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5年6月的某一天,北大附中西楼203教室,第一次见到李韧老师。作为博雅学院的院长,我当时在找专门的人开设专门的写作课。那天,我们聊了她记忆中的北大附中,聊了她希望来附中开课,聊教育应该的样子,聊这个时代学生该如何学习……9月,李韧老师在北大附中开设了自己的第一门课程,彼时名称为“人间研究(非虚构写作)”。一个学期后,2016年2月,课程正式更名为“创意写作”。这是北大附中写作课程独立化的开始。

四年后的2019年6月,此刻,《北大附中创意写作课》这本书稿成就。

四年以来,无数次的讨论,说到底,一直是6月那天我们聊到的那个话题:16~18岁的人,需要怎样的写作训练?

探究这个问题的初始,我们尝试剥离现有一切前见,所以,这个问题的更全面表述是:在不考虑任何限制时,16~18岁的人,我们可以给出怎样的最理想的写作训练?

应该说,这本书稿,就是此刻给出的一个答案了。

它和现有高中写作教材很不一样,原因正是如此。

忘记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这三种虚构教学文体,忘记写作是语文课程的部分,忘记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忘记学校和学生这类机构与身份……回到人,回到人类,回到工具,回到永恒的时间,回到教育的本质……

人类定义了很多工具,然后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工具定义。工具诸多,文字是其中最重的一把无锋。

但,很多时候,不离日用常行内的事与物,却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我们直到先天未画前。

未有文字乃至语言之前,心内直指、以心会心,尚有可能;有文字之后,心为皓月,文字成了指月的手指。错认手是月的,见手未见月的,甚至,手为何物也未搞清的,都有人在。

李韧老师的“创意写作”课程,或食物、或身体,称造字、言陌生,表冲突、显自觉……无非带更多学生,到一处以手指月的画壁,并穿墙,并黄粱,并自日用而抵先天。

在太多文字载道义、立言不朽甚至为天地立心的背景衬托下,捏碎一个鸡蛋并描述自己的感受,也才越发无比重要。

也因有了每一个人每一分每一寸的感受,这门“创意写作”课程,也才有了灵魂。所以,这本书,从自己开始,到自觉结束。

一切技巧手法,都在人背后。

所以,这本书的读法,也正如武侠内太极的练法,法门是重要的,但法门最终需要被忘记。每一个读者最终要问的,也确实不是读后记住多少,而是读后忘记多少。忘到最后,每一个“自己”才越发明晰。

学校给每一个人学生或教师的身份标签,给社会化的淘汰式考试评价机制,给公共化的意识,给传承的沉沉历史……李韧老师的“创意写作”课与书,给一个一个不断“自己”化的人,给每一个人在每一时刻每一寸相思相忘的悲欣交集,给每一个字还原一个情境,给烂故事的腐朽以化神奇的可能……

结构、概念、定义的内涵外延,例子的多少都会更新,如上内容都不会。

是为序,仅供忘记。

孙玉磊

北大附中高中部博雅学院院长

201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