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与“道”的学问
昨天下午,从无锡江南大学回来。送我的,是江南大学简书记的司机,他看起来很一般,不像那些很“牛”的司机。一路上,我一直担心会堵车,因为上次到常州去的感受太深了,所以谈话就围绕着“车”与“道”的问题展开了。一开口,他就让我感到很不一般。
我坐车的机会较多,也常常会遇到会侃的司机,经常有的是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了解客人的情况,诸如做什么工作、工资、房子、孩子等等,当然,不属隐私、打发时间式的聊天,免不了谈这些。会夸人的,就会说你的工作多么好……二是发牢骚的,从骂警察、骂道路到骂政府。三是天南地北胡侃的,各种奇闻异趣,有时包括他自己的遭遇。我乘小车,先是怕晕车,后来变成习惯,喜欢坐前排,所以与司机侃的机会多一些,但说实在的,我还没有遇到过像他这样对自己的工作能做出十分有条理和论理分析的司机。昨天他的一番话,让我长了不少知识,也有了些许思考。
谈话从“超车”开始。常有一辆辆车从我们身边超过,或被我们超过。我观察到这位司机基本上是在快车道上行驶,与前面的车总保持相当的距离,速度也开得较均匀,不慢,也不是飞车。我感到这是一个有经验和沉稳的司机。于是谈起了“超车”。
司机说,能不能超车,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条件,天气如何、路面如何等,这些是能影响人但人不能去影响的因素。第二是车流量,车辆的多少与超车的可能是相关的。第三是自身的状况,即你驾驶的车可达到的最高速度,以及车上的载重是否超重,如果严重超载,其结果是要刹车时也无法刹住。这涉及了三个变量:不可变量、可变量和自变量,让我想到了实验对问题的分析思考。
第二个话题是从沪宁高速公路因堵塞厉害而进行扩道(每侧由二车道改为四车道)说起的。司机认为,没有必要全面扩道,因为车主要堵在苏州到无锡这一段。这一段还有从江阴大桥那里过来的北京方向到上海的一路车、沪杭高速的一路车,再加上沪宁线上的一路车,三路车流在此汇聚。一到苏州和无锡,它们就可能分道而行,不会再堵。但如果四车道通到上海,入城时又会出现瓶颈式的堵车。因此,拓宽的问题需要有三军统帅式的人物全程思考,不要一律扩,也不要一律不扩。他还主张通过增加苏州、无锡这一段分支线的方法来解决局部堵车的问题。连道路建设也需要分段区别对待,何况是人呢?我想。
第三个话题是关于运输车大量超载,又没有好的措施来解决的问题。他的看法是:第一,高速公路的收费,在运输车和汽车之间的差距太小,且在路面上行走,国道的收费站数量多于高速公路上的收费站数量,所以就总收费而言,还是走高速公路合算,这是利益导向和地方保护主义带来的对高速公路养护和利益的损害。应该比较这两边的收费情况,用政策来保证高速公路和地方公路的比例问题。第二,把抓超重罚款作为一种突击性的、集中某一个时期的行为,而不是常规性的行为,所以就有一个概率问题,有的人被抓住的次数多,老板认为他是倒霉蛋,就把他开除了,超重的问题却依然存在;有的老板超重十次只抓到一次,就总体来说还是合算的,所以他依然去超重。这个问题,光靠人力是不能解决的,还要靠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一下子就涉及了政策、利益和技术三大问题。
最后,他带我走了一条从无锡、苏州到我家的一条很好走的路。
一路过来,我一点也没觉得时间长。临下车时,我千谢万谢,谢他送我回家,谢他这一路给我“上”的从未听过的“课”。谢谢他的思考对我的启迪:他对自己的司机职业,并未满足于驾车技术的娴熟,从经验中提升的思考远远超出了职业的限制。也许,有些管道路建设的领导还没有如此整体的思考。
想起老话“行行出状元”,普通的人、普通的职业,都会有智慧问题。其实,智慧对爱智的人来说总是存在的,它并不受职业类型的限制,而是与从事职业的人自身是否爱思考相关。
想起《论语》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每事问”“学而不厌”。事与人只要相遇,只要深思,就会有问。学习是可以时时、事事发生的。学习,不只是读书,今天,更应包括向所有你可能遇到的各行各业的高手学习。这样,什么枯燥都会消散,享受的是知与悟的乐趣。
(200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