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出版社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
·姜茜·
文化产业在互联网科技化浪潮之下,亟须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与转型。有鉴于此,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文件的密集出台表明了国家政策的战略方向,更是对出版社的强力引导,推进“互联网+出版”的融合不仅是履行国家政策的战略目标,更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推动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国家对数字出版的支持不仅体现在政策引导上,同时还体现在资金支持上。2015年,中央财政拨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亿元人民币,支持项目850个;2016年拨付44.2亿元,支持项目944个;2017年拨付32.56亿元,其中重大项目方面186588万元,市场化配置方面139000万元。
国家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让更多的传统出版社加入到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大学出版社亦是如此,它们大多结合自身的品牌定位、内容特色来设计融合发展规划,打造顺应融合发展方向的创新产品,以期推动产业转型与服务升级。以笔者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例,大学出版社融合发展实践大多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加强内容体系建设
大学出版社的出版历史普遍悠久,出版特点较为鲜明,产品规模效应明显,而且普遍重视内容体系建设,为产业转型积累了一定基础。例如人大社,历来重视内容体系建设,在高等教育领域、主题出版领域、学术出版领域、大众阅读领域都有着突出的成绩,为融合发展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大社多年来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在教材研发阶段就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面向重点本科、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高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积极交流、充分调研,出版了一大批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满足广大师生教学需要的教材。高度重视教材编写团队建设,选定各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编写教材,同时高度关注和遴选更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学方法新的中青年优秀作者,新老结合,与作者一同成长。加强现有教材的网络资源库建设,实现所有学科主干课程教材的数据资源库建立完毕。紧密跟踪国外学科发展,借鉴国际学科专业建设经验,参考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标准,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构建面向世界、更为开放的教材体系。
在主题出版和学术出版领域,立足本社优势学科,推出一大批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优良传统、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最新成果、深入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出版物。深入挖掘整理学术大家、知名老教授的学术成果,重点培养一批优秀中青年学者。关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策划出版一批运用中国话语体系阐述中国理论、中国学术、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学术著作,实现学术话语“中国化”和“走出去”。积极申请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北京市社科联出版基金、“走出去”项目等,承担大型国家级学术出版项目。
在大众阅读领域,也有不俗的口碑。出版社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方向、社会消费变化等多方面趋势,策划品质精良、内容丰富的大众图书。立足本社优势,在经济管理、人文社科、政治法律等领域,策划高品质大众书,尤其是大众通识类读物,帮助读者提升知识素养、普及学术观点、培养人文精神。
二、出版与科技融合的项目建设
出版与科技融合,一定要有完善的业务体系来支撑,且制定详细的“数字化转型整体战略”。在这方面,人大社结合融合发展与市场化改革,聚焦重点领域,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引领作用,以技术为基础、以智能为特点、以网络为载体开展数字化建设,打造了数字出版生态体系。
1.通过数字化教材建设,完善专业的课程服务体系
出版社基于当前已经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为院校提供平台+课程的综合性数字化教学改革方案,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及经济收益。数字化教材项目通过人大芸窗数字教材、人大芸窗慕课、人大数字应试及在线教育三个核心业务方向深耕,已经形成了“人大芸窗”品牌,打造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能够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学习解决方案;着力推进学历应试培训项目和非学历应试培训项目。
2.通过专业知识服务平台建设,适应数字时代的学术研究需要
出版社在主题中国出版、专业学术出版领域立足优势,多年来已结集出版了大量优秀出版物,如“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中国审判案例要览”、《中共党史人物传》等,这些重要著作的出版为专业学术数据库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数字时代学者研究的需要,在经过大量市场调研、产品论证的前提下,出版社先后开发了中国问题研究文献出版目录及服务平台、中国思想与文化名家数据库、中国审判案例数据库等专业学术数据库产品,为广大的思想史研究学者、高等学校、学术研究机构用户等提供专业、丰富的研究资料和知识服务。三个数据库产品的内容来源于本社优势资源却又大于原有资源,后期的建设过程中通过资源整理、版权合作、专家编撰等方式补充了较多珍贵的研究资源,力求形成高质量内容和先进技术深度融合的市场化产品。
3.通过用户需求把握,打造数字阅读新产品
人大社通过与亚马逊Kindle、当当阅读、京东阅读、掌阅、咪咕阅读等主流数字渠道的良好合作,提升销售收入。同时通过“纸、电、声、课”四位一体的业态,对内容进行纸本书、电子书、有声书和微课程的多形态开发,从数字化图书延伸到增强型电子书、数字图书馆、有声全本书、有声精简本、有声精选本和知识服务课程等多种数字阅读产品。
三、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流程,使之适合全媒体复合出版的需要
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品建设上,在传统出版业务的内容生产环节、内容加工流程、营销推广流程、行业示范作用等方面,均应有融合。
1.优化内容生产环节
在产品策划源头上对内容进行立体化把握,挖掘内容的多元化价值,力求做到产品所有环节的融合。以中国问题研究文献出版目录及服务平台为例,人大社基于自身拥有六十余年积淀的优质内容资源,首先背靠中国人文社科领域的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依托人大社多年培养的规模化的编辑团队和专家顾问智库;其次与各类资源库进行论文资源的合作;另外采取国际合作方式,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合作,采集其《东洋学文献类目》内日文研究中国的文献,与美国的亚洲研究协会合作,采集其编纂的《亚洲研究文献目录》中相关文献目录数据。
实时跟踪作者动态、研究进展和学术成果等,便于帮助策划编辑适时提出约稿要求。作者信息库将不断丰富作者信息资源,为编辑提供丰富的检索功能,让编辑可以迅速找到相应选题的作者资源,并向作者推荐研究选题及参考书和各种数字研究文献资源。
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深度的加工分析,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和优化,拓宽选题视野,优化选题方向。基于人大社庞大的内容储备资源,建立内部资源数据库,对内容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做好分类检索,有助于编辑集纳相关选题,运用数据工具进行选题分析论证,从而达到优化选题设计的功能。
2.改善内容加工流程
对内容数字化加工的上下游环节制定有效的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出版与科技融合在内容制作、封装加密、电子书管理、接口应用等方面的功能。经过前些年的发展,出版社有相对较为成熟的电子书加工流程及专业的电子书加工人员,可以将本社丰富的各类图书资源通过制作工具进行加工管理,并且尝试下游的各种应用,将电子书的功能设置与实际应用结合,从使用做到实用。以中国审判案例数据库为例,通过对基层法官上报的案例进行精细化的XML结构化及知识化加工,创造性地利用知识导航、知识地图等不同方式展现知识,实现了案例数据精准检索和智能化检索。
3.改进营销推广流程
突破传统分类划区的市场思维,打通线上线下的渠道,形成产业链效应,全面进行渠道合作、新媒体推广、用户服务体系的建设,从产业合作上做到传统出版社与新媒体企业在内容、渠道、运营上的融合,全方位提高出版社数字化产品的输出能力,建立高效的运营推广渠道,实现整个运营推广流程的融合。以数字化教材建设平台为例,一方面拥有自己的销售渠道,依托一线的院校代表在全国不同区域进行线上线下的营销和服务工作;另外一方面积极与规模大、理念一致、目标客户匹配度高的渠道商进行合作,借助其成熟的销售渠道,将我们的自有产品推向市场,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4.引领行业示范
引领行业示范是各大出版社近来的重要动作之一。以人大社为例,其在数字化转型、出版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大胆尝试,研究成果不断在产业发展得到应用并起到示范作用。
在高等教育教材出版融合发展研究领域,人大社通过建设数字化教材应用从而实现了纸质教材、数字教材、教学平台的协同效应,满足了实际教学过程对教材、资源、互动、测试、评价的综合需要,产生了一定社会效应。融合传统教材、数字教材、教学支撑平台的人大芸窗数字教材平台已经上市,第一学期实现销售300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中国学术图书出版融合发展研究领域,结合当前国际中国学研究发展需求,立足人大社丰富的内容资源和国内外优质资源,融合新兴出版技术,同时也顺应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人大社建设了中国问题研究文献出版目录及服务平台,该平台是反映世界各国对中国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应用服务平台,有利于全球研究学者对中国的全面了解,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
在“走出去”领域,以“一带一路”中国图书国际版权交易平台为例,该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在“一带一路”国家推广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思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国家在重要文件政策中已将数字出版列入,标志着出版业进入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传统大学出版社如要在新时代发展中不被忽略,不落伍,必然要建立中长期发展规划,运用新技术力量加强自身的内容体系建设、加速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项目建设、加快生产流程和运营流程的融合发展,强化自身的品牌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实力,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融合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