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认知技术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双语的语言学研究

一、认知语言学

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双语研究属于语言学研究范畴。下面我们着重关注一种把认知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研究,即认知语言学,简单了解一些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与应用。

1.认知语言学的主要概念

西方语言学理论主要经历了如下阶段:传统语文学、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TG(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认知语言学等。认知语言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由Langacker、Lakoff、Talmy等学者创立,是认知科学和语言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型学科,属于当代语言学的一个流派,研究对象是人类认知与语言的关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和语言的普遍原则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的性质属于解释语言学。语言研究有三种性质:规范、描写、解释。早期的语言学研究是规约性的;结构主义开始描写语言结构,TG学派注重语法深层结构;认知语言学为了更好地描述语言事实,力求用较少的规则解释较多的现象,提出能独立论证的解释,从而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认知语言学的英文名称有两种,一种是大写的Cognitive Linguistics,指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另一种是小写的cognitive linguistics,指广义的认知语言学。

认知,可以理解为认识,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包括知觉、记忆、学习、言语、思维和问题解决等过程。语言也是一种认知活动,为了便于解释语言现象,我们把语言单列出来,探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复杂,如谁先谁后、相互影响等。有人认为,语言是思维的体现形式,但是,更确切地说,自然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工具。之所以加“主要”二字,因为思维有时候能独立于语言而存在。例如,婴幼儿不会讲话书写,但可以有自己的心理和想法,可能有思维能力。又如,数学家可以用公式思维。人与人进行交流时,会得意忘形,记住别人说的意思和内容,而忘记他的语言表达形式,转述时会用自己熟悉的表达方式描述。这些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语言和思维不具有等同性。另外,在阅读中会遇到一些术语,如思维、心理、心智、智能等,它们是不同学科不同学者的用语,侧重有所不同,思维与存在相对、心智与身体相对、智能与体能相对,相同点在于都指的是思想过程、心理活动,可以大体理解为相似。

1957年,Chomsky提出了TG理论,被称为语言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反对仅仅对语言作结构性描写的行为主义方法,提倡从心智的角度解释语言的产生。认知语言学虽然是生成语法派的延续,但对于心智的来源、得出的结论等有根本分歧,因此认知语言学被称为是对“乔式革命”的革命。下面我们通过这两种语言在心智方面的对比,进一步加深对认知语言学一些概念的理解。第一,TG学派认为,语言是天赋的,语言能力是先天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不是天赋,而是通过后天的习得和建构而来,后天的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起了重要作用。第二,TG学派认为,语言有普遍性,出生时人的大脑就内嵌有普遍语法,这是一种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语言能力,帮助人生成各种语言表达能力,语言的学习可以用数学上的生成思想来描述;认知语言学认为,普遍语法只是假设,语言的差异性大于共性,Croft指出不可能找到一个跨语言共有的句法范畴或语法构式。第三,TG学派认为,语言有自治性,语言和句法是自治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自治,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句法也不自治,需要依靠语义和语用来描写和解释。第四,TG学派认为,语言有模块性,语言能力模块可以分为音位、句法、语义三个子模块,尤其强调句法独立于语义语用的作用;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不能被分割为几个独立的模块,句法、语义等不能用形式化的方法统一解释,词素、词汇、词法和句法是一个连续体。第五,TG学派认为,语言有形式性,某一种语言合乎语法的句子,都像是数学演算,可以通过一套规则通过形式操作而生成;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和思维非常复杂,语言的例外很多,不可能用一套形式化的符号都框定住。

在认知语言学中,常用到的认知方式有:互动体验、范畴化和概念化意象图示、认知模型隐喻转喻、识解等。研究方法除了内省和理论分析,还有语料库研究、对比研究、跨语言研究、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历时分析和实证研究等。

2.认知语言学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为外语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很多学者基于图示、心理空间等核心概念研究二语习得,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内省为主过渡到实证研究,如语料库、心理实验。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力动态模式、(非)范畴化视角、构式认知机制、隐喻等也为二语习得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例如,英语中的情态动词反映说话者的观点态度,因其主观性而成为英语学习的一个难点。Tyler等人研究发现,相较于静态的分析情态动词的意义,借助场景和图表的力动态示意图分析情态动词,能使学习者获得更好的认知效果。又如,范畴化指的是按照事物的规律和共性进行分类,语言习得中最先被掌握的部分属于原形范畴,在认识层次上最显著,也较少受到脑损伤的消极作用。讲解词汇时,可以对义项范畴和非范畴化演变进行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语言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

认知语言学揭示的认知规律对翻译也有指导意义。翻译以现实体验为背景,以作者、译者、读者等认知主体参与的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译者同时也是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作者,尽力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表达出原作者的认知世界和描写的现实世界。这就是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又叫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要求处理好认知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联系看待交际程序的三个环节(作者、文本和读者),从而实现解释的合理性和翻译的和谐性。该模式体现了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有限创造性、语篇性以及和谐性。第一,翻译具有体验性,是一种基于体验的认知活动,我们有相同的现实世界,从而形成了大致相同的思维,这是用不同语言表达的认知基础。第二,翻译具有互动性,互动是认知语言学的关键词,翻译活动的互动,可以是主体间的互动,也可以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如主体与现实的互动、主体与源语言的互动、主体与目标语的互动。第三,翻译具有有限创造性,翻译基于原文或相关知识的体验和认知,可体现译者主体性,对于同一原文,不同译者会呈现不同的译本,同一作者不同时期可能呈现不同的译文。第四,翻译具有语篇性,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接受了Beaugrande的观点,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语篇,语篇反映整体意义、主旨和风格。第五,翻译具有和谐性,该模式强调对两个世界即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的理解,还强调兼顾作者、文本、读者的协调性,以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如这一章开头提到的《圣经》中巴别塔的故事,目的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协作。

二、神经语言学

1.神经语言学简介

神经语言学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Harry A.Whitaker[1]认为“我们要想对语言具有适当和足够的认识,就要把来自于语言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的各种学科领域的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其中至少要包括神经科学和语言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神经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的交叉学科。目前,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分为两派,一派以语言学理论为主,着眼于语言障碍的研究;另一派以研究大脑的语言形成机制为主,着眼于语言神经机制的形成。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神经语言学所囊括的知识体系较为庞大,不仅包括语言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还涉及神经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有关内容,因而具有浓厚的自然科学色彩。尤其是其研究方法,不仅注重人文科学的基本论证方式,而且注重借助实验对命题加以论证,因而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体。

2.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由于神经语言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就研究对象而言,神经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与大脑的关系。具体而言,神经语言学试图探索人脑的语言获得、存储、记忆、表达和习得机制,研究语言障碍的神经系统症结,进而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大脑,认识语言这一抽象概念在大脑中的存在方式。不仅如此,在人工智能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神经语言学正与计算机科学进一步密切合作,人工智能专家试图通过人类已经掌握的有关大脑-语言知识教会计算机识别、存储和输出人类语言。在这一方面,苹果的Siri就是很好的例子。虽然其基本原理是计算机系统的深度学习,但要与人进行对话,神经语言学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神经语言学是一门还在不断发展的学科,因此其研究方法仍处于继续完善阶段,整体来说可归纳为三种:临床-解剖学方法、心理实验的方法和神经心理、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等技术方法。临床-解剖学方法较为古老,主要通过解剖学的方式对失语症病人大脑样本作解剖,基本原理是将失语症病人的具体症状与其大脑发生病变的区域相联系,进一步发现大脑中特定区域的语言机制。目前,人类已经知道人脑特定的区域缺陷可能导致相应的语言障碍,如:布洛卡区损伤的患者不能说话、威尔尼克区损伤的患者不能听懂话、角回区损伤的患者不能认识词义等。但是,因为人脑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器官,很多语言功能并非仅仅依靠某一特定区域就能实现,所以这种方式的弊端就是较难理解复杂的语言机制。

与临床-解剖学方法不同,心理实验的方法不注重病人脑损伤部位的定位。大多数情况下,采用心理实验方法的研究人员通常有深厚的心理语言学功底,他们能够根据失语症病人的具体病症,从语言学的角度详细描写病人语言的基本障碍,对照已经建立的详细的语言心理加工模式,从而推断正常的语言处理过程。

与前两种研究方法相比,神经心理、神经电生理和神经影像更加依赖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来探寻人脑的奥秘。例如,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方式,研究人员可以观测到人及动物的脑和脊髓在外界刺激下的变化状态,将无形的电信号传播转化为有形的图像,从而进一步了解人脑的内部机制。

3.神经语言学的应用前景

如上文所说,神经语言学主要研究人脑的语言机制,所以目前的应用主要分为两大领域:一是失语症的诊断和治疗。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确定其语言功能的主要障碍,进而联系神经语言学知识,判断其脑组织的损伤部位和病情。二是用于人工智能的语言开发领域。因为语言能力是人脑的高级功能,所以人脑的语言机制可谓是一个谜团。虽然神经语言学家们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但人类目前对于人脑的语言机制仍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目前人工智能的语言能力主要还是依赖深度学习,并不能像人类一样自由运用语言。不仅如此,因为人类的言语脑机制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机体和社会生活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如何有效地与人类互动并完善自身将是更大的挑战。

三、心理语言学

古人云:“故言,心声也”[2];西方也有人认为“语言是打开心智的窗户”。虽然心理语言学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但是人类对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理解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时期,柏拉图认为思想就是话语;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符号。孔子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从人的语言表现观察其品性。哲学作为一门“爱智慧”的学科,也曾经历“语言学转向”阶段,一些哲学家试图从语言的角度回答哲学问题。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的联系十分密切,吸引着古今中外学者不断探索。进入19世纪,随着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类语言与其心理机制的关系再次受到重视,于是心理语言学应运而生。

心理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具体来说,心理语言学的研究话题包括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语言习得和语言交际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科学解释。众所周知,心理语言学是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对于心理语言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其研究手段可大致分为两类: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研究手段各有优劣,互为补充。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是科学实验,包括实验设计、观察和测量、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等步骤;而关于定性分析,喻平曾给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教育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索,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3]。”同样,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也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两大手段,需要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加以取舍、综合运用。一般来说,如果是对研究对象进行初步探索和性质分析,可以采用定性研究和简单的定量研究;如果研究深度和精确性较高,可采用严密的定量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的定性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与心理学的交叉之外,心理语言学与其他学科也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包括哲学、逻辑学、符号学、计算机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人类学和社会学等。虽然心理语言学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其与多个学科交叉的事实本身也为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注释

[1]WHITAKER H A.Neurolinguistics.A Survey of Linguistic Science,1971:136-251.

[2]杨雄.诸子集成(册9).长沙:岳麓书社,1996.

[3]喻平.数学教育的质性研究方法及案例分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6):17-20.