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理论与实务研究(2019)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浅谈编辑应具备的素质

·梁颖·

出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出版工作的重要实践者,编辑的工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编辑作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性环节,既要对作者负责,更要对读者、对社会负责。在当今社会数字化、信息化飞速发展,且知识更新又快的情况下,编辑要更多地接受、融入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为社会、为读者提供、推荐好的精神食粮。今天的时代要求我们的编辑更多的应该是博、杂、通的全能型人才。

编辑工作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一本图书能否引起读者的关注,能否得到读者的好评,关键取决于编辑素质的高低,那么,作为一名图书编辑究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呢?结合自己多年编辑工作的经验体会,笔者认为编辑应主要具备以下一些方面的素质:

一、政治理论方面的素质

作为一名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没有较高的政治水平和理论水平,就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做到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呢?那就是要求编辑要认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文化工作指导思想,在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中始终如一贯彻执行,从选题策划、组稿、编辑、校对等各环节,加强对文稿政治导向的严格把握。编辑人员从事的是一项把关的工作,必须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否则稍有大意就可能造成原则性的错误,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常识性的错误。编辑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编辑只有思想处于时代的前沿,才能在宏观上为广大读者正确认识当代世界和我国社会发展状况提供理论依据。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编辑,才善于从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演绎出先进的选题思想,使选题具有独到的研究和参考价值。

二、职业素质

编辑的职业素质,最重要的是编辑工作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首要的是必须了解编辑出版流程,编辑出版流程基本包含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印刷、宣传营销、发行等。作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编辑,其所要学习和实践的已经远远超越了“编辑”的最初概念,不再只是进行文字的编辑加工和校对,必须熟悉和参与到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从选题策划到编辑加工,甚至于印刷、宣传和发行。

编辑要对书稿进行政治性、科学性、技术性等的全面检查,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敏感性之外,还必须拥有牢固的学科专业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和熟练运用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能力。但是,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谁都不是天才,拥有广博的知识要靠平时的积累。我们平时在工作中应当多存疑,对不能界定的差错问题,要利用专业书籍、资料等进行核实。编辑应努力成为“杂家”,从多个维度把好图书质量关。

编辑人员在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的同时,应熟练掌握运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和《标点符号用法》等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性文件;摸清并掌握书稿中语言文字出错的规律,对于文件的强制性规定,必须严格遵从。

此外,编辑应掌握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密切关注其变化。应该熟知并学会运用编辑出版工作常用的标准和规范,如《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以及图书书名页的要求。这些标准和规范随着时代也在进行不断的修订。编辑还应密切关注与编辑出版工作有关的各项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修订情况,认真学习,熟练运用,使自觉执行标准和规范成为职业习惯,促进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对编辑职业素养起着支撑作用的职业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编校能力。编校能力也称书稿处理能力、案头能力,是对书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全面审读、加工、把关的能力。这是所有文字编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就要求编辑要有广博而精深的专业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编辑实践经验,熟悉各类书稿的框架结构、板块设置、格式规范和常见错误类型,能够熟练驾驭难度系数较高、结构相对复杂、部头较大或内容涉及多个领域的重要书稿。经过编辑处理的书稿,在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科学知识、框架结构、体例格式等方面差错率一般较低。而编校能力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语言文字把关

指在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并尊重其语言风格、语体风格和个人表达习惯的前提下,能消除书稿中存在的文字、拼音、拼写、语义表达和语法搭配、逻辑和修辞等方面的错误,目的是使书稿的文字表达准确贴切,语言风格连贯一致。一般来说,落实到个体的编辑能力,不仅要熟悉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基本功,还要掌握好编辑加工的尺度。

2.内容把关

指对书稿涉及的人物、典故掌故、重要史实及发生时间、数据、征引文献等进行查证,以发现或订正原作的错误或疏漏。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查证以及从哪里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

3.体例把关

指对书稿中的数字、标点符号、章节标题、序次语、计量单位、字体字号、分词转行、书眉页脚、表格公式、图题、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的格式等进行规范和统一。这些工作很琐碎,需要丰富的经验积累和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

4.学术把关

指对书稿特别是学术类书稿中的材料、立论、表述、论证等能准确判断其是否成立。这是对文字编辑提出的更高一级的能力要求,因为普通编辑不一定熟悉作者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难以判断其正误,但普通编辑根据自己的学养对书稿的材料是否可靠、方法是否严密、论证是否充分,是可以做出判断的。

5.政治把关

指正确判断书稿是否存在思想导向及涉及民族、宗教、国家安全与领土完整等方面的问题,是否存在涉密、泄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禁止出版的内容。

以上五个方面,体例把关虽然复杂但多属于技术层面的处理;语言文字和书稿内容的把关是审读和编辑加工的核心,通常是衡量编辑能力高下的关键性指标;学术和政治把关属于层次相对较高的编辑能力。

从职业发展来讲,编辑要立足专业,也要广泛涉猎;要保证图书的品质,又要洞察市场营销状况。上述要求看似截然相悖,却又要实现完美融合,这对编辑人员提出了挑战,需要编辑人员培育职业情感。图书编辑不能定位成“为他人做嫁衣裳”,而要融入主观能动性,搭建读者与知识传播的桥梁;同时要甘于奉献,强化学科观念和专业化意识,以独特的创意开辟出一片天地。

三、团队精神

出版工作是一个需要共同协作来完成的事业。编辑需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共享知识和技能。成员间上下一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目标一致,共同努力,方可健康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实效。只有团队中每位编辑都参与其中,通过运用自身素养和能力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

编辑的职业素质决定着出版业的发展,同样也决定着编辑本身的发展前途。编辑职业肩负着传播先进知识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宣传正确、崇高的价值取向和理念以及促进交流、影响的重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社会对编辑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编辑队伍是由独立个体组成的,需要群体中每一位的倾力付出。图书是知识文化的载体,编辑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作品组稿、文字编排、图书宣传、编读沟通过程中处处都有编辑的身影。小处来讲,精心打造的作品可以传播知识,让人在阅读中甘之如饴;大而言之,系列图书精品可以弘扬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让中国形象在全球范围内提升,在文化“走出去”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