因此他们将尼罗河看作一切生命的源泉,并根据河水施予的恩惠创作了神话,创造出了尼罗河神“哈比(Hapy)”。古埃及人描绘的哈比神通常是留着长胡须的男性面孔形象,但又有着女性般的胸部,以及一个硕大下垂的肚腩,这其实蕴涵着肥沃、多产的寓意。更重要的是,哈比神通常成对出现,一个头戴象征上埃及的莲花,一个头戴象征下埃及的纸莎草,表示着上下埃及的统一。

阿布辛贝神庙

两个哈比神分别手持象征下埃及的纸莎草和上埃及的莲花,一起捆绑具有统一含义的象形文字,表现了上下埃及的统一

埃及北临一望无际的地中海,西边是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撒哈拉沙漠,东边是狭长的红海,往南到阿斯旺(Aswan)附近的第一瀑布区是古埃及南方的天然疆界,船只到了那里就无法通行。就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孕育出了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

由于干燥的气候,埃及全年降雨量极少,所以尼罗河就成为埃及农业发展的唯一水源,被喻为埃及的母亲河。每年7月,尼罗河上游山区迎来雨季,夹带着丰富腐殖质的洪水奔腾而下,造就了尼罗河的泛滥,直到10月泛滥期结束,洪水才渐渐退去。当洪水退去后,大地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黑色淤泥,土壤变得极其肥沃,人们只需在沃土上播种,无须施肥就能轻易收获,所以古埃及人称自己的国家为“Kemet”,即黑土地,相对的,沙漠就是红土地。黑土地是生命的象征,而红土地则有干燥、荒芜和死亡的含义。

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每年泛滥的特性,把一年分为3季,每季4个月。7—10月是泛滥季,也就是尼罗河涨水的时期,此时农田大多被水淹没,因此是农闲期,人们在此期间迁移到高地,靠做一些手工度日,等待河水退去;11—2月是播种季,人们开始在洪水退去后的肥沃土地上种植;3—6月是收获季,此时作物陆续成熟,人们在此期间收割完毕,然后满怀期盼地等待下一次尼罗河泛滥的到来。随着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的耕耘劳作,使古埃及成了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著名粮仓。

同时,在尼罗河年复一年的泛滥中,古埃及人也发现了一些规律。他们注意到每当天狼星偕日升的时候,尼罗河就开始泛滥,这个天文现象与尼罗河每年的泛滥几乎同时出现。(天狼星:大犬座α星,夜空中最亮的恒星。偕日升:一颗星星隐没在地平线下一段周期后,在黎明时重新与太阳一起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于是,古埃及人就把天狼星偕日升的那天定为新年的第1天,把全年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一共360天,又在岁末增加了5天作为节日(关于这5天的来历传说详见后文“众神的时代”中托特[Thoth]神的故事),这样就形成了365天的历法,这也是人类最早的太阳历。当然,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个历法还不够完美。因为严格来说,一年不是365天,而是365.2422天,这就导致天狼星偕日升的现象每四年提前一天,周而复始,天狼星偕日升与尼罗河泛滥的时间就会出现越来越大的偏差,整个季节就会出现混乱倒转。然而,现代研究者却可以通过这一点大致推断出古埃及历史的时间框架。德国史学家爱德华·迈尔(Eduard Meyer)发现天狼星偏离的周期是1460年,也就是说每隔1460年,天狼星偕日升时就会迎来尼罗河的泛滥。而古罗马人西索里努斯(Censorinus)留下了一份在公元139年7月20日观测到的天狼星偕日升现象的珍贵记录。以此为基点,从公元139年往前倒推两三个轮回,就是公元前2781年和公元前4241年,但由于缺乏古埃及文献和考古证据,还无法完全确定这套历法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的。总之,这一历法由于简单明了而成为古埃及人的行政历法。

不过到了1970年,当埃及政府修建的阿斯旺大坝完工后,泛滥了几千年的尼罗河停下了她奔腾的步伐。虽然大坝的修建对埃及的灌溉、防洪、发电、养殖、航运等都有积极正面的作用,但万事有利就有弊,大坝的修建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比如大坝的修建将大量的泥沙拒之门外,导致土壤的肥力不断下降,人们不得不大量使用化肥,这大大提高了农业成本,降低了农业收益。另外由于河水不再泛滥,无法带走土壤中的盐分,导致土壤盐碱化,不利于作物生长。还有河床也遭到侵蚀,使三角洲面积减小,沙丁鱼迁移导致渔业减产等等。所以,这项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工程的功过是非还有待历史去检验。

阿斯旺大坝

古埃及文明历史悠久,从约公元前3100年上下埃及的统一,到公元前30年托勒密王朝覆灭,在大约三千余年的时间长河里,经历了从诞生到辉煌直至终结的过程。古埃及就像一本充满魔力的书,吸引了无数人为之痴迷并沉醉其中。然而如果深入了解一个文明的历史就会发现,追根溯源总是绕不开神话这个主题,因为那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信仰,这一点在古埃及文明里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要想了解古埃及文明,就要先知晓他们的神话故事,这样才能一步步走进遥远而神秘的古埃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